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中考试题赏悦传统文化

2019-11-05王荣桥

关键词:化学试题传统文化

王荣桥

摘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为凸显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了50余份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发现充满智慧的古诗词文化、名扬世界的科技文化、独具特色的时代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文化等古代传统文化中都融入着化学知识;透过典型例题分析,引领学生从人文视角分析化学问题,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化学试题;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笔者分析了枣庄、海南、十堰、扬州、江西等地区50余份2019年中考化学试卷,发现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今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的一大亮点。试题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实现了“立德树人”。

一、充满智慧的古诗词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丽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古人以独特的视角将化学知识融入浪漫精美诗词中,学生从人文视角分析化学问题,欣赏诗歌之美、发现化学之美、感受人文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例1.(2019年枣庄中考题)中国古诗词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下列对划线部分的相关科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秸秆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了化学能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分析:这是2019年枣庄市中考化学试题第2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出自南朝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句意思是: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泠泠,打湿了我的粗布衣裳。从化学视角看,夜晚温度降低,空气中水分子的自身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村居书喜》。诗句意思是: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从化学视角看,气温升高,花香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人们便闻到了花的香味,透过花香,人们能够知道天气变暖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七步诗》。诗句意思是:利用豆秸燃烧来烹煮锅里的豆子,看到豆子在锅里“哭泣”。从化学视角看,豆秸燃烧的过程中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燃烧过程中豆秸储存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泥沙淘尽,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从化学视角看,诗中不仅涉及到混合物分离常用的过滤操作,還体现出了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大多数金属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中。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正可谓“大浪淘沙始见金”。

答案:( C )

除此之外,在分析的50 份2019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德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4题、广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11题、毕节市中考化学试题第1题、凉山县中考化学试题第3题,均是古诗词与化学知识相融合的试题。

二、名扬世界的科技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许多发明和工艺如烧陶瓷、造纸、制火药、冶金、酿酒等化学工艺闻名于世界,这些辉煌成就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将化学知识与古代化学工艺融合渗透,既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又为化学试题的内涵增色添彩;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例2.(2019年海南中考题)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生反应得到单质铜。此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

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分析:这是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第7题。我国的湿法冶金技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代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晋代的《抱朴子内篇》中也都有铁置换铜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又将铜盐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可溶性铜盐[如CuCl2、Cu(NO3)2等],到了宋代和元代,我国湿法炼铜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成为当时大规模生产金属铜的主要方法之一。从化学角度看,铁与可溶性铜盐发生置换反应,铁置换出了可溶性铜盐中的铜,得到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和金属铜,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答案:( B )

除此之外,在分析的50 份2019年中考化学试卷中,黄石市中考化学试题第9题是以古代酿酒工艺为背景、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第1题是以“凿井取盐”技术为背景、四川广安市中考化学试题第10题是以火法炼锌工艺为背景、昆明中考化学试题第24题是以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熔铸技艺为背景,这些题目的出现,足见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发达、科技工艺之先进、科技成就之辉煌。

三、独具特色的时代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作为中学生,应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3.(2019年山西中考题)国家宝藏“绢衣彩绘木俑”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遗存。她们妆容考究、彩绘飘飘、锦衣罗衫,再现了唐代的繁荣、开放和包容。

(1)以蚕丝为原料可织成绢和绫,再用它们可做成襦裙和间裙。这些服饰的原材料属于      纤维,这种纤维的优点是       (写一点)。

(2)木俑上的彩绘虽年代久远仍色彩鲜艳,说明彩绘颜料的化学性质             。

分析:这是2019年山西中考化学试题第23题。绢衣彩绘木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张氏家族墓地。出土的木俑面庞饱满圆润,敷粉施朱;身形秀美颀长,婀娜多姿;身着绫罗锦绢,彩色长裙拂地;虽历经千年,仍旧光鲜如新,再现了初唐时代的流行风尚。 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瑰宝,从化学角度看,蚕丝属于天然纤维,以蚕丝为原料制作的面料具有手感细腻、柔软轻滑、色彩鲜艳、吸湿性强、透气性好等特点;木俑上的彩绘颜料主要来自矿物和植物,彩绘颜料丰富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绚丽多彩、光鲜如新的旷世珍宝。虽年代久远,彩绘仍色彩鲜艳,说明彩绘颜料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答案:天然,吸水性强;稳定

除此之外,在分析的50 份2019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枣庄市中考化学试题第3题是以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色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的化学试题、湖北咸宁中考化学试题第12题是以“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为背景的化学试题、扬州中考化学试题第22题是以《本草纲目》记载的杨桃为背景的化学试题、江西中考化学试题第17题则是以济生堂楹联为背景的化学试题,上述题目分别体现了古代绘画文化、节日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独特历史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四、浩如烟海的典籍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既是相关古代学科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的重要资源和途径。

例4.(2019年烟台中考题)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樸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分析:中国古典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视它,尽量从其中吸取精神上的养料。《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主要是谈论各种各样的变化,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变化;晋代葛洪所撰的《抱朴子》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魏晋道教理论、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从化学视角看,“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是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湖泊池沼中产生的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其表面燃烧的现象,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曾青”是指可溶性的铜盐,“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指铁与可溶性的铜盐反应,铁将盐中的铜置换出来,得到金属铜,该变化是化学变化;汞俗称水银,“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意思是将HgS在空气中加热灼烧生成金属汞,汞和硫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又生成硫化汞,该变化也属于化学变化;“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意思是只等潮水过后,如果第二天天气晴朗,半天就能晒出盐霜(白色细小的食盐颗粒)。它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场景,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D )

除此之外,在分析的50 份2019年中考化学试卷中,东营中考化学试题第14题分别介绍了北宋《浸铜要略序》中记载的湿法炼铜、《汉代古火井碑序》中记载的利用天然气燃烧煮盐的文献,重庆中考化学试题B卷第11题介绍了《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的“强水”与金属反应的文献,黄石中考化学试卷第9题介绍了古代典籍《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酿酒工艺文献,四川广安中考化学试卷第10题介绍了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文献,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化学试题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合,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理解传统文化:学生在“诗情化意”中学习化学、在辉煌成就中了解化学、在特色文化中感悟化学、在文化典籍中探寻化学。进而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成就新时代辉煌。

猜你喜欢

化学试题传统文化
高考化学试题解答有效争分策略
2020年昆明市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20年高考化学备考建议
2020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全国卷Ⅲ化学试题分析
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对学习的启示
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对学习的启示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