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1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3D-CTA和3D-DSA回顾性分析
2019-11-04庞嫣琼赵洪增
庞嫣琼 赵洪增
摘要 目的 通过我院收治的11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推测3D-CTA及3D-DSA在该项诊断中分别具有的优劣势,以期今后在该项诊断当中,临床医师可根据综合实情选择对患者来讲“性价比”更高的,更合适的方案。
方法 对2017.01-2018.06至我院就诊的11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病例进行汇总和统计,并分别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分布情况、瘤体最大径和瘤颈测量值、瘤颈部区域显示清晰度这几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的最大径测量值方面,3D-CTA和3D-DS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D-CTA对瘤颈的测量值大于3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在瘤颈部区域显示清晰度方面优于3D-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CTA和3D-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D-CTA目前也可被首先选择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当需要面对解剖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对其瘤颈的进一步探查,建议仍应采用3D-DSA检查作为最佳检查手法。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3D-CTA;3D-DSA
由于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的存在具有多发、常见和隐匿性,并且常常在发现罹患该病时,患者及家属就要不得不面对未来极大可能会出现高致残或高致死的事实。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迎难而上,伴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不仅仅是检查设备的种类在不断更新,而且每种设备和每种检查手段也在不断逐步升级,就目前而言,针对脑动脉瘤的影像检查方法有CT、CTA、MRI、MRA、HR-MRI、HR-MRA、DSA等。但是因为设备的不同,检查方式及原理的不同,必然会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就是通过收集、归纳院区内所收治的11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CTA和3D-DSA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并把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检测到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分布情况、瘤体的最大径、瘤颈部区域的显示清晰度等相关参数作为切入点,对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回顾性对比和剖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116名,所參与的患者当中女性为51名,男性65名;平均年龄为58.59岁。入组的患者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保证每位患者均是在本人知情且自愿或者是患者家属知情和同意的;第二,入组的每位实验对象均能保证在2天之内完善CTA检查以及在3天之内完善DSA检查的实验任务;第三,所有参与的患者均不存在不能完成两种检查的情况(无相关禁忌症、过敏等情况),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已完善HUNT-HESS分级;最后,颅内动脉瘤的纳入标准:或经介入或经手术对症治疗后明确诊断;或在行3D-CTA及(或)3D-DSA检查时影像资料清晰明了,确诊无疑。
1.2 检查方法及图像的处理分析的介绍
1.2.1 3D-CTA:采用GE宝石能谱CT,及GE AW4.5工作站。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螺距0.984:1,扫描层厚0.625mm,扫描速度0.4s/周。扫描范围从颅顶至颅底下5cm,先行颅脑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60ml(碘海醇350mg/ml),注射完后注入生理盐水20ml,然后注射速率:4~5ml/s,重建间隔0.625mm,所得数据传AW4.5工作站,由计算机多层面重建技术制得3D-CTA图像。
1.2.2 3D-DSA:选用美国GE公司大型DSA机,根据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用5F造影导管行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并将所得图像经DSA三维工作站后期影像处理后制得3D图像。
1.2.3 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的测量
在容积重建图像(VR)上取相同角度对动脉瘤的最大径及瘤颈进行测量,以3D-DSA的测量值为标准,比较3D-CTA与3D-DSA在瘤体最大径及瘤颈测量上的差异。具体测量方法:同一瘤体在CTA、DSA图像取同一角度进行测量。
1.2.4 图像的处理及分析
本次课题研究当中的图像评定方法为:分别将放射科医师及神经外科医师各1名划入为1组,以此方式共分为2组,两组医务人员同时对3D-CTA、3D-DSA获取到的影像资料进行独立判读,以判断这些被检查的人员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对于存在有瘤体的,他们不仅需要对瘤体的具体个数和大小、形态及分布、具体的瘤颈数值进行估算,也还需联合现代计算机重建技术,进一步判断颅内动脉瘤的瘤颈与载瘤动脉以及周边穿支血管的显示情况;这些都是本研究能否进一步准确评估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检查,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能在灵敏度、特异度及清晰度上有什么区别的基石。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统计学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3D-CTA、3D-DSA测量值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CTA、DSA的准确性,对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及周围穿支血管显示程度的判定采用秩和检验。以上统计学方法,校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本研究有关两项检查对有关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个数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对瘤体的检出率相关的具体研究结果情况可见表2;在测量动脉瘤最大径及瘤颈的均数研究情况见表3;对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及其周围穿支血管显示清晰度的对比情况见表4。
本课题纳入病人数目共116例,其中SAH病例共计105例,其中10例合并脑内血肿、阴性例数20例,其余85例病人共检出动脉瘤数目共计116个动脉瘤。本次研究当中,特把3D-DSA所检出的动脉瘤的数目作为参照标准,其中使用3D-CTA作为检查方式时,检测出的动脉瘤数目共计为111个,这当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数目分别为3个和2个。
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比较χ2值为3.27,P值>0.05。可以看出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3D-DS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经两种方法测得数据的配对t检验可以看出,在动脉瘤最大径测量方面,P值为0.95>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瘤颈的测量上,P值为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3D-CTA对瘤颈的测量值要大于3D-DSA。
-:表示显示不清;+:表示显示尚清晰;++:表示显示清晰。3D-CTA组与3D-DSA组清晰度比较Z值为-2.889,对应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3D-DSA组对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显示方面的情况要优于3D-CTA组。
讨论
1.经由这次的回顾性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当采用3D-DSA和3D-CTA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时,检查方式不同,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和瘤体分布的展现也不同:以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所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双重筛查,发现在纳入本研究的所有116例患者中,可确诊SAH患者共计105例,其中可确诊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计85人次,最后确诊检出动脉瘤共计116个。对于两种检查方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卡方值为3.27,P>0.05,提示二者的检查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在总体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对于检测中出现的假阴性的情况,目前考虑以下几种原因是产生偏差的源头:一方面是因为瘤体本身的生长可能和人体自身血管解剖部位及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瘤体近距离生长在设备检测和图像构建时会受很大干扰的骨组织附近;最后一方面可能就是由于人体的血液分布、血管壁压力、血流动力学等因素干扰,造成血管处生长的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弱于其他血管处動脉瘤的检出,甚至可能直接检测不出。
2.经由这次的回顾性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当采用3D-DSA和3D-CTA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时,检查方式不同,其对于动脉瘤瘤颈的展现,瘤对于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方面的展现分别为:
两种检查所得动脉瘤颈的最大径([x] ±s,mm)为6.18±2.51mm(3D-CTA)、6.21±2.47mm(3D-DSA),所得动脉瘤颈的测量值([x] ±s,mm)为4.06±1.18mm(3D-CTA)、3.54±1.15mm(3D-DSA),经统计学分析,在瘤颈的最大径的测量上p值大于0.05,而在动脉瘤瘤颈的测量上,经统计学分析,所得P值小于0.05,提示二者在最大径的测量上无明显差异;而在瘤颈测量这一方面的差异却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这当中3D-CTA测瘤颈的能力要稍弱于3D-DSA。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为两方面:第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采用设备不同,造就了由于不同机器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部分容积效应,进一步又促成了重建项目时的数据偏差;第二方面可能是由于给予造影剂的方式差异性,造就了病灶处的造影剂浓度差异,从而进一步导致最终所得的影像资料间有偏差。
3.经由这次的回顾性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当采用3D-DSA和3D-CTA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时,检查方式不同,其所获得的瘤颈部区域影像资料的清晰度的展现情况如下:
相比CTA,DSA检查所获得的影像资料均在尚清晰和清晰之间,未发现模糊图像,而CTA除此之外,尚有6例图像显示模糊;经相关统计学分析显示,Z=-2.889,P=0.004,表明二者在瘤颈部区域显示清晰度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其周围的穿支血管方面3D-DSA是要优于3D-CTA的。考虑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1)骨组织对图像重建的干扰;(2)机器不可回避的局限,如:自身分辨率及容积效应;(3)给予造影剂时的方式及所带来的延迟时间等的干扰。
小结
基于此次回顾性的收集、归纳、整理病例,经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效能上以及瘤体最大颈的展现上3D-CTA和3D-DSA两种检查的差异不大,其检出率和测量值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二者间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D-CTA目前也可被首先选择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但是在瘤颈的测量方面以及瘤颈部区域影像资料清晰度方面(尤其是有关于瘤体自身及其与周围组织间关系的显影),二者差异明显,提示在需要面对解剖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在需要对瘤颈有进一步精准的测量和探查时,3D-CTA仍需要3D-DSA检查进行配合、辅助才能对疾病有更加准确的明确和诊断,而且也建议仍把3D-DSA检查作为最佳的首选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