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石》看郑板桥的笔墨春秋
2019-11-04常凯暄
常凯暄
摘 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关键词:郑燮;扬州八怪;竹;书法;国画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生在江南扬州府(今江苏扬州)兴化县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他家附近的护城河上有一座用木板搭起的桥,俗称“板桥”,所以给他取号为板桥。郑板桥的一生并不顺利,但是他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磨难中锻炼自己,他后期的诗、书、画达到了一种特殊的境界,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自成一体,达到了旷世独立的境界。
郑板桥喜欢画兰、竹、石、松、菊,不仅是喜欢画它们,而且还曾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人间四美。其中绘画代表作品有《竹石兰蕙图》、《悬崖兰竹图》、《兰竹石图》(图1)等,文学作品有《郑板桥集》。题画诗《竹石》是郑板桥众多咏竹诗中笔者最喜欢的一首,通过这首诗他不仅赞美了竹子刚直坚毅的品性,更表达了他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挫折时,宁折不弯、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质。
以竹为例,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最可贵的是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坚强地生存下来,这种品性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正如古代文人爱竹,他们不仅仅是爱竹子的飒爽英姿,更是爱竹子的铮铮傲骨。难怪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在洁白的雪里,竹子傲然挺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它朴实无华、坚贞不屈的品性使世人为之倾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代表着特殊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恰恰代表着诗人刚正不阿的性格。
《竹石》这首诗就寄托了郑板桥的高尚情操。全诗短小精悍却通俗易懂。其中第一句写竹子根坚,第二句写岩石为基,第三句写经历磨难,第四句写铮铮傲骨,全诗一气呵成,朗朗上口。“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扎实地扎根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的折磨,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它都能顽强抵挡,不屈不挠,依旧顽强地屹立。”这首诗的前两句赞美的是竹子立根于破岩中的刚毅精神,开篇一个“咬”字,一字千钧,使竹子人格化,不仅写出了它紧紧扎根在岩石中的情景,更是表现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地生长,与大自然中的磨难所抗争的执着精神,充分表达出竹子坚毅的性格。再用“不放松”来修饰“咬”字,把竹子刚劲有力、宁折不弯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竹子之所以能坚韧地挺立于青山之上,是因为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破岩”二字从侧面衬托出竹子的顽强精神。后二句再进一步写恶劣的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刚直不弯的竹子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在风雨中。其中“千磨万击”和“东南西北风”不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竹子所经历的磨难,也象征着诗人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坎坷。这首诗表面是写竹子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性,实际上是郑板桥心声的自然流露,他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诗中竹子面临的困难象征着诗人在生活中面对的艰难困苦,竹子宁折不弯的高尚品格象征诗人无论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决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诗人通过赞颂立根破岩中的竹子,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思想情操。整首诗语言简练但寓意深刻,时刻激励我们在遇到坎坷和困难的时候,应不畏艰难、不惧失败,勇敢地去面对。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其后调任潍县。郑板桥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郑板桥在官场上虽说不是声名显赫之人,但他在艺术创作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声颇大,作品被争相抢购,流传海内外。他痴迷于绘画,追求绘画艺术的更高层次,并取得了巨大进步,另外他所作的诗词、书画作品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艺术观点。郑板桥为官时和去官后的绘画风格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他的仕途生涯对绘画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出真知”,郑板桥在为官十余年的艰辛实践与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提高了绘画创作的水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 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墨竹图题诗》是他在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山东巡抚包括的。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丰富细腻。其中一、二两句描述环境背景,郑板桥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有阵阵微风吹动着竹子,竹子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呜咽的声音,给他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他由这竹叶沙沙的声音和夜晚悲凉的情景联想到当时民间的疾苦,并运用托物取喻的手法,一个“疑”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爱民之心和心系百姓的情怀,感情真挚,令人感动。三、四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诗人自己,又是写巡抚包括,“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了虽然他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官,但是只要是有关民间疾苦,无关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主题。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正如詩中所写,郑板桥为官时,爱民如子,在潍县上任七年,正逢荒年,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同时,也责令囤积粮食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他的僚属劝他不要贸然行事,等呈报上司批准后再作决断,但他凛然答道:“待到层层报批,延误了时日,恐怕老百姓都饿死了,还要我这个县令干什么?”谁料他因此得罪了上司,受到打击报复,当地富豪也趁机排挤他。乾隆十七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继续以诗、书、画为生,直到终老。他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清正廉洁的作风令人敬佩。
郑板桥的画和书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图2、3)。他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又说:“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还曾评价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板桥先生于书法最重“个性”。康熙、乾隆时期国力强盛,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因帝王的喜好而主导时风,当时以高士奇、张照等人为代表的文人都曾煊赫一时,但郑板桥认为这种现象是失去创作作品时的真精神,是没有个人特色的假古董,华而不实。他画面题跋的独特书体——“六分半书”,是对他自己独创的一种书体的谐称。隶书中有一种“八分书”,亦称“汉八分”,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有人解释为“其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所谓“六分半书”意思是他的字大体是汉隶,还掺了一些别的书体,如楷、行、篆、草,甚至还掺入画意,是一种风格独特、富有个性的书体。因此世人都称赞郑板桥的作品是有个性、有态度、有见解的。
郑板桥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坚韧顽强,关心百姓疾苦,从不趋炎附势。他在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提高自己,以“竹”为榜样,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林生.中国名画名家赏析·清代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