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障碍的影响观察
2019-11-07李军辉徐丽娜梁松梅通讯作者
李军辉 徐丽娜 梁松梅(通讯作者)
(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 上海 200438)
老年脑卒中作为临床极为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逐年增高。该病的显著性病情特点为致残率、复发率、致死率高等,病情发作过程中,脑组织处于长期缺氧缺血状态下会发生坏死,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不仅影响其日常活动,还会干扰其心理健康,降低睡眠质量。单纯予以降压、溶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全程配合科学优质的护理干预[1]。本文收集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展开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完全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老年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确诊,排除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参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为4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患者年龄64~95岁,平均(78.4±3.2)岁;研究组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65~94岁,平均(79.6±3.1)岁。组间上述自然资料作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包含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变化、降低颅内压、规范溶栓等内容。研究组选择全程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环境干预:营造安静、卫生、整洁且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居住环境,在选择病床垫时必须保证软硬度适中,且床铺要始终保持平整,以保障患者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分的休息;②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临床护理路径表,并以此表为依据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全面评估和掌握患者情绪变化,制定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以情志护理的方式将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唤醒,减轻其负性心理,给予患者温暖、关怀和照拂,尽可能不让其感受到孤独无助,提升其安全感和依赖性;叮嘱患者按照定时、定量的原则进餐,并严格遵医嘱服用各种药物,禁止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尽早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并由被动训练逐渐向主动训练过度,后续康复过程中以太极拳、步行等有氧运动方式为主;③出院健康指导及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前再次予以宣教指导,以微信互动、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不同方式给予患者延续护理。对其自我护理管理行为加强监督指导,叮嘱其定期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以HADS(焦虑抑郁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分与焦虑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关系[3];以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越低,则证明睡眠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后的HADS评分、PSQI评分与护理干预前作比较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HADS评分、PSQI评分比较(±s,分)
表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HADS评分、PSQI评分比较(±s,分)
组别nHADS评分PSQI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研究组499.46±3.225.73±2.111.85±0.731.06±0.41对照组499.44±3.137.76±2.311.87±0.641.53±0.60 t 0.03114.54190.14424.5272 P 0.97520.00000.88560.0000
3.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之一,由于老年脑卒中患者对疾病认知较少,加之病情影响下严重限制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故大多数患者会存在严重的烦躁、压抑等负性情绪,而情绪变化会引起心律失常、心率加快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影响康复训练的顺利开展,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利于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接受溶栓等针对性治疗时,还需要强调和落实临床护理干预工作。全程护理干预指的是自患者入院开始至出院以后,全程实施心理干预、饮食、用药指导等,帮助其及时纠正和改进错误的生活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从而有效改善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缓解睡眠障碍,加快病情康复。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干预后的HADS评分、PSQI评分相比于护理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组间对比发现,研究组比对照组降低幅度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全程护理有利于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