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搬迁户:安居乐业幸福来
2019-11-07刘义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义
搬迁户冉启恒(右二)一家三代人在新家的合影。
8月21日下午,阳光灿烂。
兴义市义龙新区大龙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王母社区休闲广场上,80岁的冉启恒和往常一样坐在绿荫下悠闲纳凉,周边三五成群的老人或闲聊,或打牌,气氛安宁祥和。
“一家人在一起,儿子上班,孙子上学,每天和街坊邻居串串门,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心哟!”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冉启恒一脸欣慰。
2016年10月27日,冉启恒清晰记得这个一生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拿到了新房钥匙,晚上置办齐床上用品、厨具等,正式入住新房。搬出大山是我家三代人的心愿,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圆了梦!”
冉启恒家在望谟县麻山镇岜丛村杨柳井组。老家坐落在深山里,房屋是20世纪70年代末修的木屋。“直到20世纪末才有一条3米宽的毛路到镇里,只能通行摩托车,进出很不方便。”冉启恒的儿子杨云说。
1993年,杨云到上海打工。“每年春节前的回家对我来说一次艰难的征程:火车票得提前买,先坐火车到贵阳,从贵阳坐大巴到望谟县城,在县城再转农用车到镇里,然后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杨云说。
2015年底,因工作需要回家办理文件的杨云得知望谟正推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妻子。第二年,一家三代人如愿搬进了义龙新区大龙潭安置区。
搬到新家后,杨云在安置区的物业公司做了一名保安。由于工作热情认真,得到了搬迁群众的认可,去年4月,被选为王母社区居委会主任。
欢歌笑语住新居,安居乐业幸福来。如今,杨云和妻子吴小伍都在社区上班,每月收入合计近5000元,大儿子在兴义找了一份工作,小儿子就读于安置区附近的顶效开发区中学,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链接
杨云一家三代迁入新家过上幸福生活,是黔西南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一个缩影。
75205户338506人!
这是怎样的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需要搬迁的75205户338506人占到了全省总任务数的18%,搬迁人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作为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黔西南不脱贫,贵州就不能脱贫。绝地反击,黔西南在全州上下拉开脱贫攻坚的鏖战。
脱贫攻坚的“骨头”再硬,硬不过共产党人的决心;易地扶贫搬迁的困难再大,大不过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6月20日,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338506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比计划提前了10天,30多万名山区贫困群众从此摆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实现了农民变身新市民的华丽转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黔西南州把“后半篇文章”写在群众心坎上,继续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配套制定“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卫生健康社区党建”等13项推进措施,构建“1+13”政策体系,帮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