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提问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019-11-04邓立新
邓立新
【摘 要】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教学手段,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从焦点、个性、反思三点出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提问,使学生从敢问到会问,从会问到好问,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提问;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222-01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多,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无论课上课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提问成为了教师势在必行的教学手段。那么,究竟提出怎么样的问题才是自主提问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探索、实践。
1 选择焦点,给予时空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在课前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在提问中推进知识点的教学,但在这样的提问中,问题的焦点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并未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提问观念,引导学生自己提问,启发学生提问的思维,而不是启发学生回答的思维,彻底推翻“启而不发”的现状。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章的教学时,教师不用急于讲授新课,而是先让学生根据本课程的主题“方程”,思考一下有什么想问的、想了解的。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起来,一经引导学生便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①方程是什么?②简易方程是什么意思?③书本中写的x是字母还是数字?④怎么求出方程的答案?随着接二连三的提问,学生探索方程内容的积极性也被点燃,学习热情高涨。在学习完这一课内容之后,学生又追着提问:“x+50=150,x要倒着求,那怎么知道求对了呢?”听到学生问到了方程的“检验”问题,教师没有回答,而是再次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探索,下一节课再进行解答。让学生提问只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第一步,这一策略的目的是让问题的焦点不再聚焦于问题的本身,而是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学习课堂内容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尊重个性,发散思维
教师作为课堂节奏的把控者和指导者,无疑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最为熟悉的,基于此,教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论和筛选,更多地去讲解那些对课堂节奏推进“有用”的问题,而忽视那些“无用”的问题。细节虽小,但却容易适得其反,阻碍学生自主提问的培养。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章节的第一课教学中,教师讲授了“小数乘整数”的内容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那小数乘小数怎么算呢?小数还能和小数相乘吗?”教师可以先不直接回答他,而是对他说:“当你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就会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你试着下课回家后把书往后翻翻阅读一下,看看能不能抢在老师解答之前找到答案。”在講解“小数乘小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自学,解答“0.73×2.02”,在这一环节,之前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十分地有挑战性,灵活有趣。
3 学会反思,形成习惯
反思表面看似与自主提问毫不相关,但实则构成了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养成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完整的学习环节,都是以问题作为引导开始,以反思作为检验收尾,可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是不可或缺。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荣把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几分之几,问小杯和大杯的容积各是多少?小杯的容量是大杯与小杯总容积的多少呢?教师继续追问:“那题目中的两个条件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回过头来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分式的意义,将大杯容积视为单位1还是将总容积视为单位1,当学生发现自己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像这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养成反思的习惯,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反思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更是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自主提问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之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