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灯谜来教学文言文
2019-11-06孙惠明
孙惠明
文言文教学,不论初中还是高中,可能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摇头,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甚至许多学生闻文言文而生畏,越是生畏,越是不高兴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教师的教法,则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先解释一些实词和疑难字词,再串讲一下,最后师或生翻译。虽然新课改已经实行多年,但文言文的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据笔者在校内调查,文言文是学生厌学程度仅次于外语的,有学生戏称为“半门外语”。固然,用现代眼光来看,文言文是有它的缺陷——和现代汉语相去太远,不适宜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不利于现代思想的自由表达。但为什么初高中都要把文言文选编进教材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这是明智之举。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汉字是从古至今没有断裂的。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用一件语言外衣包裹着的中国历史百科博物馆。笔者以为,学习文言文,不是研究古文化的人的必修课,而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所以从初一开始学习,无可厚非。
笔者所在学校2014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命名为“灯谜教学示范校”,2017年学校灯谜课程基地成功申报江苏省课程建设项目。笔者既教语文又教灯谜,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甚感吃力。不少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在学法上也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笔者在灯谜教学过程中,发现灯谜与文言文有些共同之处,灯谜有完整的谜体(谜面、谜目、谜底),谜面文字短少,内容精巧简练,概括性强,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底面扣合不相犯,无多余的闲字,凭借汉字的一字(词)多义,通过别解、假借、用典等手法来使底面相扣合。
发现灯谜和文言文的相似之处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将一些灯谜的教学和文言文的学习相结合起来,逐步从初一学生开始,培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习惯,注重积累,收到一定的效果。
1.字词句的积累
文言文的教学一般是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概括写作特点。殊不知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才是根本。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才可能谈得上句子段落的理解。故在灯谜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重点为之。
1.1实词的积累
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实词的掌握和积累,学生只有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实词,才可以不借助工具书读懂一些粗浅的文言文。而文言实词的一大特征是一字(词)多义。而猜灯谜的技巧之一就是利用汉词的一字(词)多义。象 “云”字,它的同义或近义词有:诉、说、话、语、曰、白、道、言、论、陈、述、报、表等等,学生掌握了它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后,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如以“道光(字)”,就可猜出是“皖”字,“道”有“白”这个同义词。而在文言文中学到“云”字的话,就知道其中一义是指“说”的意思。如《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笔者按:本文中引文皆为苏教版,为省篇幅,仅标课文名称,不标册数,下同)
在实词中,还有一种现象是词类活动,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从不学坏样”(字),谜底:老师好。谜底中的“师”由名词“老师”活用作动词“学习”的意思,这样解释,谜底才能和谜面相扣合,通过此谜的猜射,学生记忆中就有了词类活用的概念。 《幼时记趣》中“捉蛤蟆,鞭数十”的“鞭”字由名词“鞭子”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由名词“洞穴”活用作动词“打洞”。
1.2虚词的积累
1.21人称代词的积累
你的一半还是你(字),这条谜语学生看到后马上就猜出谜底是“尔”,在文言文中,“尔”解释为“你”。又如:“我来作序(字)”,学生知道“我”在古代是指第一人称“予”,就知谜底是“广”。再如:看看两人有余,其实连我两人(字),如知道文言文中表示第一人称“我”的代词有:我、吾、予、余等等,那么就可得出谜底:徐。
1.22语气助词的积累
“杯弓蛇影缘何物?(字)弛” 此谜制作有韵味,完全是模仿古人语气在询问,那么回答的也须有古人的语气,答曰“弓也”。谜底不是“弓”字,多一句末语气助词“也”字,该谜塑造的意境全出。再如:何谓万物之灵?谜底:他。用“人也”来回答,可谓底面扣合严谨。通过这样的谜语猜测,学生就可以在学习文言时知道“也”字所起的句末语气助词的作用了。
1.23虚词的特殊用法的积累
有些虚词在文中除了常见的一些用法外,还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学生掌握这类用法,无疑为在高中阶段继续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之”字,在文言文中,“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助词和代词用,如“问塔动之因” (《梵天寺木塔》)、治水之法(《治水必躬亲》)其中的“之”作助词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其中的“之”作代词用。当然,“之”字还有其他的虚词用法。而比较特殊的一种是虚词“之”字活用作实词中动词。如:至之市,而忘操之(《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句中第二个“之”字根据前后文当然可知作代词,代量好的尺码。而第一个“之”字就是活用作实词中动词,解释为:到。而初三第八册语文课本《陈涉世家》中,“之”字活用作动词的就有两处:辍耕之壟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24通假字的积累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所以大量掌握和积累通假字,有利于学生顺畅阅读文言文。
“拨开云雾(三字礼貌用语)明天见”,此处的“见”就通“现”,整个谜底的意思:明亮的天空出现了。又如:归心似箭(二字数学名词)反切,谜底中的“反”是“返”的通假字,别解为返回的心情很迫切。在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中就有“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该句中两个“反”皆通假“返”字。再如:四座无语现愁容(通假字一)说通悦,《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句中“说”通“悦”。
1.3句子的积累
一些好的灯谜的谜面来自于文言文,也有一些灯谜的谜底来自于文言文,多猜一些此类灯谜,有助于巩固文言文知识,背诵名篇佳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中國传统文化的熏陶。
谜面来自于文言文。生于忧患(医学名词)安乐死[面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京剧名)刺王僚[面出《曹刿论战》]。醉翁之意不在酒(歌词一句)好山好水好地方。若以同面射成语,则谜底是“乐山乐水”[面出《醉翁亭记》]。
谜底来自于文言文。两岸会谈是我国内政(《桃花源记》二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黄河之水变清日(《岳阳楼记》一句)浊浪排空;丘(《岳阳楼记》一句)山岳潜形;乐在其中(《岳阳楼记》一句)是进亦忧,退亦忧。
通过猜谜,即使原文不要求学生背诵,学生也在无形中掌握了课文内容。
2.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很多内容都和古代的一些作家人物,典故逸事、典章制度,礼仪文化,天文地理、社会风俗等等有关,学生如不了解的话,对于文章中心理解可能失之偏颇。而灯谜广包百科,先进行一些文化的熏陶,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大有裨益的。
2.1作家人物的积累
这类灯谜包括古代名人的名、字、别号、封号、绰号、官职等。如“东坡对对”(国家名)苏联,“东坡”为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号。又如“太白情怀”(作家)李心田,“太白”是李白的字。
2.2天干地支的积累
如“许(古文篇目一)”,如果学生不知道天干地支,就不会得出韩愈的《马说》这个谜底,“马”在十二地支中对应“午”,言字旁就是说的意思。学生了解和掌握天干地支后,对于文言文中的纪年就较易知晓,
2.3天文地理的积累
“动如参与商(天文名词)行星”,面出杜甫诗句,其中的“参”与“商”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星宿,学生知晓这个天文知识才可以猜射出谜底。
“北京时间一点整(动物)燕子”,此谜涉及古代地理和时间称谓。北京旧称“燕京”,战国时为“燕地”,因而“北京”可以“燕”相代,一点整即子时。
2.4典故逸事的积累
郗鉴选东床(外国科学家),学生不知这个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只看谜目就乱猜一气,等知道该故事内容:郗鉴选女婿,看中了袒露胸腹睡在东床上的王羲之。谜底“爱因斯坦”冲口而出了。“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学生都知道,如以此为谜面猜聊目二,就容易猜出:保住、连城。又如“孟尝君何以过函谷关”(常熟特产)如果不知这一历史典故,就猜不出“叫化鸡”这个常熟特产了。
3.朗读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强调读音的重要性。这点在教学文言文时也应重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3.1通假异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通假字和其本字,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外,还要注意点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中 “亡”通“无”,不能读“wáng”,应读“wú”。不妨出一谜巩固一下:“晋代衣冠成古丘”(通假字一)亡通无(死了什么都没了)。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俱”读音相同,都读“jù”。如谜:“各种器物,一应齐备(通假字一)具通俱”。
3.2破音异读
文言文中有种语言现象叫“破音异读”,即指改变字(词)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词义。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而猜制灯谜的一种最重要的规则是别解,所谓别解,就是故意对字词进行“曲解”,使谜底(也可谜面)不照本义解释,而是引出它的歧义,构成别的解释。谜届有“别解方成谜”之说。别解规则的掌握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破音异读的积累大有帮助。如“差生不爱勤读书(四字学校用语) 好好学习”,这是用反扣法来猜射的一条谜,谜底解作“好(hǎo)学生才好(hào)学习”,第二个“好”字读成(hào),解释为“喜欢”的意思,才可以扣合谜面,学生记住后,学习到文言文《黔之驴》中“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就可以知道此句中的好字应读作(hào),解释为“喜欢”了。又如“首次得奖(二字教育名词)初中” ,谜底中的“中”字,应读成“zhòng”扣合谜面,由第四声别解成第一声“zhōng”,方可扣合谜目要求。“全民皆兵 (军衔)少将”,谜底中的“少”应读作shǎo,解释为“缺少”,而扣合谜面,必须读作“shào”. 蒲松龄《狼》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的“少”就要读作“shào”;《赵普》“普少习吏事” 也读作“shào”。
3.3停顿
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常指导学生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在基本弄清句意、文意的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而在猜灯谜中,有时也需要将谜面或谜底进行顿读才可中鹄。这种顿读一般分成谜面顿读和谜底顿读。
谜面顿读的,如:空中多云(电视名词)八频道。谜面不能读作“空中\多云”要读作“空中\多\云”才能和谜底“八\频\道”相扣合.
谜底顿读的,如:天明登前途(象棋术语二)亮将\走,按谜面意思应读成“亮\将走”,但这样读就不符谜目要求,读作“亮将\走”就符合象棋术语的要求了。又如:“从来不标榜自己(四字礼貌用语)老人家好”,谜底应顿读为“老\人家好”才能符合谜面意思,而礼貌用语的话要读作“老人家\好”。
以上是笔者在语文和灯谜教学实践中所得到的一些浅陋的体会,敬请专家指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用灯谜来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是有益的,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多动动脑筋,借助一些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目的地去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好方法,这样,即使教师不教,学生也能自己读浅显的文言文。
(常熟市董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