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州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张家楼村为例

2019-11-05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杨文斌焦学佳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磁州窑院落张家

文/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杨文斌 焦学佳

1 磁州窑概述

磁州窑位于河北磁州境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分布广泛且影响深远。狭义的磁州窑主要指古磁州境内窑场,主要有2个中心:一处在漳河流域,以今磁县观台镇为中心;另一处在溢阳河流域,以彭城镇为中心。古窑址大部分压在如今城市之下,受到的破坏较大,至今未开展考古工作。

2 磁州窑古镇——张家楼村

张家楼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地处峰峰矿区中心地带。传说古时磁州窑有一位张姓窑工,在张家楼村挖取瓷土时,形成层层洞口,远看像楼阁,故名张家楼。因其盛产窑土且磁州窑历史悠久,故被称为磁州窑古村落。

张家楼村由于地处山区,可建设用地及耕地匮乏。受地形影响,村落多依山或傍水而建,充分迎合当地自然环境。村内民居多依河而建,背靠黄土层,多为四合院或窑洞。条件好的家庭采用石砌券顶,普通人家多以土窑洞为主,以土石堆砌而成,具有明显的冀南民居特征,但区别于一般的传统民居。张家楼村民居极具磁州窑独特的地方特色,擅长变废为宝,将废弃的笼盔运用到外墙装饰上,不仅提升墙体稳定性,而且具有装饰效果。

3 村落空间格局

3.1 村落选址

张家楼村一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煤炭、水利、陶瓷原料资源丰富。自古张家楼村窑土就颇负盛名,磁州窑文化在此扎根发芽。村落四面被群山环抱,两条河流自村南老槐山山涧流出,向村北二里沟流去,经二里沟再向东北流淌,汇流成滏阳河上游水域。村庄坐落于山涧外侧稍平缓的河沟两岸。与传统村落的“山—水—村—田”格局不同,张家楼村受当时发达的制瓷业影响,部分耕地兴建窑场,形成以窑场为中心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以河流和道路为躯干,沿线村落密集分布。制瓷人选择在此聚居,形成聚落。自元代开始,张家楼村的陶瓷经由滏阳河运输,窑址较集中于沿河码头。

3.2 传统聚落形态分析

张家楼古村落沿河两侧布局,河水由南向北自观音庙流至二里沟,经二里沟变为东北走向,汇聚成滏阳河上游水域,河水两岸地势相对平缓,但两岸地理条件略有不同。河流西岸地势相对平坦,古村落多为平房,没有高差,四合院之间紧密排布,分布较密集,多为简单的一进院院落;东岸有山体,院落有明显高差,多为二进院和三进院。通过走访村里老人得知最早的宅子为窑洞。山体中的窑洞多为上房,两侧为配房,正对上房的是下房。随着代代传承,当地大户人家将房屋自山体向前扩建,形成2个院落相互连接的模式,2个院落中间由过厅隔断。普通人家多为四合院,有的甚至没有下房,俗称“三条腿”。

磁县居住人口不同于其他呈现多元化类型的村落。磁县传统聚落人口模式较单一,主要是围绕制瓷业而生的手工业者及商人。聚落间的穿插不明显,人口主要分布于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带。居住人口从业方式的改变逐渐影响传统聚落空间形式的变化。

4 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4.1 院落大门

院落空间大多坐北朝南,有一进院式、二进院式、三进院式的空间形式。大门一般设于院落东南方或独立门楼,每进院落为围合形式,凸显空间完整性,具有贯穿和流动功能的门成为重要的空间构件。

张家楼村传统民居采用围合院落式空间形态,根据堪舆学中的“坎宅巽门”布局形式,多数民居在东南向开门。坎为北,巽为东南。东南为日出朝阳,大门开在东南方向也避免冷风直接灌入,提升北屋正房的保暖性,同时也起到转折视线的作用,使正房私密性得以提高。

笼盔的运用在大门处得到体现,入门门柱采用笼盔配合泥土搭建(见图1)。以笼盔作为门柱较传统石柱可减轻自重,与木柱相比可提高耐腐性,且原材料较易获取,经济实惠,降低了成本,既提升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又使房屋造型更具地方特色。

图1 大门处笼盔的运用

4.2 墙体装饰

张家楼村传统民居整体较为朴素,但墙体装饰颇具特色。当地人变废为宝,将废弃的笼盔运用到民居外墙(见图2),不仅利用了烧窑时废弃的笼盔,而且节省墙体建造费用。张家楼村作为保存最好的磁州窑遗址之一,继承和发扬了磁州窑传统文化风格。笼盔初始作用是保护瓷器在烧制时不被灰土污染,并保证均匀受热。经过窑火的千锤百炼,笼盔强度较高,耐火性较好,其普遍使用高度为21~30cm,笼底直径为30~38cm,相当于十几块标准石砖的大小。但与普通石砖相比,笼盔重量较轻,可降低人工成本,因此被大量采用。

图2 笼盔运用于民居外墙

4.3 细部装饰

在细部装饰上,砖雕是主要装饰形式。居民通过质朴的砖雕表达对古代神明的敬畏和崇拜。檐口滴水是砖雕应用最广泛的部位之一,砖雕艺人雕刻各态花鸟、动植物图案及文字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张家楼民居中的滴水檐口多采用四神兽瓦当,在瓦当上刻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滴水瓦与瓦身夹角多超过100°,如此布置瓦片不仅美观且极具实用性。墀头多用青砖垒砌,部分民居在墀头出挑,对不同青砖进行切割,使其出现弧度,好似水滴滴落,使线脚更丰富。较为讲究的建筑还将纹饰雕刻在墀头上,这种建筑常见于家境显赫的大户人家或村内公共建筑空间(见图3)。

图3 青砖出现弧度

传统民居建筑中还有诸多不显眼的装饰构件,如墙面排水、门楼檐下门罩、大门前门柱及墙基细部装饰等(见图4),增加了建筑美观性。

图4 传统民居细部装饰

5 结语

张家楼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受磁州窑传统文化影响,为满足磁州窑窑器的交通运输,张家楼村水路交通发达,故形成依水而居、依山而起的村落基本布局,呈现朴实且成熟的聚落特征。

张家楼村传统村落的空间形式与当地气候特征相适应。房屋整体较朴素,建设材料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土石并用,墙基多为当地石材,粗犷自然;建筑构架变化独特,山墙、挡土墙等围护结构多样。建筑装饰风格简单朴素,但又极具地方特色。磁州窑传统聚落的建筑空间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相较于现代千篇一律的建筑,磁州窑传统聚落的空间特色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磁州窑院落张家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霸王”不在家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八一作品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张家塬村村歌
张家贵 藏石欣赏
秀秀台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