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06李茜羽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怪兽研究性海洋

李茜羽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开放合作性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时刻践行的准绳与追求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并有效地运用其理念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突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现问题时培养独立

相信所有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同仁都会有这样的看法:对美的感受各不相同,但很多孩子喜欢盲从,尤其是盲从那些平时作画比较好的,经常得到老师关注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回答并不完美,甚至不准确,却有“一呼百应”的效果。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性发展,我们不仅要学生对学习美术有兴趣,能以个人的形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能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和比较来解决美术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不受他人的影响,要在艺术上具有坚持个人见解的勇气。

我们这样要求学生,作为教师,要时刻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营造空间、要时刻为学生“在艺术上具有坚持个人见解的勇气”给予相应的关注。曾经听一位美术老师上课,她出示了一幅优秀的作品,其内容是一位盛装小姑娘,她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中漂亮的衣服,从而为自己后面的创作提供借鉴,这位老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大家看,这个小姑娘的衣服漂亮吗?”所有的学生都附和:“漂亮!”只有一个小女孩说:“不漂亮!”。老师说:“啊?不漂亮?”接着是全班同学的哄笑,于是,这个“不和谐音”立马消失了……相信这个发出“不和谐音”的小女孩以后再也不会因为“独树一帜”而遭到老师的质疑和全班同学的嘲笑了。久而久之,学生变的盲从老师、盲从优等生……作为听课教师的笔者悄悄地询问了这个小女孩:“你为什么觉得不漂亮?”她说,“颜色是很鲜艳,但太花哨了!”原来,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这个小女孩更加欣赏清新淡雅的色彩表达!小女孩已经从她的审美视角发现了“色彩过于花哨”的问题,并有自己独立自主的见解,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呵护这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肯定这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精神,并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进行帮扶,使之形成独立的审美、创作风格,为其长期、持久地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

一般来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学的学科特质更加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行动、去探索,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设计、自我操作以及交流评价的机会。

1.自我定向。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这样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我们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不是培养专业的画家,更何况每个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也是不同的,如果一味地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长此以往很可能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热情。例如,对于第七册中《美丽的鞋》一课,表现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定的目标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对鞋进行装饰,表现出與众不同的鞋;表现力一般的同学则要求自己将鞋的细节和特征比较细致地表现出来;表现力比较欠缺的同学则要求自己抓住鞋的大体特征,构图饱满地进行表现。这样,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从而树立起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2.自我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具有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是拿前面提到的《美丽的鞋》那一课做例子,我们都知道高跟鞋的鞋跟和鞋底必须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但学生在表现的时候常注意不到这一点,教师反复强调效果也不明显,不妨让学生用紫砂泥立体造型,有的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的高跟鞋无法站立在桌面上,于是偷偷地开始和别人的进行比较,原来,不是自己的跟高了,就是矮了……

3.自我激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具有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泼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近大远小》一课的学习中,很多同学都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但是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表现,经过屡次失败后很容易丧失信心。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自己绘画表现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能够找寻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激励的途径。通过比对学生的绘画作业发现,问题主要出在“道路能够表现出逐渐往消失点消失,但两旁的树会随之画‘倒下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场景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自我激励:让发现问题的同学以分工的形式制作出“道路”,再制作出若干棵“树”种在“道路”两旁,然后用手机进行低视点拍照。这时,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地将“树”立在“道路”两侧,拍出的照片和真实的情境差不多,可为什么画出来的树就“倒下”了呢?再引导学生研究,要如何摆放树,才能达到画中“倒下”的状态,通过两轮实验与拍照后不难发现,原来树木是垂直于地平线,而不是垂直于道路!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自我激励的本源,“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也就根植在了学生美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时激发创造

我们在美术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表现缺乏创造性,常拘泥于教师的示范或欣赏的范画,美术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任务。要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下有效技法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教师要通过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在分析、思考的进程中激发创造能力。

1.情境中提问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常常被电影里悲壮的场面感动,为什么?因为那样的氛围感染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在学习《海洋怪兽》一课时,让学生想象海洋怪兽的样子,学生的思维要么固定在海洋中的鱼类或是科幻电影里见过的怪兽的形象上,表现出的怪兽虽然样子很怪,但无法体现“海洋”的特点。如果我们在视觉、听觉、触觉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海洋”的情境:屏幕中有海洋的图片、音乐中有海浪翻滚的声音、教室里有海洋中的“水草”……每位同学扮演成一种海洋中的鱼类或动物,试着游动、捕食……一轮情境活动下来,学生有了自己不同的感受,教师鼓励其提出参与活动的问题,有的孩子说,“游得太快容易被彩纸做成的“水草”缠住,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为什么视频中的鱼儿来回游动很自如,而我们之间常发生摩擦呢?”……提出了这一系列切身感受的问题,学生在创作中就有了新的思路:海洋生物之所以不易被缠住也不易发生摩擦,因为它们的身体表面有鳞片或是非常的光滑,这样更加适合水中生活。有了这样基于问题的认知,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创作的怪兽形象除了样子怪、本领大,还要适合海洋中的生活。

2.表现中提问

美术创作表现的过程是一种精彩无法预设的过程,表现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是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重要的着力点。同样以《海洋怪兽》一课为例,学生在表现身体表面光滑无比,长着麒麟一样爪子的海洋怪兽的同时,忽然举手问老师:“我按照夸张、变形、组合(将海洋生物、陆地生物的特点进行整合)的方法创作了我的海洋怪兽,突然我觉得它的身体好笨重啊,这样如何自由自在地在海里游動呢?”多好的提问啊!教师顺势引导其他同学:“在你们的创作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需要提出的?”顷刻间,“我的海洋怪兽身体过于光滑,坐在海底的礁石上会不会滑到?”“我的海洋怪兽身体表现小了,画面周围太空,我应该怎样补救呢?”……一系列表现过程中的问题随着创作的推进应运而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给怪兽添加超大鱼鳍,让它看似笨重的身体可以自由游动”“给身体过于光滑的怪兽添加类似触角的吸盘,让它能在礁石上停留”“给不小心画小的怪兽身体四周添加上姿态各异的须状触手” ……表现过程中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了创造的闸门,收获了不可预约精彩。

3.评价中提问

为了肯定、鼓励学生,在创作评价的环节,教师常常带领学生说说“好在哪里”,重点学习别人创作的长处,如果在学习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则学习的效果将事半功倍。仍以《海洋怪兽》一课的学习为例,优秀的作品大家公认的优秀,但这些亮眼之处是如何表达、如何构思的呢?如果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对于喜欢的作品,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请教小作者的?”于是闷在很多学生心里的“用水彩笔怎样涂出立体感?”“构图过空的地方怎样处理?”“这样奇怪的造型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一系列请教的提问便会目不暇接,小作者也会毫无保留地将“使用类似色渐变”“添加怪兽细节或添加其他海洋生物调整构图”“先画大体造型,再边画边想边创造”的小妙招分享给全班同学。同时,“这里颜色过浅,有什么好办法弥补?”“这里大面积的海水毫无变化该怎么办?”等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也得到了“用深色点或线进行装饰”“添加波纹”等针对性的答案。学生的创造力就这样在美术学习环节的不断提问中得要提升。

三、解决问题时开放合作

研究性学习倡导教师帮助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基本的学习载体,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艺术,用开放合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美术学习活动活色生香。

1.问题开放解决

在四年级《标识》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疑问:文字不是更准确地说明问题吗?为什么要设计标志呢?教师使用开放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课后自行去调查。学生上网查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和国际接轨;听取爷爷奶奶的意见是防止有一小部分人不认识字或者是眼神不好没有办法看清字的笔画;问父母得到的答案是标志比较美观……这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以“名词解释”的方式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班会课上向班主任倡导为自己班的图书角、卫生角等设计标志,有位同学还为美术教室设计了标志,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问题合作解决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于“个体学习”。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内容中,很多创作绘画,需要表现的内容多,画纸过小不易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但是较大的画纸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采用合作的策略来解决。以三年级《乘车印象》一课为例,有的学生擅长画车,不擅长画景,有的学生则恰好相反,景色描绘得美轮美奂,只可惜平时对车辆观察不够,表现不出精彩的细节……通过合作,这样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同学小组分工合作之后,每位同学都表现自己最拿手的,如果擅长画建筑,那就让笔下的高楼矗立云端,若擅长做手工,就尽情地用剪刀、彩卡等材料做出栩栩如生的立体车辆,若擅长表现人物,就让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体现微妙的乘车感受……每位同学都将自己最擅长、最精彩的内容表现出来,自己不擅长的内容也不必犯愁表现不好,别的同学的精彩表现正好成为伙伴间最直观、最有效的演示。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合作常常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关联着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成就了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当然,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性学习中同样要注意和避免一些问题:首先,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如果单纯是为了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那就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意,过于追求形式了。其次,提倡研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例如原色、间色、复色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调色方法还是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演示传授给学生的,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把握住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我们反对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这样可以丰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艺术教育不再是教孩子们一些常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如何让艺术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每一个小学美术教师的反复思量的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使孩子们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热爱生活的人,只有将美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正的价值,学生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怪兽研究性海洋
有一个怪兽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失眠这个小怪兽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小怪兽长成大怪兽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