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教风沙起多伦

2019-11-06高旭天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多伦治沙全县

高旭天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位于北京正北,与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是内蒙古距北京直线距离最近的旗县,南邻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北边是锡林郭勒草原腹地,在整个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多伦是保卫京津的一条重要防线。这里的生态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京津市民能不能在春季看得见蓝天。

从“沙盆”到林海

进入多伦县境,道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高低起伏的草原。很难想象,这里多年前曾是让京津地区风沙肆虐的沙源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毁林毁草开荒、草原过度放牧,多伦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当年,多伦县境内横亘着三条大沙带,刮风的时候,漫天都是沙子,当地流传着“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顺口溜,正是全县农牧区的真实写照。哪个村被沙埋了、哪个村的人被风沙逼得搬迁了,在当时的多伦早已不是新闻。

风沙的肆虐,不仅直接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多伦的海拔比北京高出1500米左右,每逢大风天气,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尘就会从高处倾泻而下,两小时之内就能到达北京。因此,多伦又有“北京人头顶上的沙盆”之称。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多伦,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指示。随后,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也随之打响了一场治沙止漠的攻坚战。

治沙必种树,种树必禁牧。县里飞播、封育、植树造林、禁伐禁牧、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县流动沙丘已基本固定。

虽然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时多伦县的生态环境还是很脆弱,一旦植被破坏,很快就会回到2000年的状态。为此,县委、政府在2010年10月启动实施了以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用5年时间完成了130万亩造林任务。

2016年底,县委、政府提出在以县城为中心、半径25公里的区域内,用5年时间再打造百万亩碳汇景观经济林生态文明品牌。

2018年1月,县委、政府启动了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多伦县分场建设,提出到2024年使规划区域内新增林地82万亩。

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全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1%,相当于再造两个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也从6.8%提高到了37.9%,实现了“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巨变。林地多了,就能更好地留住水、止住风,多伦的年均降水量从过去30年的378毫米增加到近5年的404毫米,年均大风天数由49天减少到16天,水域总面积达16.2万亩,各种野生动植物共计620多种。北京更是直接受益者,春季沙尘日数从2001年时的平均7天下降到了2010年以后的平均3天。

实现历史性变迁的多伦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北京奥运会特别荣誉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单位、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称号。

把治沙止漠变成“人民战争”

多伦县的巨变,绝非偶然,它得益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也归功于无数治沙人十几年如一日战天斗地的苦干。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变高度计划的传统林业模式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形成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把治沙止漠变成一场“人民战争”。

工程建设中,多伦县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采取花钱买活树、活化林权配置等一系列措施,实行招投标和紧密型承包,林业部门主要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栽植、管护、抚育、补植均由造林主体负责,造林完成后由林业部门、监理公司、乡镇和林木所有人组成联合验收组进行严格检查验收,最后按照造林合同规定兑现造林补贴。

县里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交给林木所有者,通过利益杠杆拉动,造林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县共有30家区内外绿化企业和55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垫资承包造林。

为最大限度减少造林成本,政府优先选择县内农民林业合作社承包造林工程,参与工程造林合作社、农户、企业全部利用在当地繁育的苗木进行造林,全县苗木基地达到265处,仅苗木成本一项就实现每亩降低51元。

多年来,多伦县探索总结出了“建设市场化、规划产业化、技术标准化、经营资本化、建管统筹化”的新型林业发展道路,生态建设实现了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长期以来制约林业发展的“活不了、投入少、管不住、富不起来”四方面突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11年至今,“双百万”工程和规模化林场建设累计投资21.3亿元,其中社会投资占总投资的41%;全县樟子松造林成活率每年均达到90%以上,远高于国家标准。

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

沙子治住了,树种起来了,农牧民也要富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含义正在于,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把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人们的富源。

为此,多伦县全面加快林沙产业发展,引导农牧民发展林下种养、林副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和种苗产业,打造经济生态复合型林业。

最先响应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的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如今已种植樟子松近10万亩,村里绿了,家家户户也富了,苗木自给有余,还远销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村里的造林大户贾建峰,早年承包了近5000亩五荒土地造林,后来,他建起300亩苗圃,做起了周边村民的苗木中间商。2013年,贾建峰注资500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园林绿化公司,开始承揽周边各地的绿化项目,每年能消化树苗1000万株。

在多伦县,像贾建峰这样由治沙先行者向着致富带头人转变的,不在少数。家住多伦诺尔镇新民村的全国治沙模范马云平,2000年主动承包了村里的3700亩沙地种草种树。经过十几年的治理,荒丘披上了绿衣,黄柳、樟子松、野山杏漫山遍野。可在马云平看来,与其把这些自己亲手栽种、管护了十年才成材的树卖掉再补种,不舍得,也不值当,还不如守着这片绿水青山,搞点别的产业赚钱。多年来,他家的收入主要来自养牛,现在有20多头的规模。黄柳每3年能割一茬柳条,过去柳条只能白白扔掉,2017年,马云平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学会了通过粉碎和发酵把柳条变牛饲料的工艺。试用成功后,他又着手扩大加工规模,现在厂房已经建好,只等订购的机械设备到位。他还打算等项目投产后牵头组建养牛合作社,争取达到200头的存栏规模。

目前,全县林下种养产业发展勢头正旺,县里正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推广油松、扁杏、金叶榆、金叶垂榆嫁接,试点种植欧梨、黑枸杞、田七、黄芪、蒙古野果等林下经济作物,建设梅花鹿、狍子、大雁等林间养殖基地,同时引进了多家林业龙头企业进行林业主副产品加工经营。森林生态旅游业也蓬勃开展起来,“北京正北,多伦最美”成了多伦县近些年的旅游宣传口号。昔日的“沙盆”,变身为京津市民的休闲度假胜地,全县人流、物流、车流逐年递增,年旅游人数超百万……一项项富民产业,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难得机遇,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林业。

如今的多伦,统筹开发“农、林、水、牧、游”的多功能、多效益复合型林业体系正在形成,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正成为连结农区与牧区、沟通草原与北京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猜你喜欢

多伦治沙全县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多伦美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斯巴鲁车队 CRC 多伦站再续辉煌 包揽车队、车手双冠
出塞多伦自驾行
大唐国际多伦煤化工C3分离塔吊装工程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