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写实精神比较研究

2019-11-04黄炳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写实古典主义

黄炳成

摘 要:宋代的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都代表了当时东西方写实的最高峰,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物,这两种写实有许多异同之处。宋代绘画的写实是从理学思想及其绘画对前人继承性的方面来分析,古典主义绘画的写实则是从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及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思想来分析。文章试图从二者的社会背景、官方体制、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及空间意识的表现形式方面来比较宋代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精神。

关键词:写实;官方体制;感性理性;空间意识;宋代绘画;古典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华大研〔2017〕43号)研究成果。

一、宋代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写实精神的相同点

(一)宽松的思想环境

公元960年,赵匡胤(927-976)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宋朝建立以来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内有藩镇割据势力,外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由于统治者深知唐末藩镇割据、五代纷争之害,加上宋太祖自身以兵变而得天下,所以把精力主要放在防范武臣篡夺之祸、抵御北方契丹入侵方面,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重用文臣,防范武臣,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取士数量,使得大量平民阶层进入仕途;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得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化上,编印书籍,兴建学校,大力进行文化传播。因此宋朝统治者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实行文化思想领域上的专制,没有像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没有像五代时期采取灭佛运动等文化上的专制,而是对各种思想文化采取了兼容并畜的态度,宋代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为宋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代佛、道、儒家之间相互吸收、并存,使宋人形成了一种内省的思维方式,儒学在继承原始儒学的基础上兼融佛道思想,形成了“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这种理念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我们称之为“理学”。“理学要求格物穷理,寻找万物分殊的‘一理,即‘理一分殊,追求自然表象背后的‘理的真实,这与西方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追求物象内在的‘理念非常相似,理学通过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以达到‘穷理的目的直接影响到宋代画家真诚观察自然事物以‘模仿自然的观念。”[1]理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宋代的绘画观念,这种观念又反映在绘画的审美和创作实践中。“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使宋人重视对“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表现,这种表现达到了十分逼真的程度,体现在花鸟、山水画的写实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论古今优劣,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2]充分体现了宋代绘画在技法的表现、观察方法及追求的境界上,都显示出写实的特性,并达到了中国画写实的高峰。

西方的写实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5-公元前475),他提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但写实精神真正得到表现是在古典主义绘画中。文艺复兴提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中心思想,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实现艺术和文学的复兴,使欧洲在经历中世纪黑暗的一千年封建宗教统治后,终于迎来了文明的曙光,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精神上的枷锁,被禁锢了千年的古典文化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的思想个性得到解放。艺术家借用典型的历史事件、圣经故事来表现哲理和反映社会问题,宣扬一种典型化的形象、理想化的崇高境界来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轻视情感,追求素描、贬低色彩与笔触,追求构图的均衡,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这种环境下,必然要求古典主义的写实。

从古典主义大师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Poussin,1594-1665)的作品《抢劫萨宾妇女》(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综上,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宋代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写实有相似的历史环境,二者都处于思想自由开放的历史环境大背景,宋代兼容并畜的理学思想及欧洲古典主义理性思想直接影响了绘画审美观念、创作的写实。

(二)官方的大力支持

宋代的绘画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写实的,就同西方也不是一开始就产生古典主义绘画一样,它们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中国画的写实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谢赫在“六法”中提到“应物象形”,为后来中国画的写实奠定了基础。发展到五代,“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工笔花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平,从图2黄筌《写生珍禽图》便可以看出。

这时的繪画已经具有一定的写实水平。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记载:“梅尧臣有诗名,亦慎许可,至咏熙所画《夹竹桃花》等图,其诗曰:花留蜂蝶竹有禽,三月江南看不足。徐熙下笔能逼真,茧素画成才六幅。”[3]宋代绘画是在承袭五代绘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宣和画谱》记载:“居寀画法,自祖宗以来,图画院为一时之标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自崔白、崔悫、吴元瑜既出,其格遂大变。”[4]

宋王朝统一中国后,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将原来五代时的画家都纳入画院供职,使翰林图画院成为全国绘画的中心。画院,从根本上来说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权,作为教化臣民的辅助工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5]这些都说明了绘画的社会教化作用。

西方17世纪是法国君主专制时代,也是古典主义的全盛时期,古典主义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有直接关系。“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虽然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坛获得声誉。”[6]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来看,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以加强中央集权,是思想教化的工具。为此,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古典主义成为学院派的代表,古典主义讲理性、求逼真,号召“摹仿自然”,寻求画面的写实。

宋代绘画在宋徽宗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作为政治上最高统治者,宋徽宗赵佶(1082-1135)政治上虽昏庸无能,艺术上却大有作为,他对于宋代绘画的发展是有杰出贡献的。宋徽宗特别喜欢绘画,自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他的统治下,绘画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画家的身份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将绘画纳入科举制,“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之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7]。绘画成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兴起学画的潮流,极大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统治者个人的喜好及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主导着绘画的审美趣味与发展方向,他们的风格喜好自然而然成为画家争向效仿的标准,法王路易十四与宋徽宗都是代表。以宋徽宗为例,以愉悅皇帝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绘画,在享有极大闲暇和优越条件的同时,把追求细节的真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等不同故事,说明在皇帝本人倡导下,这种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8]

从宋徽宗工笔花鸟作图3《芙蓉锦鸡图》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细节真实的写实精神。拥有皇帝和画家双重身份的宋徽宗,他带有个人写实审美趣味的绘画显然直接影响当时绘画的风格,同样在官方背景下产生的古典主义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宋代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共同点之一是受到统治者自身喜爱及官方大力支持。宋代翰林图画院与古典主义的“学院”,都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

二、宋代绘画与古典主义写实精神的

不同点

(一)感性与理性思维

宋代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的差异性体现在绘画理念上,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追根溯源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性。中国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繁荣,交通不便使各地区之间缺乏交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农民日常与之打交道的,诸如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他们处于原始和纯真的心态之中,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无怪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们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这也助于说明,中国哲学的语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它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因此,他所述说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使用的语言却很简短,这就是何以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作提示而不明确的原因。”[9]这种思想再加上儒家文化本身的特点,儒家文化讲孝、忠、礼、义、廉、耻,核心思想是“仁”,注重修身、内省,成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基础,造就了东方人感性的思维方式。到宋代,儒学在此基础上与当时社会的各种思想兼容并蓄,这种感性思维方式进一步发展为“理”。

与东方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欧洲地势平坦、地处沿海、航海业贸易发达、各地交流密切等种种因素促进了西方人形成理性思考的方式。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起就产生了一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为代表的伟大哲学家,哲学重理性与科学,形成了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事物,成为西方的思想基础。至17世纪,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思想为古典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古典主义在创作上主张理性,强调模仿古代,按照严格的创作标准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完美。温克尔曼对古典主义的形容恰到好处,古典主义艺术最高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种精神使古典主义画家在绘画思想上具有极其深刻的理性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为,从盲目膜拜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的虚幻世界,转向关注人真实存在的现实生存空间。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感性与理性,也造就了宋代绘画与古典主义之间审美上的差异,使得它们之间对于形、神具体概念的理解是极其不同的,体现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如院体画的水墨、线条与古典主义油画的素描、色彩。

(二)空间意识的表现

在绘画空间意识上,宋代绘画与古典主义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东方美术界从来不曾确立类似西方的权威性的透视原理,因为也不曾像西方绘画和笛卡尔与康德的哲学那样,使观察者与客观世界分开而被动地置身在外,从那里向内张望。中国古代画家没有发明线性透视原理,但他们也找到了将空间统一地组织到一起的方式,他们的视点是在画幅之内,即存在于景物之中。”[10]

宋代绘画并没有像古典主义绘画主体突出,而是注重总体印象观察,通过视点来确定景物的大小、远近与空间的纵深关系,以此来营造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关系。北宋郭熙提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的“三远法”指的是在画山水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视角去表现景物的“高远”“平远”“深远”。它放弃色彩,也无需背景的衬托,试图从不同的时空中把握不同对象的特点,以求真实地再现自然。

宋代绘画通过留白来表现它的空间,“与西方风景画追求光影明暗、色彩冷暖和时辰感观的实境相比,中国山水画里朝暮如何、阴暗如何、春夏秋冬如何、山体形态如何、江南北国如何,并非审美指向,而是在‘空白处着力,赋予它更大的想象空间。”[11]宋代绘画注重留白,也就是画外的想象空间,不论是花鸟、人物,还是山水画,这种空白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古典主义绘画与宋代绘画在空间意识的表现上是不相同的,它有一个固定的视觉中心点,从这个点出发来观察画面。因此在画中多采用远视、平视取景或局部取景,利用周围事物比例来显示其大小,按照画面的明暗和光影效果,以及对色彩巧妙的运用,通过透视法表现空间。“欣赏时,人的视线往往停留在阳面的实处,并饶有兴味地感知明暗程度、色相之别,去辨析朝暮、阴晴、四季不同,而虚境早已被人遗忘了。”[12]古典主义油画用虚实来达到空间的目的,注重画面主体部分详细表现而忽略次要部分,以二者之间的对比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

三、结语

由以上宋代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写实精神比较可知,它们本质上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它们有相似的历史环境,即二者都处于思想相对自由的大背景下,有官方的大力支持。

它们的不同点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及空间表达意识的不同造成了二种不同思维方式,形成了宋代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审美上的差异,使得它们之间对于形、神具体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写实的表现手法不同。

参考文献:

[1]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56.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77.

[3]韩拙.山水纯全集[M].//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223.

[4]宣和画谱[M].//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221.

[5]冈村繁.历代名画记译注?叙画之源流[M].俞慰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6]王永鸿,周成华.西方文学千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68.

[7]邓椿.画继[M].//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242.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9.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20.

[10]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330.

[11]高飞.虚实之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语境的审美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4):133-137.

[12]方闻,李维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8.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写实古典主义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向古典主义致敬
浅谈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涵义
板桥词内容浅论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激情 宁静 唯美
浅析布索尼《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