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

2019-11-04朱辉进邱强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读后感市场化农村

朱辉进 邱强

[摘 要]习近平撰著的《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出版于2001年,但其中的很多观点和理念到现在还很适用,很多论述被时间印证为真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功能。本文结合习近平的著作,拟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的历史背景进行述评,然后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市场化;农村;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作者灵活地运用农业发展经济的理论,贯彻全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 对农村市场化问题的来龙去脉、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解读, 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和理论创新,颇有新意。通过通读《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一书,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对中国农村的深刻了解和真挚关注,为了发展中国农村的经济,他在书中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只有市场化才能现代化的观点,笔者对此深表赞同,本文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研究背景进行简单述评,并论述农村市场化建设思想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的历史背景述评

农村市场化这个概念的出现,对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具体定义和农村市场化的理论内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代一代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一代一代实践者现实摸索的经验总结。

1.1 农村市场化概念的提出

农村是全国最早引进市场机制的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农村生根发芽的过程,这一观点在学术界、理论界得到广泛认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的14年间,通过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打破了计劃经济体制的缺口,在农村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惊人活力,让党和国家看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希望。

党的十四大是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又一个关键点,大会决定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我国的农村市场经济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汹涌的生产力像洪水一样被释放出来,对于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广大理论工作者开始对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城市和农村的市场关系、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关系、农村市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不同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习近平在书中举例说道,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农产品流通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使之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还有一些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农村市场经济改革虽然先行了一步,但现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更为滞后。与国外先工业后农业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发轫于农村,这一点让很多外国学者很是困惑,也让他们对研究中国农村市场经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他们以自己的习惯方式研究中国农村市场经济问题时,经常使用市场化农业或农业市场化的术语。“国内专家学者在介绍翻译他们的论著时,自然要引用这些名词术语,这就使有关农业市场化的名词不时出现在报刊上。”

1.2 农村市场化的定义

对农村市场化的定义,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从1978年经济改革伊始,经济转型就包含两种转型,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另一个是社会转型;同时中国市场化发展水平也是不同“质”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产业市场化水平并不一致;中国农村市场化的过程还是实现市场主体利益均衡的长期过程。究其实质,农村市场化是在经济主体多元化、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断确立,市场体系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其根本特征在于微观主体的自由化和平等化,市场体系的发达化和健全化,政府调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习近平在书中也对农村市场化进行了定义,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如农村市场化、农村市场经济和农业市场化这三个概念,结合国内外学界术语,习近平认为农村市场化的概念更科学和准确。

1.3 农村市场化的现实构成

历经4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封闭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由过去的完全计划配置转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有序市场机制配置。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农业经营方式和理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专业化、组织化、一体化是市场效率的必然需求,农业经营方式不可避免地向它们靠拢,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已逐渐被淘汰。新型的农业经营结构具体包含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市场主体更趋于多元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确立了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第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快速建立,基本满足流通要求,粮食、蔬菜类产品的商品率已超过50%,出口范围从周边国家发展到欧美、中东、非洲等地区。第三,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国有50多万个村设立了各种专业化组织,直接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2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市场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村市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2.1 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由于先天地理环境的差异,农民收入与地区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不断拉大。其中,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征,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速度的不同又进一步揭示出区域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才是改变落后地区面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资源配置越合理,商品交易的费用越低,农民的收入才会越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增加,才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改善农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通过调查区农户纯收入与市场化综合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市场化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市场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却与实物收入呈显著的负相关。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市场化水平的全面整体提高,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只有农民经济地位的提高,才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2 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理论分析表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将导致投入农产品的劳动减少、投入非农产品的劳动增加;市场化水平提高对资本在两部门之间配置的影响也是相同的,即减少农产品的资本投入,增加非农产品的资本投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内部的结果调整,实现了资源最佳配置,增加了农户收入。并且“市场的成熟程度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效率是农户能否顺利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

2.3 市场化水平对农户收入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通过进行市场化水平对农户收入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农户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作用是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市场化改革也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农户收入的增加,而市场化水平增长速度越快,越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户收入增长对耕地的反应最敏感,但由于其总体水平的递减而呈现负的贡献率;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农户增收反应平平,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要素在土地细碎化的制约之下产生弹性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较短时间内农户数量和质量也不可能有较快的提高而致。

3 總结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一书,对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正如书中所讲,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每一个农村都面临着三个问题——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如何解决这三大现实难题,习近平指出关键要靠市场,即农产品必须通过市场的配置,实现它的商品价值,而发展农业的本钱,也只能从市场中来赚来或者筹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只能靠市场发展产生的岗位来进行吸收。只有农村市场“化”起来了,才能真是的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老乡们的小康。

[参考文献]

[1] 蔡立雄,何炼成.市场化、价格差异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J].改革,2006(08).

[2] 贺聪志,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

猜你喜欢

读后感市场化农村
如何写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大闹天宫》读后感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