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11-04刘凡祯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植物学艺术院校

刘凡祯

[摘  要]植物类课程是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的课时量、师资结构、授课内容等与农林类院校相比差异较大。笔者基于近几年对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指出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改革措施,并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能够为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院校  环境设计  植物学  教学改革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设计是营造景观空间和意境的主要方式,植物类课程也是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是在不同学科基础上发展的,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界被认为过于关注美学设计,缺乏生态功能和设计实践能力。[1]因此,研究艺术学院的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同学科背景下相关专业植物类课程现状

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发展一般源于农林、工程和艺术三类院校。农林类院校相关专业是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工程类院校一般是由土木工程或建筑学发展起来的,而艺术类院校则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进行发展的。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专业定位不同,植物类课程的设置、师资结构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农林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是教学的重点,课程数量和门类设置得较多,学生一般经过系统学习,基础较为扎实。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植物基础课程包含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草坪与地被、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园林生态与环境等,植物应用课程包含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课程内容包含植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园林树木的习性和功能认知、园林树木的应用和施工管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灵活运用植物特点满足不同的园林功能需求,并能通过植物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2]

工程类院校所开设的植物类课程偏重于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注重空间规划与设计。以同济大学为例,植物类课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理论基础课程。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应用和植物景观规划园林方法。第二,认知实习课程。认知实习课程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实习、区域植物资源调查实践和种植设计实践。第三,设计技能课程。设计技能课程主要包括种植设计课。第四,规划方法课程。规划方法课程主要包括植物景观规划原理与方法。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融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3]

艺术类院校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偏重于空间设计与审美,相对而言,植物类课程开设门类较少,多数学校只开设1-2门。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植物类课程有园林植物和园林植物配置两门,与农林类院校相比,课程数量和课时量大大缩短了。因此,艺术类院校可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增加植物实践基地、引进专业师资等方法进行课程建设,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基本知识和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并能进行综合运用。[4]

笔者通过归纳不同学科背景的植物类课程发现,农林类院校植物基础类课程较多,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植物学基础较为扎实,师资结构合理,但授课方式和内容相对传统,审美方面相对欠缺。工科类院校以植物应用类课程为主,注重植物空间营造,学生植物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艺术类院校注重审美和创新,但课程数量和相关专业教师数量较为匮乏,学生植物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数量及课时较少

目前,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课程数量少、课时少。多数艺术类院校仅开设1-2门植物应用类课程,且基本没有设置植物基础类课程。因此,在植物应用类课程中也会涉及植物学基础、植物识别、植物配置等内容,但受课时限制,教学内容较多,导致课程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深入度不够。

2.课程间缺乏联系

与植物相关的教学内容往往只在植物类课程中出现,而其他相关课程如设计初步、园林艺术、景观设计课,缺少植物板块的加入,导致前后教学内容脱节、学生学习不连贯、训练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

3.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艺术类学生虽具有较好的美学素养和绘画基础,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对系统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学习起来却较为吃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进行,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接受度不高,后期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无法合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而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缺乏实习实训基地

植物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农林类院校都有自己的苗圃基地,甚至有的院校还有自己的植物园,学生可以随時随地进行专业学习。而艺术类院校缺乏植物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缺少观察、认知植物的条件,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5.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植物类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教师上课用的是自己总结出的教案和PPT。在目前已出版教材中,大多以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为主,一般分为植物学基础教材和植物设计应用类教材。植物学基础教材有陈有民的《园林树木学》、刘燕等编写的《园林花卉学》,这些都比较偏重于植物学基础理论,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内容过多、难度较大。植物设计应用类教材比较经典的是苏雪痕的《植物造景》,内容偏重于植物应用和配置方式,但又缺少植物基础理论内容。由于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课时量少,在仅有的1-2门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及设计应用很多,其中基础理论部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植物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理论知识,并要求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配置和绘图、制图。

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与其他课程衔接紧密

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数量及课时都远远低于农林类院校。因此,艺术院校除了在课程中设置植物相关知识外,还应和其他相关课程紧密衔接,构建植物类课程体系。

下边以西安欧亚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设计初步”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让学生有植物景观认知基础并能够初步掌握植物的绘制方式。“植物造景”课程是让学生掌握植物基础知识、植物识别和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使其能够对中小型地块进行种植设计。“园林艺术”课程是让学生掌握造园要素及园林设计的方法,以及植物和造园要素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课程更注重综合性景观方案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种植设计训练。除了园林景观课程外,在建筑、室内方向课程中也可以加入植物板块,如建筑的外环境设计以及室内植物的搭配等。不同课程所涉及的植物内容也不同,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2.教学方式改革

(1)优化课程开设时间

植物具有季相性和生长特性,在课程安排时应充分考虑植物特性,调整开设时间,以适应植物生长的特点。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数量较少,有些学校仅开设一门植物类课程,那么开设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课程安排在秋季学期,北方植物大都进入了萧条期,学生就无法观察植物的花、叶等重要特征,不利于学生学习植物课程。若条件允许开设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植物类课程,就可以将课程时间分别安排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了解植物的花期、果期、叶色等季相性变化。若仅开设一门植物类课程且课时较少的话,则尽量应安排在春季学期,这样学生就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期了。

(2)改革授课模式

农林背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师资结构较为单一是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并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授课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一师一班”,而艺术院校植物类课程内容较为繁杂,既要讲植物学基础、植物鉴别方式,又要讲植物配置方法、案例等。因而,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擅长所有内容。例如,有农林背景的教师植物学基础扎实,有艺术背景的教师审美功底扎实,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实践应用能力较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课题形式,将课程分为若干个课题,如:植物学基础、植物识别、植物设计等,让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讲授一个课题,这样就可以将授课模式改为“一师一课题对多班”,如让有农林背景的教师讲授基础理论课程,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设计辅导。

(3)专业特色教学

植物类课程贴近自然与环境,户外授课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植物、感受植物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同时还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植物类课程的特点,增加户外授课时间,将课堂搬到植物园或公园,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观察。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景观资源为校园植物挂上二维码识别牌,方便学生自学。同时,学校还应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植物园、风景名胜区、苗圃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以扩大户外教学场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专业度。

3.课程内容改革

艺术类学生虽然理论课程学习能力较弱,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西安欧亚学院的植物课程以课题形式进行授课,每个课题都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进行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课程作业,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初识植物、植物感知和设计实践。

(1)初识植物

这一课题主要讲述植物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常见的园林树种,具体实践作业分为三部分:常见植物汇总、植物手账和植物标本。

常见植物汇总是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后应该立刻完成的作业,对学生学习识别过的植物,可以将其学名、拉丁名、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进行汇总,并在后续课程复习使用。

植物手账是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了解后,能够识别基本的园林植物,通过深入观察植物特性,绘制植物观察笔记,其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生的特长。

植物标本的制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时能够深入观察植物细节特征,对植物进行反复认知。

(2)植物感知

初识植物为微观层面的学习,植物感知这一课题则上升到了宏观层面上,主要讲述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配置原则和方法。这部分实践作业主要是进行植物景观测绘,让学生分组进行场地,以及植物的冠幅、高度、株距等测量,并绘制场地平面图、立面图和植物配置图。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植物的基本尺寸和配置形式有了直观的了解,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植物基本的绘制方法。

(3)设计实践

该部分主要内容为案例讲授和植物配置大作业的绘制。在案例讲授中教师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授課。在完成植物配置大作业时,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景观案例中的地块,仅去掉其中的植物部分,保留其他设计,让学生重新进行植物配置。这样不但能够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让学生对经典景观案例能够重新审视与认知,体会植物所营造的空间感受,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植物配置大作业需完成标准植物种植图的绘制,将艺术与工程相结合,增强艺术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为其后续学习课程园林艺术及景观设计奠定基础。

为了辅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课题的学习,师生应共同提供案例资源,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案例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案例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断更新案例库。

4.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是以考试和设计作业组成的,以试卷成绩和设计成绩为评价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突击赶图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重视学生的设计思维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并以此制订细致、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标准。

西安欧亚学院“植物造景”课程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能力,取消了原有的试卷考试,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以平时成绩和作业为依据进行考核。在教师课程评价之外,学校还应组织由行业专家、授课教师等组成的会看小组,期末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会看”,从不同角度对学生整个学期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现场答辩,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5.学生社团的辅助教学和学习拓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社团,使其能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进行植物课题研究,也可以进行实验性、创新性的植物课题拓展。

西安欧亚学院成立的“植悟社”,不但可以进行辅助教学,还能协助学生进行植物识别、植物测绘等实训课程,而且还应对课程进行扩展性教学,让学生参与研究更深入的植物专项课题,如建立校园植物资源库、协助后勤集团制作二维码植物牌、建造自然认知花园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课时量少、课程内容不深入的问题,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  语

目前,随着生态可持续性建设越来越受重视,环境设计专业的使命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因此,艺术院校学生需要树立生态观和自然观,植物类课程也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西安欧亚学院植物类课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人才需求及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艺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參考文献:

[1]林瑛:《建构主义视角下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植物课程研究》,《创意与设计》2016年第46期,第84-87页。

[2]尹豪、袁涛:《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6年第34期,第70-73页。

[3]陈静、李文敏:《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风景园林植物课教学探析——以同济大学为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论文集》,第477-481页。

[4]余青青:《艺术类院校景观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第2期,第116-118页。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植物学艺术院校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