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生活题材绘画艺术比较探究
2019-11-04杨丽
杨丽
摘 要:文章分三个部分对克里斯托弗·内文森与奥托·迪克斯的绘画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第一部分立足二者艺术背景,研究其艺术历程;第二部分对二者绘画中的战后生活作品内容进行剖析,着重阐释其艺术特色并试图探索绘画技艺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第三部分通过二者作品的比较,更深入了解在战后生活题材上两者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通过对二者及其绘画作品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对战后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的深入解析。
关键词:战后艺术;生活题材;绘画;克里斯托弗·内文森;奥托·迪克斯
克里斯托弗·内文森在受现代艺术影响后逐渐形成未来主义风格,历经战后生活最终回归到现实主义,奥托·迪克斯是德国 20 世纪著名画家,表现主义流派与新客观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但历史上对他们的研究相对较少。二者的诸多作品以战后生活为主题且具有合理性:内文森在战后伦敦的绘画中表现了具有战后生活记忆的现代城市以及对未来的理解;奥托·迪克斯早期以各种风格作画,后来又转向现代主题,其在毒气和阵地战中的所见在其作品中得以体现。因而将两者进行对比,在英、德两国绘画比较研究上具有推动作用。
一、艺术历程的发展
通过二者的艺术发展历程的对比,理清内文森与迪克斯所处时期的文化脉络,以历史影响因素和人文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战后生活题材加以分析,从而分析其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德国军国主义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两国都参与了一战,内文森和迪克斯都在经历战争的残忍后用自身体验对战后生活进行描绘。初期,德国民众面对战后生活表现得近似狂热,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使人们逐渐脱离激进,并对战争产生厌恶反感。迪克斯在他早年在一位装饰画家那里做徒工,随后又在在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米勒手下学习。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时期纳粹政府上台,该政府对迪克斯等新客观现实主义艺术家进行迫害和诋毁。“他亲身经历了战争后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开始重新思考和认识战后生活的痛苦和残酷,使得迪克斯面对幻想破灭的事实。”迪克斯于1945被人民冲锋队征召入伍,在战斗结束一个月后,成为战俘,这期间他在科尔马汽车营地的喷漆车间里继续进行创作,这段参战经历使其绘画题材由战争转向战后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早期迪克斯的大多作品以风景画为主,他曾在学生时期接受主流艺术流派印象主义绘画教学。1912年德累斯顿的梵高展中表现主义对他的影响深远。“1911 年在慕尼黑,有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马尔克(Franz Marc)等参加的‘蓝骑士举办了第一次画展。1909 年 2 月20 日,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Malineidi)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他的未来主义宣言,宣扬一种以技术世界及其未来为导向的动力艺术。1910年,意大利艺术家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卡拉(Carlo Carrà)等也就繪画发表了与之相应的宣言。”以上这些艺术家对迪克斯的战后生活题材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表现出迪克斯对古典大师以及表现主义的欣赏,迪克斯的早期作品就早已体现这种特质,一方面其作品具有表现主义形式,另一方面也兼备古典大师所特有的现实主义手法。这些都为迪克斯成为德国 20 世纪兼具多种流派风格的著名画家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战后英国的复苏,外来文化的进入使英国大批当地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冲击进行抨击与批判,认为这同在战前和战后生活过程中受到的来自普鲁士文化威胁无异。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内文森并没有掩藏他同样的观点:“我们全部都在变得美国化。”这促使内文森从未来主义风格走向现实主义,使其由对战争的描绘转向表现城市的残酷变革。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也促使了内文森对战后生活的严肃观察。当时艺术家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艺术是自律的和自省的”,另一种主张“艺术有着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精神功能”。“具有艺术折衷主义特点的内文森后期作品就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缺少信念和焦点的东西。”因此,艺术史对内文森的记录并不多见,甚至于忽视了他的战后绘画,使人们逐渐遗忘他的战后生活作品。
内文森和迪克斯都在经历战争洗礼后,走向了对战后生活题材的描绘。其艺术历程也都由对战争残忍的描绘转向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上来,是一种走向精神的传达的绘画形式的转变。
二、 作品形式的对比
战后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战后生活残酷的深刻体验。内文森与迪克斯都是经历战后生活洗礼后对战后生活题材有着其自身的表达,取材内容上有着一定相似之处,而作为英德两国重要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成为二者比较探讨的重要之处。
内文森选取战后生活题材作为他的主题进行创造的同时,其艺术表现手法上以油画、水彩为主。内文森在战争结束后对战后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终结产生怀疑,他的绘画和语言中,有着明显的对于战后生活的不满,内文森由于儿子的夭折,忧郁症更加恶化,由此开始了他对阴郁的绘画语言的传达。他在《绘画与偏见》中回忆到:“的精神全都扭曲了。我整个陷入了百无聊赖的感觉中,这榨干了我的创造欲。我赖以依靠的黑色的悲观情绪现在吞噬了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战后生活残酷现实的描绘,而正因如此,科技未来主义风格便在油画的明艳色彩中遭到猛烈抨击。作为转向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内文森无疑是将技法运用置于后者。他从 1920 年以来一直热衷于使用蚀刻技术让画面显现出其固有特色并具有可塑性。
早期的迪克斯多运用古典油画技法。“迪克斯一样热衷于古典技法,他在慕尼黑的上流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逃过了战后生活的迫害沉迷在大都市中生活中,看尽了空虚的都市人。”古典技法对于历经黑暗生活的迪克斯来说已不再能够迎合他的表达内容,于是他认为有必要寻找到适合不同绘画目的的方法。迪克斯以铜版画固有的独特线条、单一色调和斑驳感,表现战后生活题材并突出战争的残酷给人带来的伤害。出于这样的原因,迪克斯在战后日益热衷于版画创作,其版画作品也逐渐增多,在1924年迪克斯就创作了铜版版画共50幅。另一方面油画的制作缓慢,难以表达出作者在历经战争残酷后的倾诉内容。迪克斯给出这番解释:“我常常把我的画做成铜版。用简单的工具可以让一切表现出更多的穿透力和冲击力。”版画的不可控也迎合了其题材的传达内容,即战争的璀璨具有持续性。一战结束后的德国群众生活所显现出战后生活带来的后遗症,人民处于极度穷困中,于此同时,经济有所好转后,德国城市享乐主义盛行。他在《大都会》中采用三联体这种形式,中联表现了战后上层社会的战争获利者在酒吧里纵情声色的场景,而在两个侧翼描绘的是繁华生活背后的景象:身着廉价服装的妓女以及路旁的残兵乞丐。他通过战争谋利者与下层人民的对比将战争对普罗大众的剥削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都会》以三联画形式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民的生活情景,迪克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表达了对人民大众同情的同时,也对讽刺了享乐主义在战后大都市的盛行。
三、艺术作品的影响
内文森与迪克斯在绘画题材上表现出可塑性的同时,也成为英、德两国战后生活题材的代表艺术家。二者对其他艺术流派的影响在其作品上的体现显而易见。
战争的经历对内文森而言是尤为必要的,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内文森将英国战争生活中的爱国激情与长期未能消退的战争伤害糅合于艺术作品之中,并向观者传达。同时,其作品也显现出艺术家对“外国”文化的影响的矛盾,并反映出对战后的忧思,将回忆、胜利、负罪、反省等诸多情感表达出来,以内文森为代表的艺术家表述愤怒和觉醒的人物作为绘画的主题。他的许多作品都以表现战后生活中的现代城市为主题,因而也被看作是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艺术家。他的名字甚至在T·S·艾略特写于1921年的《荒原》首稿中出现过。正如本文所指出的,他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内文森的那些战后伦敦的绘画表现了一座带有厚重战争记忆的现代城市,及其对未来的理解。
1920到1924年这段时间奥托·迪克斯创作了大量取材于战后日常生活的批判画,将流落街头乞讨的老兵、妓女以及其他底层人物与战争获利者、名媛等上层社会形象对比,呈现出毫无修饰的讽刺与批判。迪克斯的战后生活描绘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是一种对于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一种忧思,将战争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放置于繁华的舞会场景之中,从而突出和平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人民大众同情的同时,也讽刺了享乐主义在战后大都市的盛行。
四、结语
克里斯托弗·内文森和奥托·迪克斯在英、德绘画史上占重要地位,他们对战后生活题材绘画的深入剖析与分解,使未来科技主义在战后生活题材中产生深入影响,也为现实主义在战后时期走向后现代主义提供可能。无论是在作品内容还是作品形式上,内文森与迪克斯都存在相似性,但对于战后生活题材的选取,二者在绘画的表达形式及绘画语言语言上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克里斯托弗·内文森和奥托·迪克斯个人经历及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當时的艺术现状,并体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参考文献:
[1]李黎阳.德国现代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俞璐.浅析奥托?迪克斯的绘画艺术特色[D].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2015.
[3]瓦尔什.荒原:内文森与1920 年代的伦敦[J].张筱膺,译.世界美术,2008(3).
[4]内文森.绘画与偏见[M].伦敦:[出版者不详],1937.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