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龄期和育龄后女性系统性红斑患者免疫学指标分析

2019-11-07李鎛江通讯作者肖友文董建华何玲潘红霞方梅荣

医药前沿 2019年28期
关键词:补体免疫学年龄

李鎛江(通讯作者) 肖友文 董建华 何玲 潘红霞 方梅荣

(乐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系统慢性及反复激活的自身免疫紊乱性结缔组织病,以抗核抗体为主,多种致病性自身抗体并存为主要特征。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并且在遗传背景、地域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以美籍非洲裔和加勒比籍非洲裔人群发病率最高[1]。中国人群的SLE患病率同样较高,研究显示:我国大陆地区SLE发病率约为30~37.6/10万,女性则为60~67.8/10万;台湾地区SLE发病率为37~97.5/10万,女性则高达66.6-179.4/10万[2]。此外,SLE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龄阶段亦存在着差异,好发于24~32岁[3]。不同年龄阶段的SLE患者可能存在彼此不同的表现,为了解育龄期女性和育龄后女性免疫学指标的差异,选取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7例SLE患者,分析、比较相应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诊治的97例女性SLE患者的血清免疫学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女性患者;②符合2012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临床协作组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者;②各脏器或系统重症原发疾病者;③合并其他风湿病者;④男性患者;⑤年龄<15岁者。分组方式:根据年龄分组,15~49岁者为育龄组,≥50岁者为育龄后组。该97例女性患者中,育龄组65例,年龄为18~49岁,平均年龄为(37.3±8.9)岁;育龄后组32例,年龄为50~77岁,平均年龄为(57.3±6.2)岁。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外周血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ith(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Smith(RNP/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糖核酸P蛋白抗体。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IgA、IgG、IgM、C3、C4水平,育龄组C3显著低于育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比较(±s)

*为P<0.05

组别nIgA(mg/dL)IgG(mg/dL)IgM(mg/dL)C3(mg/dL)C4(mg/dL)育龄组65293.2±1581624±777.4116.6±64.8849.05±26.2911.38±12.79育龄后组32294.1±130.11429±501.1126.1±78.6963.14±33.4716.33±12.56 P 0.9790.1990.5310.026*0.074

2.2 两组患者补体下降的发生率比较

育龄组补体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育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补体下降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多项自身抗体的阳性检出率,育龄期组抗RNP/Sm抗体、抗核糖核酸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育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下降的发生率为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次结果显示,育龄期组补体下降的发生率为90.8%,显著高于育龄后组71.9%,与其结果一致。此外,该次结果还发现,育龄期组补体C3水平(49.05±26.29)低于育龄后组(63.14±33.4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抗RNP/Sm抗体、抗核糖核酸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6.9%、47.7%,显著高于育龄后组34.4%、18.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1,P<0.05;χ2=7.613,P<0.05)。分析原因,考虑可能和育龄后免疫功能减退有关,同时也提示育龄期女性SLE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度,可能具有更多的脏器受累;而育龄后期女性SLE患者可能免疫学改变较为隐匿,可能病情相对平稳。

本次未纳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器官受累情况,仅从免疫学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依据患者住院时的年龄对其免疫学结果比较,包括了初诊、复诊的女性SLE

表3 两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n(%)]

3.讨论

机体的免疫系统通常会对自身成分发生无伤害作用的免疫应答,若自身免疫应答过强,导致自身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即发生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一种,患者表现为脱发、黏膜溃疡、雷诺现象、血管炎、紫癜、关节疼痛等症状,以及出现多种内脏系统受损[5]。该病的发病率具有明显性别差异,以女性患者为发病优势,女性和男性的患病比例约为9∶1。性激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潜在的机制可能为[6]:升高的雌激素和催乳素促进具有高亲和力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存活和活化,并通过多种信号途径降低B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打破免疫耐受,出现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失衡,导致正常的免疫调节不能维持,引起致病性自身抗体的大量产生,持续不断的对机体组织和细胞进行免疫攻击,从而诱导SLE表型。因此这可能是育龄期女性更容易罹患SLE的主要原因。

SLE患者常常存在补体、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的异常。抗Sm抗体是SLE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高达99%;抗RNP抗体对SLE等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并不具有诊断特异性;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抗Sm抗体阳性者常同时伴有抗RNP抗体阳性。抗核糖核酸P蛋白抗体是SLE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和疾病活动有关,部分患者在ANA、抗双链DNA抗体出现之前即可出现此抗体,阳性者提示可能存在狼疮神经系统损害[7]。补体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参与破坏自身组织和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补体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SLE所致血管炎的轻重,补体水平下降明显者表明血管炎的程度较重,脏器的损害比例也较高。其中C3是补体各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且是补体激活途径中最重要的环节,C3降低可见于SLE活动期,可作为病情活动的评估指标。Sohn IW等[8]对885例年龄≥50岁和32例年龄<50岁SLE患者随访后发现,前者补体下降的发生率为92.4%,后者补体患者,故育龄后组的部分患者可能在育龄期已发病,并非都在50岁之后患病。以上是本次不足之处,今后需纳入更多的样本量,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以获得更多的临床证据,提高对SLE的认识。

综上,育龄和育龄后女性SLE患者在免疫学检查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临床中应引起重视,注意随访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分析病情变化。

猜你喜欢

补体免疫学年龄
《现代免疫学》稿约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现代免疫学》稿约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年龄歧视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算年龄
固体生物材料的补体激活作用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