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 破难点 研考情 析典题
——提升《生活与哲学》的复习效率
2019-11-07江苏
江苏 毛 莉
为了提高复习《生活与哲学》的效率,我们必须抓住哲学基本思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点,努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研究考情,分析典题。
一、哲学基本思想
【抓重点】
哲学基本思想主要抓住以下要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破难点】
1.准确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全面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研考情】
本专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重点考查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及其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等。备考过程中要留意古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思考。注意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名言或者古诗词,加深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理解。
【析典题】(2019·江苏卷·26)“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材料启示我们( )
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
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技术伦理就是在哲学层面对技术道德的理论总结,“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就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表现,D 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哲学的重要作用,未体现哲学的来源,A 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未体现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B 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反映的是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C 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抓重点】
唯物论主要抓住以下哲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破难点】
1.明确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2.区分并把握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
【研考情】
本专题主要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等;备考过程中,要能结合各地调结构的典型材料,说明在现代化建设中要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能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说明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依据;要懂得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析典题】(2019·江苏卷·28)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认识具有无限性,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指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有些人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却不知道水是什么,没有体现对水的认识是否存在曲折性、也未体现对水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AC 不符合题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而材料侧重意识的反作用,B 不符合题意;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材料中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从而选择性的无视了“水”的存在,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D 符合题意。故选D。
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抓重点】
认识论主要抓住以下哲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破难点】
1.把握和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全面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研考情】
本专题立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认识发展的过程;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把握真理的相关知识。
【析典题】(2019·全国Ⅱ卷·1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四、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抓重点】
辩证法主要抓住以下哲理:(1)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发展观: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矛盾观: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4)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破难点】
1.把握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研考情】
1.本专题立足于联系观这一线索,重点考查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立足于发展观这一线索,重点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等。备考过程中要密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热点问题,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分析其影响;要能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要重视顶层设计等重大政策和战略部署加深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方法的理解与认识;要能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航天事业的成就,分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本专题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线索,考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等;立足于创新意识这一线索,重点考查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备考过程中要能结合名人名言,分析矛盾的属性或矛盾的观点;要能结合各种试点项目,理解和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能结合我国载人航天等成就理解自主创新的意义;要能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
【析典题】(2019·全国Ⅲ卷·10)中华老字号要成为“常青树”,需要不断创新。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只有不断吐故纳新,事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②事物的优势和劣势相互转化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不断批判和否定,新事物就能保持质的稳定性
④事物只有通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中的“需要不断创新”从哲学上看是因为只有不断吐故纳新,事物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①正确切题;也是由于事物只有通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才能得到不断发展,④正确切题。事物的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②说法错误;不断地批判和否定会不断地促成事物的质变。因此,保持性质稳定的说法错误,③不选。故本题选B。
五、历史唯物主义
【抓重点】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抓住以下哲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社会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
【破难点】
1.准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如何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研考情】
本专题考查的重点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内容与实现等。备考过程中,要能结合名人名言、年度流行语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理解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要能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要能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要能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理解和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
【析典题】(2019·江苏卷·33)“软世代”是近年来出现的青年群体,意指在发达的消费社会,一些年轻人缺乏进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个人的身心都绵软无力。如果让你去劝导他们,下列道理比较合适的是 ( )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
A.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软世代”缺乏进取心和意志力,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个人的身心软绵无力,说明他们不懂得为社会尽责任,做贡献,不懂得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必须走出小我,通过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①③符合题意;“软世代”根本就不想奋斗,也就无所谓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②不符合题意;“软世代”不愿工作,不想创造价值,也就谈不上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实现人生价值,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