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电场渣油脱镍、钒的试验研究
2019-11-05蒋兴家崔新安
蒋兴家,王 雪,崔新安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技术研发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3)
原油中的钠、钙、镁等以无机盐形态存在的金属,大多可在电脱盐过程中被脱除,而不能被电脱盐脱除的微量油溶性金属(如镍、钒)则经常减压蒸馏后富集进入渣油。在渣油二次加工过程(如催化裂化、渣油加氢等)中,渣油中的镍、钒会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活等[1-3]。因此,脱除渣油中的镍、钒是提高渣油综合利用价值的前提。
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脱镍、钒的方法为加氢法,即采用加氢脱金属催化剂使镍、钒的卟啉类和非卟啉类化合物在加氢过程中分解、沉积在脱金属催化剂上来降低渣油中的镍、钒含量,但是此方法存在加工成本较高等问题[4]。除此之外,渣油脱金属的方法还有如膜分离法、吸附分离法、酸抽提法、溶剂抽提法、螯合物分离法和化学改性法等,虽然这些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的镍、钒脱除率,但在工业化应用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5]。
渣油脱镍、钒之所以是一个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渣油中的镍、钒多以卟啉化合物和非卟啉化合物的形态存在[3,5-8],这些化合物易与渣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发生缔合而呈现油溶性[9-11],导致镍、钒难于从渣油中脱除。鉴于含镍、钒的组分为极性组分且具有结构复杂、不易挥发等特点[9],本研究采用强电场(高于电脱盐的电场强度)的极化作用来打破渣油的平衡体系,促进渣油中含镍、钒极性组分的聚结,从而实现渣油中镍、钒的脱除。
1 实 验
1.1 试验原料
试验所用渣油为取自中国石化某炼油厂的减压渣油,其性质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所用渣油具有密度大、黏度大、极性组分含量高(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之和为56%)、镍含量和钒含量高的特点。由于渣油黏度较大,不利于金属的脱除,因此通过向渣油中掺入120号溶剂油作为稀释溶剂来降低渣油的黏度。
表1 渣油性质参数
1.2 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示意如图1所示,装置主要包括罐体、电极和高压供电单元3个部分。其中,高压供电单元通过导线与电极相连,使电极与罐体内壁之间形成强电场。同时,为保证试验过程的安全性,罐体外壁通过导线接地。除此之外,为了避免电极与罐体之间导通而导致无法施加强电场,试验装置中的电极需要通过绝缘密封材料与罐体之间完成绝缘处理;但当温度大于160 ℃时,绝缘密封材料在高温高压下易开裂,导致装置无法安全运行,因此试验装置的安全试验温度上限为160 ℃。
图1 试验装置示意
1.3 试验过程
将渣油和120号溶剂油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得到的混合原料置于罐体中,在设定条件下开展脱金属试验。试验结束后,得到净化渣油混合物和罐底沉降物。净化渣油混合物是脱金属后的渣油(即净化渣油)与溶剂的混合物。罐底沉降物是渣与溶剂的混合物,将溶剂去除后得到渣。
1.4 脱除率、收率和金属含量计算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对试验后得到的净化渣油混合物进行金属含量分析。
试验结束直接称量得到渣的质量,然后依据净化渣油混合物中各金属的含量以及渣的质量,计算得到试验的金属脱除率、渣质量收率、净化渣油质量收率以及净化渣油中金属含量,计算式如下:
(1)
(2)
w3=100%-w2
(3)
(4)
式中:ηM为金属M的脱除率,%;M指渣油中的镍或钒;w0为混合原料中金属M的质量分数,μg/g;w1为净化渣油混合物中金属M的质量分数,μg/g;w2为渣质量收率,%;m1为渣的质量,g;m2为混合原料中渣油的质量,g;w3为净化渣油质量收率,%;w4为净化渣油中金属M的质量分数,μg/g;m为剂油质量比。
2 结果与讨论
选取4个试验温度(70,100,130,160 ℃)、4个停留时间(0.5,1,2,4 h)、5个剂油质量比(0.5,2,3,4,6)和5个电场强度(1 500,3 000,4 500,6 000,7 500 V/cm)考察试验条件对本研究方法的金属脱除率的影响。
2.1 温度的影响
在剂油质量比为4、电场强度为4 500 V/cm、停留时间为2 h的情况下,考察温度对渣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镍、钒脱除率逐渐升高。其中:当温度从70 ℃提高到130 ℃时,镍、钒脱除率变化较大,镍的脱除率从2.9%增加到60.1%,钒的脱除率从7.7%增加到68.7%;当温度由130 ℃提高到160 ℃时,镍、钒的脱除率变化较小,镍的脱除率从60.1%增加到61.4%,钒的脱除率从68.7%增加到70.4%。
图2 温度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Ni的脱除率; ▲—V的脱除率。图3~图5同
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渣油中的含镍、钒极性组分不会发生热分解,温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原料的黏度。升高温度使原料的黏度降低,一方面可以促进渣油中含镍、钒等极性组分在电场区域中的移动、聚结,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在电场下聚结形成的含镍、钒极性组分的沉降阻力。但当温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继续升高温度对原料的黏度变化影响较小,因此对镍、钒的脱除率影响也较小。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本研究优选试验温度为160 ℃,并在此条件下考察其他工艺条件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
2.2 停留时间的影响
图3 停留时间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
2.3 剂油比的影响
剂油比越大,原料的黏度越小。当渣油中的含镍、钒极性组分在电场中聚结以后,原料黏度越小,其沉降阻力越小。但是,当溶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加溶剂,原料的黏度变化将会变小,对于含镍、钒组分的分离不会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因此,剂油比不是越大越好,本研究优选剂油质量比为4。
图4 剂油比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
2.4 电场强度的影响
在温度为160 ℃、剂油质量比为4、停留时间为2 h的情况下,考察电场强度对渣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在不施加电场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为0时),镍、钒的脱除率分别为14.2%和23.9%;同样条件下,当电场强度由0逐渐增加到1 500 Vcm时,镍、钒的脱除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当电场强度从1 500 Vcm增加到4 500 Vcm时,镍、钒的脱除率明显增大,镍的脱除率从17.0%增加到61.4%,钒的脱除率从27.8%增加到70.4%;当电场强度由4 500 Vcm进一步升高到6 000 Vcm及7 500 Vcm时,镍、钒的脱除率没有明显的变化。
图5 电场强度对镍、钒脱除率的影响
在不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添加溶剂一方面可以降低渣油的黏度,另一方面溶剂能够打破渣油的平衡体系,使一部分易分离的含镍、钒组分从渣油中分离出来。当施加电场后,渣油中的含镍、钒极性组分则会受到静电场的极化作用而发生定向移动,并且电场强度越高,极性组分受到的电场力越强,越有利于打破渣油的平衡体系,因此有利于含镍、钒极性组分的聚结、长大、沉降、分离。但是,在试验条件范围内,当电场强度升高至一定程度后,能被极化的组分已被极化,进一步升高电场强度并不能极化更多极性组分,因此脱除率并不是随着电场强度的升高而一直增加,本研究优选电场强度为4 500 Vcm。
2.5 优选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表2为在本研究优选条件下(温度160 ℃、剂油质量比4、停留时间2 h、电场强度4 500 Vcm)强电场脱镍、钒方法的净化渣油收率及净化渣油中的镍、钒含量。从表2可以看出:在此优选条件下,净化渣油的收率达到88.2%;渣油中的镍质量分数由53.2 μgg降低至22.7 μgg,脱除率为61.4%;钒质量分数由213.0 μgg降低至69.7 μgg,脱除率为70.4%。
表2 优选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3 结 论
(1)利用强电场的极化作用来打破渣油的平衡体系,使渣油中含镍、钒极性组分发生极化、聚结,从而脱除渣油中的镍、钒。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范围内,提高脱金属温度、剂油比均有利于镍、钒的脱除;在电场强度为0~4 500 V/cm范围内提高电场强度有利于镍、钒的脱除,但当电场强度在4 500 ~7 500 V/cm范围内时,再提高电场强度,镍、钒的脱除率没有明显变化。
(2)在优选的试验条件下,镍、钒的脱除率分别达到61.4%和70.4%,渣油的镍质量分数由53.2 μg/g降低至22.7 μg/g,钒质量分数由213.0 μg/g降低至69.7 μg/g,净化渣油收率达到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