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2019-11-04李娟
李娟
摘 要: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自2014年起对外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应用语言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年度流行语模因的来源、语法特点、语义特点等。流行语主要来源于政治、经济、网络、大众媒体等多个领域;以词和短语为主,语法单位多样化;词频与词长之间具有关联性;流行语模因归类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大类,二者所占百分比基本持平。模因论为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流行语模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年度流行语;语言模因论;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122-04
引言
年度十大流行语出自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美誉的《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自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都会公布“十大流行语”,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十大流行语是经语言文字专家们的反复斟酌考量,基于年度热词榜单的文明性、流行性、创新性原则确定的。同时,入选年度榜单的流行语需具备语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等四方面的价值。
历年来,语言学者们对“十大流行语”的研究倍加关注。根据中国知网的相关数据得知,自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已有30余篇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论文。综观十大流行语的相关论文,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学者从历时角度出发,基于连续轴线,把近年的十大流行语综合对比分析,将其归纳总结出同一性;有些学者是从共时角度出发,基于同时轴线,以某一年度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性研究。运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对十大流行语的生成及发展进行解读,充分体现出流行语的政治性强、时效性强、创新性强、语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等特点。流行语主要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来源于政治、经济、网络、大众媒体等多个领域。
探究流行语的生成理据及其特点,有助于挖掘语言的最新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通过语言模因相关理论,将《咬文嚼字》近五年来的流行语作以分析,研究历年流行语模因的语言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汉语的变化和发展。
一、年度十大流行语与语言模因
“模因”这个术语出自于1976年牛津大学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此学者明确指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当中,运用生物学的演化规则来做类比,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那么这种文化传播的单位就是模因[1]。
语言模因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进一步阐释文化传承的演化规律。语言是人与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维系的纽带[2]54。语言模因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载体的互相模仿,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散播开来的语言新形式。例如流行语“洪荒之力”“锦鲤”等。汉语构式的套用也进一步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相关理论。例如“可能XXX假XXX”,从“我可能复习了假书”到“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等,此等汉语构式具有多产性,只需填充适当的词语即可。但值得一提的是,当被模因感染过的新兴语言形式的个体数目达到一定的峰值,便会导致语言对言语交际产生或为积极或为消极的影响[3]。积极正面的语言模因使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导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法,正确地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精神风貌;消极负面的语言模因使得无用价值的信息盲目散播,局限大众视野,脱轨的舆论导向则会扰乱社会行为规范和制度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我们加以辩证看待,切忌滥用。
语言模因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基石。新兴语用现象恰似病毒般蔓延于人类的大脑之中,以模仿复制的方式,进行高效精准传播,进而导致“人云亦云”的语言模因现象。在仿制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变其形式,但其本质将始终保持着固有的同一性。各个单一模因之间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关联性的模因复合体,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与模因相辅相成,模因依靠语言为载体,语言通过模因得以复制传播。
作为一门解释性较强的语用学理论,语言模因论为流行语的研究拓展了开阔的新思路。年度流行语作为一种大众情感的载体,在网络社交媒体的重重推动下被动复制传播,且迅速成为当下时髦的网络新语言。由此,我们认为,历年的年度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充分体现了通过模因复制和文化新信息传播的重要功用。
二、年度十大流行语模因的语法特点
(一)语法单位
流行语模因,毋庸置疑,是一种强势模因,即在激烈模仿复制竞争中获胜的语言模因。要认识流行语模因的语法规则,就需要分析其内部的语法单位具体为何等形式。纵观近五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我们可以发现其语法单位不尽相同。有的是语素,例如“尬”“怼”;有的是词,例如“巨婴”“杠精”;有的是短语,例如“顶层设计”“新常态”;有的是句子,例如“你懂的”“主要看气质”;有的无法直观判断出其所归属的语法单位,需通过补全省略成分的方式间接得出,例如 “官宣”。由此,我们将近五年的50个年度流行语大致归类如表1。
通过以上归纳分类,我们可以得出语言单位中的词以及由词和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一级的短语所占比重最大,而句子和语素所占的比重则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词汇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语言单位,词之所以能够作为流行语中所占比重最多的语言单位,关键在于其具有动态性较强、稳固性较弱的特征。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说话者惯于在结合原有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对其稍加改装,从而形成新词语,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
(二)词长分布
采取计量的方法,对近五年来的50个年度流行语模因的词长进行统计分析。从词长分布的趋势来看,年度流行语词长所占比例较高的依次是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二字词語最多,计18条,占总数的36%;三字词语次之,计14条,占总数的28%;二者相加,比例高达64%。四字词语与五字词语的所占比例则要少很多,四字词语计10条,所占比例为20%;五字词语、六字以上词语各计3条,各占总数的6%。具体数据见表2。
表2的词长数据显示,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词长呈现变化趋势。二字词语和三字词语占优势。除此之外,“一言不合就xx”“可能XXX假XXX”构式也颇为活跃。
(三)词频分布
我们采用的语料是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4]。具体频次分布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的流行语词频数据可知,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模因中,50个年度流行语均已出现在语料库当中。其中,不同流行语的使用频次有所差异,频次最高的为“宝宝”,达到304 376次;频次最低的为1,例如“杠精”。我们发现,词频与词长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词频越高,词长越短;反之,亦然。词汇的生命力旺盛,全民使用频率高,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高频词会促使词义的引申,甚至某些词不再赋予明确的词义特征,其义域更为宽泛[5]。
三、年度十大流行语模因的语义特点
(一)语义类型
我们通过运用语言模因的相关理论,根据学者何自然的划分,将近五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模因归类为不同类型,主要有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大类。具体如表4所示。
由表4当中流行语模因的语义类型的数据得知,基因型的传播方式所占比例为54%,占优势;表现型的嫁接方式所占比例为46%。总体来讲两种大类型所占的百分比基本持平。具体分析到五种类型的语言模因,则发现,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同形联想、同构异义这四种语言模因类型所占百分比较为均衡,而同音异义类型的发展则具有局限性,复制传播的能力较弱。
(二)模因类型特点
语言模因所具有的较强保真性、多产性、长寿性,使得流行语模因在自身复制竞争中获胜,成为强势模因。它的模仿复制不是完全照搬,内容与形式也并非完全相同。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出现新的模因个体,进而形成新的语言模因复合体。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主要分为“内容相同形式不同”语言模因基因型传播和“形式相同内容不同”语言模因表现型传播。其中模因基因型传播包括相同的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的信息间接传播;模因表现型传播包括同音异义传播、同形联想传播、同构异义传播[2]58-59。下面,我们将具体讨论为所占比重较大的基因传播型的相同信息间接传播和表现传播型的同构异义传播。
1.模因基因型传播中的相同信息间接传播
在近五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此种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借称
“杠精”:“杠”意指抬杠;“精”意指精灵。杠精,专指抬杠成精的人群。此种人群不辨是非,不明事理,为争论而争论,为反驳而反驳。
“创客”:来源于英语“Maker”,意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的人群。“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专业性活动的人群。如今,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创客”与创业等紧密联系,特指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创业的人群。
“剁手党”:是指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女性居多。她们穿梭于各大网购平台,疯狂购物,失去理智。往往看似物美价廉,实则造成了财力、时力、精力等多方面的浪费。冷静过后,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甚至立下再不理性购物就剁掉手指的誓言,但却只是随口一说,往往会故态复萌。
(2)汉字加英文字母
“打call”:来源于英语,“call”的意思为“喊叫”。“打call”本指演唱会现场听众的呐喊声,后指跟随音乐的节拍,通过各种肢体语言的方式与表演者进行互动。如今,意指支持和同意某人、某事。
(3)简缩语
“官宣”:即官方宣布。它从“官网”“官微”衍生而来。“官”意指官方,某种权利的行使者,着重强调其权威性、可靠性。
“网红”:即网络红人,意指被网友大力捧红了的人群。“网红”受众群体广泛,走红缘由复杂多样,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
“断舍离”:来源于日语的汉字词。即断开不需要的东西,舍弃没有用的杂物,脱离对客观物体的迷恋,让自己处于一个舒适自在的空间。如今“断舍离”已然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理念,延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高大上”: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
“失联”:失去联络、失去联系的缩略,以便达到言简意明的表达效果。
(4)重叠
“萌萌哒”:“萌”即可爱,重叠为“萌萌”,则为非常可爱的意思。它本为网络词语,通过模仿复制,已升级为强势流行语模因。
(5)引申
“洪荒之力”:“洪荒”本指蒙昧、混沌的状态。源自中国游泳队选手傅园慧在赛后的一句“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啦”,从此火遍全网。多用来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宝宝”:主要指说话者本身。受众群體多为女性。例如“笑死宝宝了”,即“笑死我了”。与此同时,也可指称对方,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任性”:本为一个传统词语,意指由着自己的性子,为所欲为,不加管束,多为贬义。该词语源自一位网购被骗的老伯,在知悉受骗的情况下,仍然给骗子寄钱,理由竟是“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钱”,引起一片哗然。随后快速传播开来,衍生出各种变体。比如“有钱就是这么任性”“有权就是这么任性”。
“颜值”:“颜”指容貌、相貌;“值”为数值。本指男女英俊的面容或靓丽的程度,是一种具有数值性的衡量标尺。如今,“值”的数值意义淡化,仅限于形容有相貌姿色的人或客观物体的外观。
“脑洞大开”:由“脑补”衍生而来。“脑补”为动漫用语,主要是指在脑海中对某些情节进行填补,对自己主观臆想的但实际未发生的情节进行脑内幻想。“脑洞”则是大脑需要通过想象力的方式进行补充的“洞穴”,即幻想填充的场所;“脑洞大开”意指天马行空、恣意发挥的想象力依然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
“工匠精神”:本指手工艺者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美的理念,力求产品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完美无瑕,精益求精。后来使用范围扩大,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的精益求精的完美理念都可称之为“工匠精神”。
“巨婴”:本指体型巨大的婴儿。如今,词义引申,指心理还停滞在婴幼儿阶段的成年人。此类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道德约束,没有规则意识。一旦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便失去控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2.模因表现型传播中的同构异义传播
在近五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此种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旧形旧义
“主要看气质”:主要是指不要过于看重虚无缥缈的外在形式,要注重内在气质,切勿本末倒置。该句出自中国台湾女艺人王心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组吃汉堡的新专辑宣传照,引发网友热议,褒贬不一。某位网友留言“主要看气质”,道出网民心声,火速引爆全网,继而升级为强势流行语模因。
“你懂的”:本为网络用语,主要适用于两种语境。一是所涉及的话题具有敏感性,说话人不便多说;二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均对话题有所了解,不必多言。
(2)旧形新义
“教科书式”:意指某事做得很规范、标准。含有“经典的、示范的、规范的、典范的”等意味。例如“教科书式表演”“教科书式设计”。
(3)新形新义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源自社交平台的一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在该漫画中,两只可爱的小企鹅是对好朋友,各自坐在同一艘小船的两端,出现任何小问题,都会导致友谊的小船立刻弄翻。此组漫画问世后,受广大网民朋友们的追捧,通过模仿复制,逐渐形成了强势流行语模因。
“一言不合就XX”:本义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使用范围扩大,意义泛化,含有任性、恣意妄为的语义成分。例如“一言不合就开车”“一言不合就分手”。
“可能XXX假XXX”:“假”为不真实、虚无缥缈之意,但在此构式当中,“假”表示使用效果不佳、违反常理、不符合预期的心理设定。人们通过使用此构式,进而缓解自己未能解愿的负面情绪。例如“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拿到了假重点”。
“断崖式”:壁立万仞的山崖断裂,势必引起破坏性极强的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危及到公众人身安全。因此,“断崖式”被用来形容幅度大、势头强劲的下行状态。例如“断崖式降温”“断崖式暴跌”等。
“确认过眼神”:即在眼神中得到了肯定。来源于歌手林俊杰《醉赤壁》中的一句歌词,即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确认过眼神”当中,仅表示“甄别、确认”,并不一定与“眼神”有关。例如“确认过眼神,是不想理的人”“确认过眼神,你是广东人”。
(4)新形旧义
“佛系”:是一个外来词,意指不争不抢,不论输赢,不苛求不计较,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源自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一个“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即喜欢独处、沉迷于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不愿意在异性身上花费过多时间。“佛系”的构词能力极强,例如“佛系少女”“佛系购物”。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传播的快速化、文化传播的多元化推动着流行语的新兴和发展。流行语体现出社会内部不同性别、年龄、行业、社会地位等因素的语言使用差异。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已日渐成熟。流行语在映射社会变化的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探究年度流行语模因的内部语言机制,从而更好地掌握社会与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以及变化轨迹。十大流行语的背后蕴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印记,映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當今社会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年度流行语模因现象,倡导正确的语言规范观,不断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20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9-165.
[4]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5]王惠.词义·词长·词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多义词计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