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常”与“变”

2019-11-07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连续性图文命题

安徽

2019年的高考结束后仅仅几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想见,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关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不是只存留于口号,而是“事无巨细”体现为文件,“抓铁有痕”落实为行动。其中,“深化考试命题改革”部分提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据此,新一轮的考试改革必将拉开帷幕。笔者拟就实用类文本阅读立言,以2019年全国卷Ⅰ试题(包括选材)为例,提出有关“常”与“变”的思考,以备广大师生参考。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一、命题分析

首先分析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从材料的选择来看,偏小众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虽然在考后不无争议,但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技术的世界影响,无论是树立文化自信,还是重视科技创新,这都是很好的材料;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考虑,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概括以及分析等能力,其实信息的类别不应该有所限定,“小众”或“大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挑战不同的阅读领域,获得丰富的信息与资源,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以实现“立德树人”。

从材料的组织来看,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分别为“概念的阐述”“重要特征列表”“经典案例的介绍”,从“概念”到“特征”再到“案例”,各材料相对独立又构成体系,图文兼并,是非常成熟的结构形式,既符合人们对事物或事理的认知规律,又贴近考生阅读与理解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出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三年以来不断摸索所得出的重要成果——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考生对语文重点知识的掌握与核心素养。

可以推测,2020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材料的选择上仍然会坚持引导社会正向舆论的原则,无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还是仅仅在小范围内为人所知的冷门僻典,反映国家成绩、推动社会发展是其共同特征;而在材料的组织上,“概念”“特征”与“案例”三位一体,既有全面认识,又有重点突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模拟命题,还是学生总结答题规律,对两者都应充分考虑。

其次分析命题的内容与形式。2019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相较往年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第一道选择题考查对重要概念(“修复”)的理解,这是往年所没有的,而该题恰与“材料一”阐述的相关概念密切相关,与其理解为一种巧合,不如理解为一种命题方向。可以说,如果不能准确理解重要概念,那么学生对以概念为核心组合而成的各类信息大概只能是模糊的理解。再考虑到往年(尤其是2018年)的两道选择题,无论是考查所涉及的文本内容还是所需要的学生能力方面,都极为近似,这种命题的变化,我们更不能等闲视之。

第二道选择题则一如既往地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这在情理之中,也极有可能会继续保持,全面考查学生信息性阅读的能力。虽然B选项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好图表(也就是“材料二”的全部内容)而受到不少诟病,但四个选项关涉了三则材料,选项的表述尽可能融合了不同信息,这道题仍然可圈可点。

第三道题本身没有问题,但参考答案却引起热议——所有的答案要点均来自“材料三”,且集中在第一段(长不过一百余字,信息密度过大),表述又极为明确,稍作转换即为答案。虽然命题人可以辩解——对答题要点的判断、提取、整合,仍然需要立足于全篇的阅读与整体理解。不过,这仍然无法改变对其“非常规且难以持续”的判定。当然,这道题延续了2018年考查的“分析”而区别于2017年考查的“概括”(2017年与2018年考查的都是信息区别,2019年考查的是信息联系)。因此,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有所注意:“分析”和“概括”指向不同的能力要求,前者重在“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需要“解释”,后者重在“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需要“提炼”,差异比较明显。仍以第三道题为例,如果是“概括”受损原因,“形成于18世纪”可以视为有效回答,而“分析”则不然,“形成于18世纪”为什么是“受损原因”需要一定的解释,正确答案是“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同样的道理,参考答案第③点表述为“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第一分句为事实,第二分句为解释。

二、“常”与常中之变

首先,讨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形式。2017年,全国卷首选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形式,接下来两年,三套全国卷沿用这一文本形式,可以确定,在最近一段时期内,非连续性文本仍然会被沿用,这是由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建立信息关联并处理相关信息,是优秀人才的必备能力。相较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在信息考查方面更具优势,也更具现实意义。

但“常”中也有相应的变化。此类非连续性文本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如2017年全国卷Ⅰ与2019年全国卷Ⅰ),还是以单纯文字的形式呈现(如2018年全国卷Ⅰ),并不能根据奇偶年简单推定,因有图与否,不仅关涉这一部分的命题,且与“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是否考查图表密切相关,需要综合全卷而观察之。全国卷的考查素来留意图文转换,例如2015年全国卷的第17题考查了“邮票”的“构图要素”与“图形寓意”(全国卷Ⅰ寓意为“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全国卷Ⅱ寓意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2016年考查对“构思框架”(全国卷Ⅰ为“中华文化体验”,全国卷Ⅱ为“中国梦演讲赛”,全国卷Ⅲ为“某高中迎新生晚会”)的理解与表述;2017年,三套全国卷开始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皆为图文综合形式,这一年的三套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均未考查图表;2018年,全国卷Ⅰ沿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形式,但没有图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再现“流程图”,而全国卷Ⅱ沿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形式,且图文结合,而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一次没有和全国卷Ⅰ保持一致,考查了“仿写”;2019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再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形式,且图文结合,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了“压缩”,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则似乎是一次例外,但全国卷Ⅱ第4题四个选项均以图表形式呈现,全国卷Ⅲ作文材料以漫画形式呈现,皆见命题人之整体设计。有鉴于此,与其臆测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的具体形态,不如指导学生练好基本功。信息时代既是大数据时代,也是图表时代,就全国卷(尤其是全国卷Ⅰ)多年的命题情况而言,考查图表几乎是必然的,因此,提升学生相关的应试技能与核心素养,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

2015—2019年高考全国卷中图表的呈现

其次,讨论命题的内容与形式。2019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首次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将其设置为第一道选择题,类似的考查曾经在2014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出现,但并未延续。就实用类文本的性质而言,对应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可见对“重要概念”的考查实不应长期缺席。如果第一道题考查重要概念,第二道题考查对信息的理解(“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实也是一种“理解”),第三道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则命题点明晰,考查面宽广,不失为今后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方向,也是我们备考的方向。

三、“变”与变中之常

首先讨论文本及命题的呈现次序。2019年现代文阅读有三大板块,先后次序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是由考前发布的2019年《考试大纲》做出暗示并由考场真题所证实的。2017年,三套全国卷首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取代了以往的连续性文本,并改“选做题”(即“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必做题”(即“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位置则保持不变,并延续到2018年。应该讲,无论是命题的内容还是形式,“稳中有变”的原则体现得十分充分。2020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否仍旧求“稳”,或者继续前置以求“变”,笔者不得而知,但指导学生备考,我们必须高瞻远瞩,上下求索,以期有备而无患,或者少患。

在笔者看来,“实用类文本阅读”继续前置(为第一大题)实有可能。其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多用说明性或陈述性语言,阅读难度较小,而“论述类文本阅读”多用议论性语言,理解实为不易;高考首考语文,语文首考哪一类文本,不可谓无关紧要。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多集中在对信息的理解、筛选、概括或分析上,相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内容的论证与综合推断,难度有小大之别。从考试的宏观布局考虑,首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更为合情合理,况2019年颠倒往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呈现次序,已启先例。

当然,如果仅仅是变动位置,对考生而言,除了会产生一点心理影响外,并不会提高整卷的难度;但位置的变动,有可能伴随命题的变动,所以值得关注。这是其次要讨论的命题形式与内容。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旦前置,其第三道题改为客观题,除现有的对重要概念的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考查之外,考查对重要信息(或语句)的理解判断,也并非毫无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很有可能会导致“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出现主观题,例如,对文本(整体或局部)内涵的理解或分析。就“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其所包含的思想或情感的深刻,是重在信息陈述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所不能比拟的,而对思想或情感的理解或分析,固然也能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但从逻辑思辨或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考虑,恐仍逊色于主观题。

综上所述,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应当继续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是否图文兼并,则不能确定;但我们对“图文转换”应予以足够重视,此其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否会前置为第一大题,并由三道客观题组成,也不能确定,但对“重要概念”的考查当会延续,要引导学生高度重视,此其二。如果“实用类文本阅读”前置(或者无须前置),“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否会通过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文章内涵(论述类文本阅读是极有内涵的,值得考查)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变化,在新一轮的高三复习备考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此其三。

猜你喜欢

连续性图文命题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画与理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连续性
图文配
图文配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