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语文观下的阅读教学
2019-11-05朱美华
朱美华
摘要:以大语文观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尊重学生个性,从阅读文本的延伸、阅读方法的渗透、阅读活动的开展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去学习与成长,立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大语文观 阅读教学 综合素养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中心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应势而生。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尊重学生个性,启迪灵性,向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延展;以学习为中心,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立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大语文时代也如约而至。
古语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笔者认为,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好像树根之于树木;阅读教学之于大语文课堂,则犹如流水之于源泉。要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映日“荷花”“别样红”——阅读文本的延伸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特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大语文观的阅读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善于沟通和交流,懂得审美情趣,感受幸福生活,学会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以,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笔者在教导学生学习本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三项拓展延伸阅读教学:
第一、让学生寻找相似题材的作品,如阅读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等名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去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学生就可感受到不同视觉下、不同文风的“春节之美”。
第二、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家乡的春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了解家乡春节的习俗特点,去写对联或制作修水哨子等,再写一写“家乡的春节”,这个活动让学生既了解家乡春节的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锻炼了他们动手、写作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举行诗词大赛——以传统节日为着点的诗词“飞花令”,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积累、去分享,利用班会课进行分组比赛,这样的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清楚了解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展示的平台,使其胆量、口才、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二、立根原在“经典”中——阅读方法的渗透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教材无非是例子”,以教材为依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书海中有舟可行,使其能乘风破浪,满载而归,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做的事。
如教学古诗词《渔歌子》,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作业:了解作者生平,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圈出诗词中写的景物,旨在初步教授学生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提取信息能力。
第二、先教会学生用“平长仄短,入声韵长”的方法进行诵读,引导学生“以读品词”,再创设情境,进行赏析教学——读出哪些美景?听到哪些悦耳的声音?这样教学生诵读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
第三、再结合文本和作者的生平,了解“不须归”的原因,释意、悟情的方法跃然而出,学生将学以致用,古诗词阅读基本可以独立进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扣经典,渗透适当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自主学习,品味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阅读体会,这样的学生阅读不仅更高效,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阅读活动的开展
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阅读的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促进知识的转化、积累和升华,提升其综合素养。
为此,笔者创设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分享其阅读积累,如美文诵读比赛、我是小小评书家、最佳编剧(改编课文)、小小老师(上阅读展示课)、讲故事比赛、最优好书推荐卡等,在活动的引导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行阅读,进行各种阅读体验,让阅读成为学生想做的事。记得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学习时,笔者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美文诵读比赛,很多学生报名,他们到处找文笔优美又适合他们年龄的诗集,结果多本金波、冰心等名家的诗集出现在班上的“图书角”上,甚至还有泰戈尔的《飞鸟集》。
读书活动的进行,给了“小荷们”露尖尖角的机会,让其知识积累得到展示、其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花,只有读过很多书,才能酿出蜜来。”阅读教学正是如此,在大语文观的引导下,我们小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向生活各个方面延伸,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氛围,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充满活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们去学习、感悟、体验、实践,丰富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百花园”,酿出醇香的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