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关岭地区布依族格子头帕及其功能探析

2019-11-05胡诵惟贺阳

服装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关岭布依族格子

胡诵惟, 贺阳

(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23个民族,布依族人口最多[1]。在长期居住和生活中,布依族在保留自身服饰特色的同时,不断汲取周围其他民族的服饰精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布依族服饰质朴优雅、匠心独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头帕作为服装饰品,在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布依族的研究有很多[2-3],也有专门研究布依族服饰的[4-5],而对于布依族头帕的研究则多是停留在图片形式上,或是在分析布依族服饰的整套搭配时,作为辅助性内容提及。文中通过对关岭地区的实地考察,分析布依族格子头帕的材质、图案、尺寸、适用人群、佩戴方式等,从审美与实用的角度对布依族头帕的功能进行探析,以期对今后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和现代设计有所启发。

1 布依族格子头帕概述

格子头帕是布依族服饰的典型代表。21世纪以前,在多数布依族族群中,无论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男女老少都会佩戴格子头帕。如今,在贵州关岭地区的布依族,除了节日和特殊场合,只有部分中年和老年女性仍然把格子头帕作为日常穿戴的一部分(见图1),而年轻人们早已“改头换面”,以现代“工业化”服饰装扮自我。

经笔者考察核实,布依族格子头帕盛行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上关、断桥、花江、百水等地;除了关岭地区,戴格子头帕的布依族族群在镇宁县的六马、打帮以及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县、兴义县等地也有一些分布。由于笔者考察地点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主,故文中将以关岭地区布依族格子头帕为例展开讨论。

图1 关岭县断桥镇街边一景Fig.1 A scene on the street in Duanqiao,Guanling

格子头帕所用花布是由蓝靛染的蓝、黑纱线和白纱线混纺而成,这些花布通常称为“色织布”(“土花布”),过去称为仲家布,现在称为布依布。图2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色织布及其显微图。布依布朴素、典雅,有平纹、斜纹、方格等,典型纹样包括柳条纹、格子纹、篱笆文、辣子花纹、鱼刺纹、花交(花椒)纹、蓝(兰)呢纹等[2]。 这些纹样作为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有的来源于布依族远古图腾,有的则直接取材于自然。布依族格子布中抽象的几何格子纹样源于图腾符号,经过综合提炼,具有鲜明的特色[3]。布依族人在设计布依布纹样时,十分注重颜色的深浅对比,以及纹样间的比例关系、节奏关系、重复形式等,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4]。

(a)色织布

(b)局部放大图2 色织布及其显微图Fig.2 Yarn-dyed fabric and its micrograph

布依布美观典雅、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制作成各种服饰,而且可以制作被面、床单、帐檐、门帘、桌布、沙发套、挎包等,还可制作成精美的装饰品,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5]。

考察过程中,笔者从布依族婆婆口中得知,格子头帕的长度为1.5 丈(4.98 m),宽度为1.2~1.3 尺(40~43.33 cm)。而通过实际测量,笔者发现不同的格子头帕宽度一定,但长度却“因人而异”,有的甚至长达6 m。究其原因,一方面受手动织机宽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布依族妇女对于尺寸没有严格的界定,比如“一方布”“一个巴掌宽”“半个拇指长”等都是她们用来衡量长宽的标准,再加上不同的人对于头帕长度的需求不同,所以头帕的长度没有明确规定,只是一个概数。

2 最常用的两种包法

笔者经田野考察发现,如今在关岭地区,布依族格子头帕主要有两种包法:一种是整体呈圆圈状的“箩筛式”包法;另一种是形似“牛角”的“倒三角式”包法。这两种包法与地域无关,而是根据个人喜好加以选择。例如,在相同地区的同一个布依族族群中,可能会同时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包法。

2.1 箩筛式

“箩筛式”包法如图3所示。“箩筛式”包法又称“盘头式”或“锅圈式”包法,它分为“整齐盘法”和“随性绕法”两种。前一种包法的适用人群较广,小孩、男女青年、中年和老年女性皆可;而中年男性和老年男性则多用后一种包法。

图3 “箩筛式”盘法的正、背面效果Fig.3 Front and back view of the "bamboo sieve style"

“箩筛式”的包法,先将头发向后脑勺底端梳成一条麻花辫,将头帕竖向对齐分别折叠两次,把折叠好的头帕的一端放置于头的一侧,用手做暂时固定;然后绕第一圈,并将编好的麻花辫顺势藏入头帕中(也有直接将辫子在后脑勺中间挽成发髻的),头帕绕至额前时要整理好额前的碎发并确定头帕的位置,即头帕刚好掩过前额发际线;再把帕子整齐地、一圈一圈地缠在头上;最后将头帕末端隐藏于“圈圈”之中(见图4)。“箩筛式”第二种“随性绕法”的基本原理与第一种相同,只是免去了“将头帕竖向对齐折叠”的步骤,而是在盘绕的过程中,不停地扭动帕子的转向,从而形成自然、粗犷的纹理。

图4 “箩筛式”盘法步骤演示Fig.4 Wearing process of "bamboo sieve style"

2.2 倒三角式

“倒三角式”包法如图5和图6所示。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包法形似牛角,蕴含着布依人对牛的崇拜。牛不仅是农耕民族的劳动生产工具,更是人们的交通工具,甚至是饥荒时维持生命的重要食物之一[6]。不过这种独特的头帕造型究竟是何来历,有待考究。“倒三角式”包法受到当地布依族女性的青睐。笔者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用此种方法包裹头帕的人群,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巨大的倒三角形头帕,与她们纤瘦的身躯、薄而窄的肩膀,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夸张的视觉效果在无形中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

“倒三角式”包法开始时4个步骤与图4中“箩筛式”包法的步骤(1)~(4)相同,区别在于后面,具体如图7所示。图7中当头帕的尾端绕在头前方处剩下一臂半左右的长度时,停止前面的“绕圈”动作,转而将余下的帕子展开,从额前向头的斜后方铺平并包裹,形成一端的“角”;再将剩余的帕子从后脑勺末端顺时针从后往前向上提起,形成另一端的“角”;带着流苏的头帕末端自然搭于脑后。

图5 包“倒三角式”头帕的布依族女性Fig.5 Bouyei women with "inverted triangle style" headscarf

图6 “倒三角式”包法的背面效果Fig.6 Back view of "inverted triangle style"

图7 “倒三角式”包法步骤演示Fig.7 Wearing process of "inverted triangle style"

3 功能探析

3.1 审美功能

在田野考察中,布依族婆婆们叙述格子头帕的不同包法时强调“要包大一点才漂亮。”虽然她们说不清楚为什么“大了才漂亮”,但似乎这种特定的审美观早已深深地“烙刻”在她们的意识中。

首先,在许多民族中,女人头发的浓密与否是人们评判美的标准。古人认为头发与人体魂魄紧密相关,中医有“发为肾之华、发为血之余”之说。乌黑浓密的头发是身体强健的重要表征之一,它不仅能使人显得精神焕发,也可从侧面反映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状况;头发稀疏枯黄则与面黄肌瘦等并列为身体孱弱的标志[7]。略带神秘感的巨大头帕造型,让旁观者难以琢磨头帕大小与头发分量之间的关系,甚至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误导”,产生“发量极多”的臆想。再者,夸张的头帕造型让布依族女性整体更有气势,使原本衣着朴素的她们显得隆重,这也许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仪式感的表达。

3.2 实用功能

如今,年轻人追求“时尚”,早已“抛弃”了日常包帕子的传统,这种现象不足为奇。但在关岭地区,包格子头帕的布依族中老年女性仍有很多。就本质而言,人类造物活动开展的目的始终围绕着满足人类的需要,它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8]。笔者认为,包头帕的习俗能够保留至今,除了审美性和传承性,更多的则是其实用性。

在格子头帕最常见的两种不同包法中,“箩筛式”包法的头帕环绕在头的四周,头顶与后脑勺外露,透气性好,适合在天气炎热时使用,既散热又可防晒;而“倒三角式”包法,头帕巧妙地遮住了头顶、脑后、两鬓、双耳这些部位,可以起到有效的防风和保暖作用。笔者经田野考察发现,使用“倒三角式”包法的布依族老年人居多,由此推测倒三角式盘法的保暖功能正是迎合了老年群体的需要。

不同式样的头帕造型在不同人群或天气中体现不同的功能性。除了能够遮阳、挡雨、防风、御寒,头帕还兼有其他功能,如布依族妇女赶集或外出时,可以把食品等小物件包在头帕里面,戴在头上;田间劳动时,可以用头帕搭成窝棚让孩子睡觉、乘凉[9]。

4 结语

凝结在服饰艺术中的造物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布依族格子头帕是布依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它从材质、色彩、工艺、图案等多方面表现出布依族先祖的智慧。庞大的格子头帕造型是布依族人们在朴素的服装上对于仪式感的独特表达,同时也是对于美的追求。佩戴头帕的习俗得以流传至今,在于其实用功能。看似简单的头帕在布依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物尽其用,这正是中华传统造物观念之精髓。

猜你喜欢

关岭布依族格子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数独小游戏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数格子
填出格子里的数
冰雪小镇 关岭永宁滑雪场
格子间
开磷为关岭县送肥保春耕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