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特征

2019-11-05袁涵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课程标准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各阶段国家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从1949年至今,我国在中学历史课程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历史课程改革,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本文主要是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历史课标从其内容来看待中学历史课程各阶段的发展态势,并结合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历史课程各阶段特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发展特点;

一、借鉴苏联教育模式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照搬到我国,反映到历史学科,则表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苏联历史教学大纲为蓝本,在1956年颁布《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规定初一、初二年级讲授中国史,初三讲授世界史,高一讲授世界近现代史,高二年级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呈现螺旋式课程。

这一时期的课程特点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重视革命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以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为基本框架,以阶级斗争史为核心内容。

二、基于现实不断拓展阶段

从1957年到1966年我国立足本土,开始根据经济政治等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符合中学历史发展的教学大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在初二、初三年级设置中国史,高三开设世界历史,课程属于直线型。

本阶段历史课程特点,一是第一次提出编写乡土教材,建国初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老师要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学,即主要是以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為线索,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中外通史,没有涉及地方史和民族史。直到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中,规定各省市的中学历史教学可自行补充乡土教材,促进了以后地方课程的实施。二是以阶级斗争为线索,如在初中阶段中国近代史,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三次革命为主线。

三、处于停滞阶段

从1967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遭受全面重创,此阶段学历史教育方面没有出台相关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学历史课程整体上围绕着叙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原始社会描写奴隶的反抗斗争,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成为主体部分。

四、开始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86年我国总结了以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吸取教训,开始重视学生成长各方面的发展。198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设置中国史,初二下学期和高一开设世界史。此次调整有利于初中学生在进入高一学习之前了解基本的世界历史,并且在直线式课程的优点上,呈现了螺旋式课程。此后的教学大纲均采用螺旋式,这样的设置转变表明我国中学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

这一时期的课程特点是增加文化部分的相关内容。198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调整了教学内容的下限,增加相关文化内容,体现了人们对教学的关注,开始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贴近生活。

五、向素质教育转型阶段

从1987年到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即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按照教育的三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988年和1900年分别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版)。这两个教学大纲奠定了本阶段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特点一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本形成。二是关注中学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特征。各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课程改革,共同趋势之一就是重视人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三是加强中学历史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选修课。六是初步形成“一纲多本”的局面,对20 世纪 90年代人教版、北师大版、川教版、浙江版等多版本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陆续启用。四是中学教学民族史和地方史课程的实施,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以补充地方民族史和乡土史教材。

六、创新突破发展阶段

21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潮流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使教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如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改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展现出当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形成的基本逻辑:即以唯物史观的建立为起点,在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下,以史料为主要工具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树立起国家自豪、民族自信以及世界意识。

此阶段的课程的突出特点一是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实现价值取向的变动,即多数学校在努力后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并突出时代与人文主题。二是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如2017年课标中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必修课(中外历史纲要)、选修I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修n课程(史学入门、史料研读),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降低课程难度,让学生在对中外历史有时间线索后学习具体历史知识,培养时空观念,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辉.近 20 年来我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述论[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

[3] 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作者简介:

袁涵,山东菏泽,聊城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小学五年级儿童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
谈中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