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语文课堂成就诗意人生

2019-11-04林春莲

读写算 2019年22期

林春莲

摘 要 要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关键词 诗意语文;诗情涌动;诗心飞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83-01

这个暑期,我观看了王崧舟教授在《百家讲坛》里的12集《学好语文》,非常震撼!由此想起了他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只能成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一)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意味深长的哲理,《永生的眼睛》中的父亲那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二)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朱永新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可以说,一个充满诗情的教师,才能推动诗意的课堂顺利教学。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尽量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用语言、眼神、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充满激情地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如《翠鸟》一课,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我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此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三)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我先播放一段海上红日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接着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天气晴朗时、多云时这两种情况的日出画面,并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烈的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咏赞她。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双的钱塘江大潮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二)诗意地联想,让学生有创造

学习《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三、结语

如果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教学就更是一首优美的诗。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日益会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