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检验分析
2019-11-07刘萍雷婷园佘燕妮
刘萍 雷婷园 佘燕妮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巨细胞病毒感染为性传播疾病,医学将巨细胞病毒也称为DNA病毒。人体感染巨细胞病毒后,主要病变表现为感染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细胞质内、细胞核内发生嗜碱性、嗜酸性包涵体[1]。世界范围中均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人体为此类疾病的唯一宿主。不同经济状况的地区,其感染率也存在差异。成年人感染巨细胞病毒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存在密切关系。近年来,有研究报告指出,机体异型淋巴细胞水平与巨细胞病毒负载量存在密切关系。做常规血片观察时,感染巨细胞病毒者,其体内异型淋巴细胞指标明显增高。为此,本研究共纳入27例巨细胞病毒患儿和27例健康者对比讨论此点。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巨细胞病毒患儿(研究组)和27例健康者(对照组),均为2017年3月-2019年2月到院诊治。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2~10岁,平均为(6.3±0.2)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3~10岁,平均为(6.5±0.5)岁。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两组研讨对象均接受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抽取其静脉血液5mL,并将其制备为血片,用瑞姫氏进行染色处理,用显微镜做分类,由我院检验科2名专业的医生负责检验异型淋巴细胞。根据异型淋巴细胞检验结果将研究组27例患儿分高滴度巨细胞病毒患儿和低滴度巨细胞病毒患儿。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异型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高滴度巨细胞病毒异型淋巴细胞比低滴度巨细胞病毒异型淋巴细胞检出,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表2。
表1 比较异型淋巴细胞指标(±s)
表1 比较异型淋巴细胞指标(±s)
组别例数异型淋巴细胞研究组277.11±1.02对照组271.02±0.51 t 21.0321 P 0.0000
表2 比较不同滴度的异型淋巴细胞(±s)
表2 比较不同滴度的异型淋巴细胞(±s)
组别例数异型淋巴细胞高滴度巨细胞病毒137.02±1.01低滴度巨细胞病毒146.58±1.02 t 0.2134 P 0.1251
3.讨论
医学界将异型淋巴细胞(Downey)也称刺激性淋巴细胞、非典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病毒细胞等[2]。此细胞胞浆嗜碱性较强,胞体体积大,但其他细胞也可能会表现为此类症状,S期细胞胞浆中存在大量扩张内质网和新生核糖体。健康人体血液内异型淋巴细胞含量较低,只有感染大量病毒性细菌后才可激活,异型细胞的比例则快速增高,形成异型淋巴细胞。因B淋巴细胞受体与病毒结合,在不断复制和增殖中,T淋巴细胞将其识别出,激活Ts/c,并出现转化,引发细胞毒性效应[2]。发生在血液循环中的,大部分均为遭受刺激后,T细胞异常增殖,与部分B细胞相似。一般认为个感染EB病毒后,机体血液内易发生过多异型淋巴细胞,此为实验检查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对临床判定疾病作用较大。实验证实[3],感染其他病原性病毒,会出现细胞免疫敏感应答状况,血液内T淋巴细胞增多,因此,异型淋巴细胞不仅仅为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有表现,临床在诊断免疫性疾病时,需加大对此方面的谨慎性,如知清病、药物过敏、类风湿性疾病、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肝炎等患者,其血液内也会发生此类细胞。曾有学者共讨论到外周血涂片异淋60例患儿,患儿均接受PCR法测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DNA、EBV、CMV,用ELISA测定其IgM抗体,并做血液涂片检查,记录异型淋巴细胞指数。结果显示,82%的患者存在支原体或病毒感染,CMV、EBV感染而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另有学者[4-5]共纳入75例患儿做外周血涂片异型淋巴细胞指标>0.10者,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MV IgM抗体、EBV IgM抗体、IgM抗体、CVB抗原,并接受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表明96.6%的患者存在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CD8+ T细胞、CD3+ T细胞显著增高,CD4+/CD8+细胞和CD4+细胞显著减少,相比对照组,差异大(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较P>0.05。MP、AdV、CMV、CVB、EBV感染会让机体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其中最典型的变化为EBV。一旦发生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则表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综上,巨细胞病毒患儿发病后,异型淋巴细胞指标增高,但与巨细胞病毒滴度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