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的传人
2019-11-07亚力坤热合曼
□亚力坤·热合曼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据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由于胡饼本身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也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在伽师总场光明路口,有一家由三个90后青年开的馕店十分有名,每天在这里买馕的职工群众络绎不绝,刚出炉的馕香远远都能闻到。笔者走到店前阵阵馕香扑鼻而来,三个青年人边听着时尚的音乐边忙碌着,店主亚力坤·热合曼热情地招呼着眼前的买馕人。
亚力坤·热合曼家住七连,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职工,一辈子和棉花打交道。亚力坤·热合曼从小就发誓要依靠自已的双手去创业、赚钱养家。父母原本希望他高中毕业后去上大学,然而他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加入了创业的大军,在父母亲戚朋友的支持下他选择在家乡开一家馕店,这样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父母。
亚力坤·热合曼热是个头脑聪明的青年人,在聊天中他告诉笔者,上高中时常利用假期帮着亲戚打馕,渐渐地他也学会了打馕的技术。他说“打馕是个技术活,从和面开始到放入馕坑整个过程都要掌握好,否则将会影响到馕的品质和口感。”
“别看亚力坤·热合曼只是个90后,打馕的水平高着呢。”一旁的艾孜买提·吾拉木边说着边从馕坑里拿出一个热腾腾的馕。
“现在是农忙时节,我们很早就要下地干活,中午饭往往就在地里吃,馕就成了我们的首选”前来买馕的职工玉素甫·达吾提说。在聊天中,笔者得知这三个青年为了赚钱也是蛮拼的。为了销售好,他们每天早上要早起两个多小时,为了抢时间做出最好的馕,他们三个青年人进行了分工,有和面制成馕形的;有刻花撒芝麻定型的;有控制炉火取馕的,从制作到烘烤完成俨然成了流水线作业。据亚力坤·热合曼介绍说他们三个人分工合作,每天可制作销售300个馕,一个月下来可以赚8000元。
看着一个个热腾腾的馕被买走,亚力坤·热合曼高兴极了,他说,“今年我买房子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每个青年人都有自已的梦想,亚力坤·热合曼和他的小伙伴用勤劳的双手一步步现实着自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