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大一院:与共和国同成长

2019-11-05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医疗医院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在政策春风中沐浴成长,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吉大一院以白求恩精神守护着一方百姓,和新中国携手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地和百废待兴的社会,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一大批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专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他们和共和国同岁,陪伴着共和国在70年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2019年3月初,最新的《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名单》发布,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名列第35位,成为1949年成立的医院中,排名最靠前的医院,彰显了该院的成长力和综合实力。

吉大一院官网中写道:吉大一院始建于1949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近五年来,医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38项,以及医疗质量万里行一等奖、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

在1949年同一起跑线上,为何吉大一院会在70年后一马当先?在诸多荣誉的背后,吉大一院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220张

吉大一院建院之初,财力、人力、物力均缺乏,医院以内科治疗为主,仅有三个医技科室、四个病区、五个专科及220张病床。

红色基因孕育初心

吉大一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按照原军队番号,该院是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和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合并而来。

吉大一院图书馆馆长伦志军告诉《中国医院院长》,1938年9月,白求恩亲手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唐县正式成立。1940年2月,为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1946年6月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先后用名华北医科大学、天津军医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1948年11月,正值隆冬之际,长春军委筹建长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49年6月,医院正式成立,命名为长春医科大学内科学院。办公地址位于长春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会的伪满政府军事部旧址。

1950年3月,长春医科大学更名为长春军医大学,医院更名为长春军医大学第四医院。首任院长是被誉为“德国白求恩”的汉斯·米勒。1951年7月,长春军医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医院。为进一步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医院增设了外科,为后期发展为综合性临床学院奠定了基础。

1954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调整加强、重点建设、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与天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即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合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建院之初,财力、人力、物力均缺乏,医院以内科治疗为主,仅有三个医技科室、四个病区、五个专科及220张病床,那时医院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救治伤员,同时致力于培养部队的卫生管理人才和医务工作者。伦志军表示,之所以医院在后来得以快速发展,首任院长汉斯·米勒功不可没。

据介绍,汉斯·米勒1915年生于德国莱茵区杜塞尔多夫城。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汉斯·米勒到瑞士巴塞尔大学学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通过一位中国同学得知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国,刚完成学业的他毫不犹豫地离开瑞士,卖掉了自己唯一的相机筹集经费,买船票来中国。

1939年5月,汉斯·米勒来到香港,在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与廖承志相识。同年9月,经廖承志等人介绍,汉斯·米勒前往延安,见到了毛主席,并参加了八路军。在延安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请求上战场。最终,中共中央批准他到位于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从此,他成为一名八路军的战地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汉斯·米勒担任长春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引进,人才梯队逐步形成,优势学科开始打造。他注重医疗服务的提升和各项业务效率的提高,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今后医院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0年,汉斯·米勒调回北京工作,先后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等职务,并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斯·米勒虽然不像白求恩般家喻户晓,但正是他,引进了测试乙肝的试剂及乙肝疫苗技术,我国才得以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

各项业务齐头并进

吉大一院的发展史,伦志军概括为在战火硝烟中的崛起、十年浩劫中的坚守、改革大潮中的成长、快速转型期的探索、深化改革期的飞跃和再创新时代的辉煌。70年来,历届医院领导逐步探索出具有吉大一院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打造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人才是发展的制胜法宝,青年人才培养是人才强院理念的重中之重。为给在职青年人才搭建平台,开拓空间,吉大一院先后出台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科研成果奖励暂行规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海外研修管理方案》等多项奖励政策,累计派送千余人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UCLA等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学习。医院还设立了“青年发展基金”项目,为“起步阶段”和“崭露头角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申请高层次基金提供帮助,长远地解决人才断层问题。2011年,医院建立了自己的内训师团队,对医院全体员工开展内部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了服务能力。迄今累计开展近400场培训,参与人员逾两万人次。

学科建设方面,吉大一院经过一代又一代专家的悉心培育,在首届北京大学“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中,有12个临床学科入围全国前15名,入围全国前15名排行榜的临床学科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其中普通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3个临床学科问鼎全国前十。尤其是在器官移植领域,创造了具有代表性的“吉林模式”。

1 1949年6月,长春医科大学内科学院正式成立。办公地址位于长春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会的伪满政府军事部旧址。

2 如今的吉大一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吉大一院院长华树成说道,肝移植被誉为器官移植医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一所医院综合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杆。2011年7月,吉大一院被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指定为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第二批试点单位。2013年7月,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成功独立完成了首例肝移植手术,这是吉林省肝移植的里程碑事件。2014年,吉大一院器官获取组织获批成立,在“中国模式”的框架下,吉大一院探索出一条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公民离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道路。2016年9月,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调研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时,对吉林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模式印象深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充分肯定,赞誉为“吉林模式”。

华树成表示,70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主体作用,全面激活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体系,强化医工结合和医研企协同创新,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此,医院制定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等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转化积极性、获得感和凝聚力。

近年来,吉大一院共组织65个院内科室与37家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转移交流活动100余次,医院提出需求536项,知识产权授权143项,6个项目填补国内空白,1个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个项目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吉大一院正在创建人工智能医院和医疗大数据中心,以寻求更大的突破。

面对灾害勇往直前

回顾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有着数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疫情,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吉大一院的医护人员以高超的医术和忘我的精神,展现了一名具有“白求恩精神”医者的担当与责任。

吉大一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于珊珊告诉记者,在2003年抗击“非典”战斗中,吉大一院作为吉林省和长春市第一批“非典”定点医院,当时42岁的呼吸科主任华树成临危受命,连续在一线工作26天,零距离接触“非典”患者,冒着生命危险采集患者的血清,分析整理临床病例,坐镇一线指挥,调整救治方案。

这场战斗下来,华树成开辟了多个“第一”:他是“非典”期间第一位也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一线专家,是第一位把无创呼吸机技术应用于“非典”治疗的医生,发现第一例“非典”患者,确诊一例被其他专家遗漏的“非典”患者,成功抢救第一例危重“非典”患者……华树成也因此荣获吉林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被老百姓称为“长白山下的钟南山”。

2008年汶川地震,吉大一院第一时间组织了21人的抢险救援队,5月13日清晨便出发了。队员中有从事党务工作多年的老党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有即将踏上红地毯的“准”新郎,有初为人父的年轻爸爸,还有刚刚走出象牙塔不久的护士和医生……

在赶往地震灾区现场的飞机上,由9名共产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成立了。艰难抵达救援地点后,队员们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和饥饿,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医疗救助,十几天下来共接治5252个灾民,在为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救助的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援助。与此同时,医院全体职工捐款,筹得善款520241元,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次捐款的数额。接收“特殊党费”349580元,其中交纳党费1000元以上的152人。

于珊珊对记者说,吉大一院拥有东北三省唯一一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也是国家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中国红十字总会国际医学救援队。2013年至2017年,无论是在白山瓦斯爆炸事件、德惠宝源丰禽业大火,还是集安市丹东公路重大交通事故、松原市燃气爆炸事故等多起重大事故的救治工作中,吉大一院都冲锋在前,救治了大量危重患者,还曾派出国家级专家参加江苏省昆山市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救援工作。多次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

除重大事故紧急救援外,吉大一院还承担着医疗援外任务。据介绍,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由吉大一院6名医生组成的中国(吉林)首批援萨摩亚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任务。他们在缺医少药的萨摩亚,克服语言、饮食、环境等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完成外科手术400余例,接诊门诊患者2500余人次,参与抢救危重患者50余例,为中国驻援外机构工作人员义诊10余次。

此外,医疗队还在当地医院医务人员当中开展临床交流和培训,并定期开设讲座和研讨会,为相关医学院校学生教授课程,协助萨方医院主要科室进行能力建设,并自制手术器械,完成了萨摩亚史上首例开颅手术。医疗队工作得到了受援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白求恩精神,为搭建中萨友谊桥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履行职责践行医改

2009年,我国新医改正式拉开帷幕,同年,吉大一院响应新医改号召,牵头组建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集团”,为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为了给患者提供协调连续的“一站式”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之间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2015年,吉大一院成立了医联体办公室,由专人负责与当地医院的转诊工作,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措施,打造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目前,成员单位已由成立初期的15家医院发展为覆盖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贵州省的106家医院和2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吉大一院各科室牵头成立的专科联盟已达到62个。

吉大一院落实分级诊疗,建立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于珊珊表示,自医联体成立以来,吉大一院始终坚持“项目合作、技术帮扶、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医疗中心带动作用,先后派出专家4100余人次,医联体成员医院内双向转诊68000余人次,为基层医院捐赠仪器570余件,价值达3500余万元。

据统计,2010年以来,吉大一院先后举办了9期院长高峰论坛,更新了广大基层医疗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开展学术讲座737余场,免费培养进修医生、护士、行政管理人员4929人次,开展各类培训超过12万人次,为各成员医院节省培训经费近千万元,极大改善了基层医疗硬件条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接下来,吉大一院将继续推进优质资源下沉,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探索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更加全面地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2015年初,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新医改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优化患者就医环境,吉大一院成立了患者服务中心,增加了各岗位人员配置与便民设施,制定了提前开诊制度,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门诊预存金、方便门诊、检验科“采血-打化验单”一站式服务等新举措。同时,积极做好医院环境建设,明亮的大厅、候诊区、休息广场,以及沙发座椅、服务台、导诊台、自助贩卖机等,既方便又舒适。医院还专门设置了自助挂号机、智能机器人、预约挂号微信公众号、手机挂号APP等,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2018年,吉大一院门急诊量474万人次,出院患者量28.2万人次,手术例数17.5万例,其中三四级手术6.1万例,药占比29.52%,平均住院日8.12天。于珊珊认为,这一组数字,清晰地展示了吉大一院优化就医流程、缩短抢救时间,诊疗和服务“双提速”的成果。

七十载薪火传承,新时代继往开来。华树成院长表示,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始终秉承白求恩无私奉献的精神,秉承“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院训,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科学的管理,全力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经营型、服务型、智慧型医院,为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地方社会发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医疗医院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互联网医疗的热与冷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