临床路径式教学在住院医师范化培训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07李正飞
李正飞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临床路径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诊疗方法,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证临床效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因此,我国医疗机构的外科部门也逐渐的开始在住院医师范化培训中引入临床路径法。基于此,文章结合我院的60例外周血管病介入培训的住院医师,分析了临床路径式教学在住院医师范化培训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将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9年2月接受外周血管介入培训的住院医师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医师平均年龄为(28.50±5.00)周岁,最高年龄为35周岁,最低年龄为25周岁。实验组医师平均年龄为(29.20±5.00)周岁,最高年龄为36周岁,最低年龄为26周岁。两组医师的一般性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培训方法
对照组医师采取常规的培训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使学员在医师的带领下进行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的临床观摩,并进行简单的临床操作。
1.2.2 实验组的培训方法
实验组医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临床路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在教学的初期阶段,医师要带领学员进行外周血管病的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影像学知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分析和学习;中期阶段,医师要进行外周血管病介入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后期阶段,医师要带领学员进行外周血管病介入的实操练习,例如血管造影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提高学员的临床操作能力;最后阶段,医师要带领学员参与手术过程,使其在医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手术操作。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学员的考核,评价其对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其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卷面满分为100分,考核内容为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临床操作考试,满分也为100分,考核内容主要包含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支架置入术等。[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23.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n(%)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培训得分对比
由表1可知,实验组学员的培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介入治疗法是新时期下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介入治疗法和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我国传统的外周血管病培训方法是分科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知识点不够集中,需要学员自己学会总结归纳,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保证所有学员的培训效果。而通过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培训中引入临床路径法,可以将外周血管病介入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住院医师理顺培训思路,进而提高学员的培训效果。
通过上述结果也可以得出,实验组学员的外周血管病介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的培训效果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培训中引入临床路径培训法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保证其学习效率,进而加深培训效果。因此,临床路径法和传统的培训方法相比较,具有更大的培训优势。[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机构也逐渐的开始重视学员的培训工作。基于临床路径法和传统培训方法相比较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培训中也实现了大范围的应用。通过研究也得出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可以显著提升学员对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水平,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