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中的贵州茶

2019-11-07周璇刘义鹏

当代贵州 2019年35期
关键词:陆羽娘娘油茶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周璇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义鹏

陆羽一生敬茶、爱茶、嗜茶。历经数年研茶事、参茶道、记茶史,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陆羽曾说“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循着《茶经》的字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一一探寻其间所述诸多事物,竟然在贵州的群山村落里找到痕迹。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陆羽一生敬茶、爱茶、嗜茶。年仅21岁,便开始对茶游历考察,一路风尘,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历经数年研茶事、参茶道、记茶史,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茶经》中有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文中提及的“南方”,到底是哪儿呢?陆羽曾说“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盛赞贵州茶。

乌撒烤茶: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煮茶的器具,有“风炉以铜铁铸之、 以竹织之、 以生铁为之、碾以橘木为之”……在两千多米海拔的贵州之巅,有乌撒人以特制土陶器皿烤茶。

记者的第一站,是去到乌撒,体验千年传承的茶道。

“乌撒”,系威宁的古称,位于贵州西部边陲的乌蒙山区,是彝族先祖生活繁衍之地。

源于古夜郎时代的乌撒烤茶是这里特有的饮茶方式,是世界最早的茶道,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乌撒烤茶,当地又称“罐罐茶”。

一炉火、四五个茶罐、八九个人围火而坐。将特制的土罐放在火中烤热,放入茶叶,不断抖动茶罐,茶叶在罐中翻滚跳动,并在火焰的余温下炙烤膨胀,放入少许沸水,茶罐内顿时泡沫沸涌,芬芳馥郁。待泡沫散去,再加入沸水即可。众人分而饮之,正所谓“共吃一开茶”。同时烤上几个洋芋,其乐无穷。

蔡娇是土生土长的彝族女生,自幼烤茶、品茶、爱茶。屋外雨声淅沥,屋内烤茶味浓、滋味醇厚。乌撒烤茶的前世今生,在她的口中娓娓道来。

炉山镇山多、茶也多,处处可见茶树,时时可闻茶香。那时村里的人家,炉火边都挂着几个茶罐,劳作之前、闲暇之余、待客之时,总会烧一壶水,边烤边饮,共话家常。

“我希望用更多更新的方式,让乌撒烤茶这个传承千年的习俗,成为世界茶文化皇冠上的明珠。”蔡娇和众多虔诚的高原子民一起,致力于依托厚重的民族文化特性,通过茶艺表演等丰富形式,将乌撒烤茶打造成特色品牌,走出深山,蜚声内外。

凤冈油茶: 融汇众香为一体,茶香入心解醉人

《茶经·六之饮》中,提及茶的饮用,有“荡昏寐,饮之以茶”之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传至贵州黔北地区,却成了一道“吃食”。记者探寻的第二站,是黔北。

跨过乌蒙山脉,一路向北,记者来到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的革命古城遵义凤冈。这片肥沃而神秘的土地盛产好茶,其中“油茶”则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习俗。

当地人热衷吃油茶,而且人人会制油茶。张小英做了二三十年油茶,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制作传统油茶的一把好手。每年秋收过后,她便将黄豆、花生、芝麻、核桃仁等或炒或炸,放入擂钵中捣碎成沙粒或粉状,制成油茶备料。平日里,用热油将土茶叶炒黄,放入黄豆和适量的水,用木瓢慢慢摁压为糊状,制成“茶糕”。

张小英家中常备着一碗茶糕。茶糕加水煮开,放入盐、花椒粉、芝麻、核桃、花生等,佐以当地特有的炸黄饺、荞皮、米花等,众香融汇、风味独特的油茶餐便做成了。

《茶经·五之煮》中记载茶的烹饮方法有“煮茶法”,凤冈油茶无论从做法,还是从佐法上都沿袭了唐宋以前的“煮茶法”,而它的“茶糕”也正是《茶经》中所说的“腌茶”。

“炒油茶泡冷饭,越吃越肯干。”在凤冈,代代传唱着这几句幽默俏皮的民间小调。

勤劳的凤冈人披月出工,踏露收工,油茶便是他们劳作时的一碗“干劲汤”,再苦再累,一碗油茶下肚,又神气活现起来。平日里,一日三餐,餐餐有油茶,无茶不成礼,无茶不就餐。清香的油茶暖心,酥脆的茶点爽口,好不惬意。

坡柳娘娘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经·七之事》中,有关茶事的记载,从上古至唐代,从神鬼轶闻到诗词歌赋,极为丰富。据传,贵州布依族聚居之地,曾产贡茶专供皇室饮用。

记者探访的最后一站,是黔西南,去找寻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布依茶事。

贞丰县龙场镇坡柳村临北盘江而居,依龙头大山而兴,是黔州贡茶“娘娘茶”的产地。

这里,山中有林、林中有树、树中有茶。年轻未婚的布依族姑娘一早到龙头大山的古茶树上采摘最嫩最长的芽,将采摘的茶叶放进锅里翻炒,炒后用手慢慢揉熟,一根根择出,用棉线捆扎成茶砣,再炕干或晒干则制成娘娘茶。因状似毛笔尖,又称“文笔茶”或“状元笔茶”。旧时,清苦的布依族姑娘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娘娘茶作为送给情人的礼物或日后陪嫁的贺礼,以茶表达对爱情婚姻的忠贞。

坡柳娘娘茶,体厚味醇,初喝微苦,再喝回甜解渴,谓之“岩韵”。正如《茶经》中关于种茶的土壤所述:“其地,上者生烂石……”这些栽种在距今约2.1亿年的深山岩石土壤之上的古茶树,在龙头大山独特地貌滋养下,赋予了娘娘茶神秘而厚重的“岩韵”,此皆茶之精腴。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工艺日渐式微,娘娘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退休多年的陈仲芳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被返聘回来担任坡柳村村支书的。

“我们有两千多亩古茶园,只要有资金、有资源,我就尽量向这上面倾斜。这是对娘娘茶独特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扬,也是让娘娘茶重拾黔州贡茶的荣光。”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帮扶、修整山路、管护修枝、传授工艺……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娘娘茶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

循着《茶经》的字字句句,记者一一探寻其间所述诸多事物,都在贵州的群山村落里找到了痕迹。千百年来的茶叶生产与茶饮习惯、17个世居少数民族和古黔先民融入特有的民族风俗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贵州茶文化。

一年四季有茶事,二十四节茶飘香。不管陆羽有没有到过贵州,这本属于贵州的“茶经”,神秘而丰富,从漫漫茶马古道走来,诉不完岁月的悠长,道不尽黔茶的往事,正拂去山尘、穿破云雾、名扬天下。

山、茶、田共生的黔北农村一隅。

猜你喜欢

陆羽娘娘油茶
陆羽品茶
一线光阴入洞中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不做寿
不捧场的好朋友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夸张『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