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体系的转变与构建
——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

2019-11-05张立微

贵州农机化 2019年3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张立微,刘 盼

(1.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2.贵州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提出:学生资助事关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事关脱贫攻坚和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1]。随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得以保障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求发展、求上进的信心、决心和毅力,把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提升作为重点,这也是在现阶段做好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心理、资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情况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使学生资助发展内涵更丰富,实现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全面推进精准资助,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在经济资助过程中,如何融入育人元素,逐步实现资助育人,使贫困家庭学子全面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贵州理工学院资助体系

贵州理工学院作为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培养“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不断完善资助体系,持续加大奖助学金资助力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资助体系比较健全,主要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补贴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其他社会资助等。除了政府出资的一些资助项目,学校还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资助项目,并按生均25元临时困难补助经费标准拨给学院,学院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对临时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学院奖学金的获奖名额占学院人数的15%,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为38.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免交学费。入校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其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此外,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捐助,设立了一些奖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可以说,在党和政府、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表1 贵州理工学院资助体系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状况

调查以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32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对象,发出问卷326份,收回326份,有效率100%。问卷以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就业状况、心理状况为主要内容。

2.1 基本情况

作为理工科院校,在此次调查中,男生较多,达到77%,其中有95%的同学来自农村。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来源主要来自家庭收入,有60.7%学生不愿意学校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2.2 学习情况

在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动力来源主要为自己前途、为报答父母、为追求知识。但对学习趣味性感觉一般,学习动机主要为外在原因。

针对外因占主导的学习情况,表明学生的学习持久性与坚持度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很容易中途放弃。由于想要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学生会对学习产生焦虑,主要集中在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制定学习计划。针对这类情况,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

2.3 就业状况

在就业方面,学生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工资待遇条件好的工作,但普遍认为自己目前能力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最想得到财富。调查表明,学生对于就业很迫切。但对自己的学业及未来就业缺乏信心,需要帮助,课余时间更多用于学校社团活动。在求职方面缺乏经验。

2.4 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同学正常交往,不会感到自卑,也不会因家庭经济条件感到羞愧。大部分同学愿意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很想改变现状。60.7%的学生对现在的现状感到一般,22.7%的学生觉得现在的状态很好。但针对此状况不会在公开媒体上进行求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心理较健康,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中有89.6%的学生感觉到压力,压力来源主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习紧张、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其他原因。对于今后的发展是同学们更关心的问题也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原因。

而在遇到困难时很少与父母及家人进行沟通。说明学生虽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但在遇到压力时往往选择自行消化,缺乏压力疏导与释放的渠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还有待加强。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同学心理较健康,未受到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未咨询过心理医生,只是偶尔会因贫困而感到孤独。在接受资助时不会感到自卑,大部分同学愿意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对现状感觉很好。最后有94.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能力(自信、形象提升)的课程。

3 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建立

发展式资助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受助学生自发构建团队,通过项目运作来激励和促进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满足了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3]。发展式资助是实现资助育人转型的突破口。

在针对我院贫困生的调查中,有94.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能力(自信、形象提升)、自我发展的课程。说明学生对于就业以及发展的需求强烈,而目前在这个方面,我们的资助模式还停留在物质帮扶方面,还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当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营造爱和鼓励的环境,取得了更好的育人效果。

3.1 积极开展能力提升课程与项目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从“扶贫”向“扶智”向“扶德”转变,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实践的课程或项目,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例如,开展形象气质提升班,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勇敢迎接未来;开展情商提高课程,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学会在学校以及社会如何与人相处;增加财商课程,学会正确认识财富,以及管理自己的财富,让学生更加独立面对生活,抵御和识别经济风险,也可以为未来奠定基础。

3.2 提供实践与就业机会

根据调查,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最大的因素为内在因素。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由于性格内向,自卑、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在实习与就业过程中都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相关经验,缺乏自信,而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后,会更加强他们的挫败感,使其失去信心,甚至变得自闭,对社会失去信心。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在校内,通过提供各个部门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扩大人际交流圈,提升能力。在校外可联合正规机构,提供一些家教岗位、兼职工作,帮助同学们走出去接触社会,积累了实践经验,提升了个人能力。

3.3 拓宽眼界,游学结合

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贫困生大多没有机会走出去看看,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也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对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可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挑选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游学。例如到省外或者海外优秀学校交流经验,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榜样,为自己的未来树立目标,找到人生的方向,不仅感受良好的氛围,也励志成长成才。

3.4 精准帮扶,暖心工程

归根到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都需要老师们关心、关注、关爱,用爱去帮助。做到精准帮扶。例如帮助制定学业规划、跟踪心理健康变化,帮助提升自信、能力,帮助就业。只有在这项工程中注入温度,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4 结语

要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持久、健康、稳定的开展,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就应该充分发挥资助工作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探索资助新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素质,锻炼能力,增强自信,使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逐步向发展型资助体系转变,让学生自信地走出学校,健康地走向社会,勇敢地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