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预后分析
2019-11-06夏丽淋
夏丽淋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重庆 400042)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在中老年患者群体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必要。本文主要针对2018年1月24日至2019年2月16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展开研究,研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院在2018年1月24日至2019年2月16日对所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以每组各有例数36的研讨组与参照组加以呈现。研讨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19,年龄最大值84岁,最小值为56岁,中位年龄为(70.12±0.97)岁。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9:17,年龄最大值85岁,最小值为55岁,中位年龄为(70.96±0.88)岁。所有患者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基础之上签署相关协议书,患者年龄等各项资料对比最终结果以P>0.05呈现,说明可以充分进行对比讨论。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降压药物以及脑血液循环类药物。研讨组患者则是应用针灸康复治疗,软瘫期患者针灸以下穴位:a.扶突;b.肩骨禺;c.足三里;d.血海;e.合谷;f.三阴交;g.曲池;h.手三里;i.太冲;j.臂濡[1]。每日针灸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5至40分钟,连续治疗24天。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过治疗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大于或等于45%,视为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大于18%小于45%,视为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小于或等于18%,视为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即为显效与有效患者人数之和比总人数。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使用本院自制的评分量表,满分为一百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样本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χ2检验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形式表示;t检验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s)形式表示,P呈现出小于0.05的最终结论,拥有讨论价值。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有效率的组间对比结果
各组36例患者临床治疗的最终结果呈现可见研讨组97.22%与参照组80.56%对比呈现更优,如表(1)所示统计学价值出现意义(P<0.05)。
表(1) 临床治疗有效率的组间对比结果[n(%)]
2.2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各组36例患者中的对比
经过治疗后,研讨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如表(2)呈现与参照组对比更优,且统计学价值出现(P<0.05)。
表(2)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组间对比结果(±s)
表(2)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组间对比结果(±s)
?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会面临着偏瘫等并发症,产生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脑部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急性脑梗死后,大脑神经细胞虽然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但是也存在一部分神经细胞只是丧失活性,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以干预,能够避免这部分大脑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在根本上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症状[2]。针灸康复治疗与传统治疗有着根本的不同,针灸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络脉於阻情况,使得患者大脑神经获得区域性的刺激,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并且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常规药物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3]。
吕强[4]等人在关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康复治疗的研究中,通过以7 2 例患者为样本开展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相比较参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研讨组应用针灸康复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7.22%(35/36)以及运动功能评分(37.62±5.17)、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7.15±1.62)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0.56%(29/36)以及运动功能评分(28.98±4.2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6.75±2.88),且对比呈现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临床中应用针灸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提升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