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2019-11-04高华伟
高华伟
摘 要 核心素养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并有目的性地采取系列教学优化措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在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手段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教学;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146-01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的学科知识,也是一门生动性较强的应用科学科目。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对高中化学课程的优化升级,必须在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性思维与学科核心素养。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分析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在元素、原子、分子等多个层级中,认识物质的性质结构与组成变化,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认知,在宏观与微观的条件下,实现化学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释。
同时,在化学学科思想中,平衡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遵照定律概念的基础上,对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的生成与能量的转化做出解释。为此,学生必须具有动态分析的能力与实践水平,从而通过简单的化学原理完成推论与反应实验的处理。利用对化学反应条件的分析,将化学组成作为基础,对结论呈现出的内容进行模型化处理,更加准确地完成物质反应关系的模拟,体现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此外,在进行化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典型的科学性特点,学生应在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水平,并在问题导向的研究过程中增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提升科研精神。而鉴于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性,必须在保证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将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多地应用在社会生产指导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科学价值的有效融合,将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倡导绿色化学与环保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学科知识结构,完成学生思维引导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知识系统上进行有效的梳理,使学科知识网络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更加系统性的认识。在进行整体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有效地组织结构形成知识内容的整合,更加明确地强调化学知识的学科特点。由此,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出现应试性、碎片化的问题,通过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知识内容转化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提升,更好地巩固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二)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高中化学课本中所记录的所有化学结论也都是经过无数个实验证明出来的。因此,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师要想在化学课堂中科学地渗透核心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需要加强探究实验教学。
(三)利用新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重视。在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是其中十分关键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展开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点反思
高中化学要想完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就要施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以需要转变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慢慢地发生转变。如果这种转变不能实现或不能及时实现,教师还是守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还是抱着原有的学习方式,那么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因此,教师需要抓好上文中提到过的单元教学和学科活动教学,以这两种教学模式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有效改变。化学是科学性学科,在内容上,必須通过实践课堂对理论知识进行指导与验证。因此,不仅需要强化实践课堂地位,也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理论的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的课堂中,首先要对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梳理,并在构建趣味性教学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通过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交替进行,更好地提升知识整理与实践操作的水平,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化学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在系统的学习方法下,实现自身科学素养的成长,让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的能力与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克龙.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行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
[2]陈丽卿.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