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瑾:黄土金砖,承续匠心
2019-11-06王若宇若南
王若宇 若南
如果你曾踏入北京故宮的正殿,一定会觉得脚下特别敦实,那一块块细料方砖和古殿相伴,承载了近600年历史足印。它们质地密实,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时人以五行之金为其命名,寓意国家基业安稳。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江南田头常见的粘土烧出的金砖,悉数来自姑苏水乡。更鲜有人知的是,在失传百余年后,为了寻回这项工艺,金瑾付出的努力。
苏州齐门外北八里,还留着老窑遗迹。这里也是金瑾的故乡——御窑村。金瑾的祖辈,从明朝开始,就为皇宫烧制金砖。史料上记载,明朝永乐帝兴修紫禁城时,朱棣选择苏州府陆墓镇为室内细料方砖唯一的造办点,一时间,“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不过,因为制作工艺要求高,成品率极低,越来越多的窑户放弃,“我们金家先人一直坚持了下来。”金瑾说,1911年起,故宫不再大兴土木,金瑾的祖辈改烧民间青砖为生。
烧制青砖依然非常辛苦,作为家中长女,童年时金瑾就被父亲金梅泉拉到窑厂打下手,选泥、炼泥、制胚、烧窑……假期里,别的孩子四处撒野,金瑾却灰头土脸地在窑厂帮忙,她因此立志“好好学习,考出村去”。天遂人愿,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金瑾留在了苏州苏苑小学教语文。
但她和金砖的缘分并未结束。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梅泉成为了非遗传承人,他找到女儿,希望女儿能将这份事业坚守下去,金瑾拒绝了。两年后,金梅泉再次找到了女儿,金瑾说:“这些年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我对祖辈的手艺有了新的认识。”这一次,她决定走上崭新的人生之路。
一朴含藏万丽,每一块金砖,虽不起眼,却需要一年时间的烧制,其间要顺应四序节气的变化,有许多讲究。另一方面,金砖一直由民间烧制,技艺靠的是口口相传,所以失传了部分。即便查阅完《四库全书》等古籍,金瑾也只找到了嘉靖年间工部侍郎张问之所著《造砖图说》的目录,其内容早已佚失。
顺着这条线索,金瑾找到了张问之家乡河北省庆云县的县志,发现还留存着张问之的一份奏章。在他的《请增烧造工价疏》中,详细记叙了29道工序的工法,虽然配图已不见,但这些文字的描述,足够金瑾去探索和研究。
历经一次次失败,2015年,古法金砖终于成功烧制出窑,经过故宫博物院和国家陶瓷质量检测中心的鉴定,认定御窑金砖手工制作技艺得以恢复。那一刻,金瑾觉得历经7年的艰辛都值了。“我用生产民用砖的利润,反哺御窑金砖的生产,只为了让这个和我们金家结缘的工艺代代相传下去。”
虽然为烧制金砖付出许多,金瑾却不会独享其美。她将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如果热爱金砖文化,愿意沉下心做工匠,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我都愿意倾囊相授。”在她的管理下,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的年轻人济济一堂。在这里,他们终将淬炼出的,会是如金瑾一样,御窑金砖般敦实厚朴的工匠之魂。
【人物访谈】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
Q:你为何将制作御窑金砖视为毕生事业?
A:历代金砖工匠用那么长的时间,兢兢业业地烧制一块金砖,这种专注的精神、这份职业道德就值得我们传扬。就我个人理解,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我觉得,经济是一团火,文化是一泓水,水火要相济。《易经》中,“济”是一个卦象,表示融通和谐。经济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时候,我这样的文化守护者,一定要更好地传播文化,用文化的水中和火的灼热,这样才会更加稳定和谐。
Q:你是如何管理企业的?
A:企业,说到底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同一条路上,因此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需要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员工发展自我、发挥潜能。比如,有一位很优秀的工匠,我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呢?提拔他当车间主任?如果他不愿做管理者,便会失去工作的乐趣,所以我不会把人用到不对的地方。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企业,能留住的都是可以沉下心做事的人才,他们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我愿意放权,因为每个员工做事都有自己的习惯与准则,我相信他们,他们也从未辜负过我的期待。
Q:能否给新时代的年轻人一段寄语?
A:我想对年轻人说的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富饶和平的国家,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情。作为年轻人,把本职工作做好,掌握一种技艺,去建设祖国,这就是最朴实的爱国,也是最真挚的爱国。年轻人奋斗中遇到了困境,只要不畏缩,不逃避,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奋斗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敢于拼搏,那么一定能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