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童心:让写作如呼吸般自由
2019-11-04卢进伟
【摘要】本文基于作文教学过早地要求小学生写出充满诗意、充满文学味、充满哲理情怀的习作,导致小学生写作时丧失写作兴趣的现状,建议教师抛开苛刻的习作框框,引导学生自由描摹自己眼中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 生活源泉 童心 自由表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044-02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眼中的理想课堂是:学生能够将阅读过的各种优美语言灵动地运用于习作表达中,并按着该次习作的要求和教师教给的首尾呼应、自然过渡、详略得当、细节生动等方法写出动情的佳作来。然而,受阅读感悟能力、生活阅历等多重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并不可能迅速抵及这样的境界。如果教师依然固守于文学化导向之路上,不循着学生当下心理,让他们自如地倾诉自己的话语,那么,学生将陷入邯郸学步、依葫芦画瓢的高仿写作中,甚至陷入集体“失语”状态,敢表达、乐表达的热情不断消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容易找到表达的突破口,产生表达的欲望和热情。因此,教师应该抛开一切苛刻的习作桎梏,通过生活这一无尽的源泉让学生回归生活,自由描摹自己眼中的自然世界,诉说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产生“写作如呼吸般自由”的美好感受。
一、童眼看自然:放飞天真遐想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说,生活就如泉水的源头,文章好比是哗哗流淌的溪流。当源头之水丰满充盈,溪水自然就会欢快地奔流不息。面对眼前呈现的单元作文提示或者平时的写作实践,学生愁眉苦脸、无话可说的原因,不是缺少生活的经历,而是不能运用一定的表达手法和形式将他们熟悉的生活变成文字。因此,在学生动笔写作前,教师如果引领学生有效链接生活与写作,将能让他们“我手写我心,我说我所思”。
记得一个有雾的早晨,很多学生一来到教室就叽叽喳喳地描绘自己一路被雾气围绕、艰难前进的情形。趁大家谈兴正浓,笔者在课上就“雾”这个主题展开讨论:1.你看到的雾,是什么样子的?2.对于雾容易遮蔽双眼,你有什么样的感受?3.如果老师想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雾,你觉得怎样写比较好?由于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迈着优雅的步子,在树丛间穿梭,在草地上游走。”(该生将晨雾看成了一位早起的小姑娘)“她这是多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抚摸刚刚探出脑袋的小草。可是她忘了自己能遮住一切的本领,这下,她连自己是什么也都不能清楚地看见了。”(该生将雾看作好奇的孩子)……
这样的话题设计不限制学生稚嫩的遐想,即便他们遇到一时还不会书写的文字,笔者也允许他们暂时以图画、拼音或者其他方式先行记录,目的是让他们自由想象和大胆写出眼中的自然景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大自然在他们眼中处处洋溢着生机,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他们可以与花鸟虫鱼对话,赋予飞鸟游鱼喜怒哀乐。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碰撞,每个人的视角也会随之越来越广阔。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想象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梳理整合,就是“巧妇乐做有米之炊”了。如上文,笔者让学生想一想《庐山云雾》的描写方法,忆一忆《青海高原一株柳》将想象巧妙穿插行文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了组建的模型,进而能把刚才的自由畅想条理清晰地流于笔端。
二、童心叙生活:抒写真实历程
丰富的生活实践能够让学生的话题更加丰富。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如观察课间时叽叽喳喳、欢声笑语、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同学,感受教师不在课堂时的嘈杂声,以及挤眉弄眼的调皮捣蛋行为等。这些就是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如果学生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些真实历程,那么就不愁写不出东西来。特别是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中段学生而言,作文课堂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条条框框,可以暂且抛开所谓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不苛求他们全方位考量事情进展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不过分强调细节描写,而是放手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那个点,那么,学生就会津津乐道了。
记得一次科学课上,学生学习了连接电路后,热情依旧、意犹未尽,在语文课堂上仍对科学课上的学习内容津津乐道。于是,笔者将原来的阅读教学课改为让学生写一篇日记,让他们写一写今天实验中印象特别深刻的环节。第二天收到日记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日记洋洋洒洒,情趣盎然:“我和我们组的成员按照老师说的步骤,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先把电线接在电灯炮插座上,然后是连开关……”“他胖嘟嘟的小手此刻却显得相当的灵活,小小的螺丝似乎特别听话。”“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相互点了点头,眼睛里掩盖不住兴奋与激动。”“‘哇!亮了,亮了!虽然电灯泡只发出了一阵微弱的黄色光亮,我们还是欣喜若狂。”……
極富真情实感和画面感的句子,没有所谓技巧的帮助,照样鲜活、张扬。对于这些抒写真实过程、流露真实情感的精彩句子,笔者总是不吝啬自己的表扬,给予最热情的肯定。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别人的描写时,主动思考:哪些是别人发现了而自己却没有发现的;别人产生了哪些思考,和自己的一样不一样,他们由此得出的感受是不是很真实,和自己的是不是相似,使学生在共鸣与互补中加深对生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给予一些改进建议——或者现场进行段落的重组,或者对一些关键处进行扩充……这些点拨,在写作之前可能是压抑学生童心张扬、自由表达的枷锁,但是现在却成了他们乐于接受的点睛之笔。此时的点拨,由于能使习作有着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因而被学生愉快地接受。
三、童思悟真情:倾吐独特感受
写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对作者的语言积累、个人阅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人生态度、审美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处于懵懂少年时期的小学生,如果我们也以如此苛刻的眼光要求他们写出伟大、高尚的思想,那么只能逼迫他们少年老成,在故作深沉中成为极不协调的小大人。
毫无疑问,儿童的感情是朴实的,他们质朴的童心,始终荡漾着对美好的向往,对丑恶的直白讨厌。只有宽容他们尚不完善的对真善美的感受,不刻意概念化、口号化,不一味拔高,方能保持他们童心吐真言的无拘无束。如孩子眼里的英雄,就是“体育课上,老师让男女生分别进行400米比赛,身边的同学个个愁眉苦脸,纷纷抱怨不已,但只有两个人站在那儿,气定神闲,镇定自若,毫不在乎跑步这点事”中的“那两个同学”。在大人看来,这两名气定神闲的同学也许是不正视比赛的人,可孩子不这么认为。再如“看似强大的雨滴,怎么一落入手心就仓皇不见了?——莫非,他们也是欺软怕硬的主儿?切,冬日冷雨!”一个“切”字,看似毫无忌惮,此时却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作者心中对秋日冷雨的蔑视。“它用四只脚灵活地踩着球,篮球在它的踩动下,滚得老快了!在前进的时候,它居然还玩起了左转、右转、掉头,真是太厉害了!台下不禁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驯兽师也很高兴,赏给它一根火腿肠。其他狗见了,也很想吃,便纷纷下来表演。”极富口语化的表达,就如日常聊天般自如,但呈现的却是只有儿童才关注和发现的快乐。对于这些朴实、自然的观点和感受,我们要加以宽容乃至珍视,这样,学生才乐意说真话、写真言、抒真情,在毫无违和感的自由表达中畅意写作。
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儿童的语言是清新的,如果我们过早地将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汉语言强加给他们,要求他们努力将表达向文学化靠拢,那样带来的将会是对童心童真童言的无情漠视、遏制甚至是扼杀。少年老成的习作语言将成为师生永远的伤痛。因此,让我们弯下身子,守护童心,静待花开,让儿童自然畅达地表达吧!
作者简介:卢进伟(1977— ),女,广西桂林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