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04钱沉
钱沉
[摘 要] 地方文化资源是我国民族在悠久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物质特性,是进行优秀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美术教学领域,不仅有利于丰富美术课程资源,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认同,进而创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中学可将地方文化资源有选择地整合至校外研学、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等教学实践中,这顺应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 地方文化资源;中学;美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充分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创造活力。[1]在文化育人的大背景下,研究将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利于丰富中学美术教育资源,增强中学生文化认同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然而,在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功利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形式固有化和师资能力薄弱化等问题,无法顺应中学美术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在梳理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最具地方特征、浙江意义、世界影响的上山文化为例,将地方文化与中学教育紧密对接,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古为今用的教学新模式。
一、中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普遍功利化
美术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激发学生的艺术欣赏、创意思维和创造动手等多种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其重要性受到大量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2]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主课”,中学美术作为“副课”缺乏同等的重视程度,以致教学无法跟上素质教育推进的步伐。据调查发现除江苏等极个别试点省份与少数以美术为特色的示范性中学外,美术课程普遍不被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导致时常出现被主课挤占现象,学生艺术创新意识受到限制,缺乏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化
现如今多数美术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与课本,以传授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案例一成不变,缺乏鲜活、有趣、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对从实践与感受中拓宽学生艺术眼界的教学方式不以为意,不注重启发艺术创造力与提升美术素养。即使部分地区的美术课程有所融入当地文化资源,也往往较为表面,文化挖掘和阐发不足,以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上山文化,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着万年上山的美誉,是浙江省继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之后发掘的“浙江文明新源头”。对于上山文化,身处浦江的学生们几乎都并不陌生,在当地教育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然而对于上山文化鲜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如陶、石器制作,水稻驯化和木构建筑等,许多学生还知之甚少,如若美术教师不加以引导并深度挖掘和阐发其文化内涵,会使得美术教育脱离文化的源头,缺乏精神层面的意义与价值。
(三)教学形式相对固定化
部分中学美术教学形式较为被动,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长期按部就班,以照本宣科、强制灌输为主;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度依赖教师与课本,从而被动接受知识,成为强制教育的顺从者,长期拘泥于古板、枯燥与沉闷的教学形式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容易對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通过生动、有趣且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快、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才能缓解学生从“主课”学习中带来的精神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这不仅仅是国家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趋势。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一般中学都存在美术课程师资不足的现象,时常出现一位美术教师承担多年级多班级的美术课程的情况,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专业美术教师,便由其他科目教师兼带。此外,现有专业教师也多从传统学科体制下培养而来,存在着教学内容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创新能力不足和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并且由于美术副课在中学不受重视,教师团队极少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现有专业知识与能力停滞不前,团队涣散,教学质量不高。
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中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全国不同省市的中学因地制宜,挖掘各地优秀文化资源融汇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以浙江省浦江县黄宅为例,已有部分学校尝试将上山文化艺术特点融入美术课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上山文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内涵新颖,特征鲜明。如石器制作,被视为当地生活工具的典型代表,以石磨盘、石磨棒、球形锤、石片石器等为主,也少量出土了通体磨光的磨制锛形石器,为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陶、石器上的许多文化寻到了源头;木构建筑,其基址的发掘证实当时上山人已转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从不断迁徙转变为长期定居,并确认为河姆渡文化中的干栏建筑的源头。[3]如能强化阐发这些体现出古人智慧的地方文化资源,将其传统的艺术特点融入现代的中学美术课程中,不仅能丰富中学美术课程资源,还能借助地方资源的亲切感拉近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各地方文物、方言、风俗、文化传统项目与地方居民娱乐的普遍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物质特性。诸如上山文化中的陶、石器制作和木构建筑等,特别是从部分陶器、木构建筑基址与储藏坑中出土的稻谷遗存和稻穗基盘,使上山逐步被确立为以稻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耕文明,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揭开了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4]中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体验及探索,可开拓自身眼界,感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古人智慧,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将自身体验、情感分享,可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三)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现今受全球化的冲击与西方文化的挤压,地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岌岌可危。在保留地方文化内涵的同时满足当下中学生的需求,探索集文化、教育和美术为一体,使学生通过现代美术语言进行文化再创作,赋予传统地方文化新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弘扬,为我国地方文化传承发展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试点。比如,上山文化,将浙江的历史继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两三千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同样面临西方化浪潮的充斥,存在创新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将上山文化与现代义务教育紧密对接,通过美术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与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之外,还能使上山文化精神和艺术特点得到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三、地方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物质特性,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外研学、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等中学美术教育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古为今用、取其精华的案例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外研学采风,指导学生深入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领域亲身感受、欣赏文化成果与艺术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在传承发展地方文化的同时推陈出新,既有理论的理解,又有实践的运用;此外,通过拓展校园文化,展示教学成果与美术作品的同时进一步向外推广,使更多的师生了解地方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开展校外研学,拓展师生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旅行式体验是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和省教育厅、文化厅相继推出的“研学”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走出校园,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走访民间老艺人与相关学者,体验文化技艺等多项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眼界、能力与素质的同时,转变原有照本宣科的讲授,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成为多元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学生在外出调研学习过程中,置身于文化与艺术的殿堂,按照预期目标,明确分工,师生相互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润物细无声中边学边做,从而放松心态,陶冶艺术情操。
如带领学生实地走访涉及上山文化研究的博物馆、上山遗址、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与浦江县文化局,了解上山文化最基本的标志——陶器制作,这是上山人利用天然物水、火、土制作出的工艺结晶,其艺术特点明确,造型简洁大方,器口呈圆形、罐耳均对称、器底为平面,多厚胎且规整均匀;色彩鲜艳明快,早期的夹炭陶受烧制火候不均的影响,胎质较为疏松,胎体呈淡黄色,晚期的厚胎夹炭红陶以大红色为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案精练美观,器表偶见刻、划的装饰图案,主要为戳印纹与绳纹两种,戳印纹多出现于罐口沿,绳纹则常见于把手根部的凹面位置与环钮。使学生切实了解、感受上山文化的深厚底蕴,运用艺术语言写生、记入文化信息与图案并带回美术课堂进行再创作,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继续运用美的能力。
(二)融汇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校外研学、社会调查,将地方文化融汇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提炼、重构已收集的地方文化元素展开美术作品创作,以文化中的文字、传统图形,器物和景物等元素为基点,结合趣味视觉语言卡通、动漫等重新诠释,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创作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以上山文化为例,学生根据上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已拍摄完成《走进上山》和《万年浦江》等多部纪录片的基础上,收集、重构上山文化元素构建美术作品素材,包括陶、石器制作,水稻驯化与木构建筑等,提炼大口盆、石磨棒和上山米粒等经典元素,趣味绘制“上山小白”“ 石磨棒棒”和“大口陶盆”(如图1)等 Q版角色形象与卡通系列表情包,并结合遗址公园周边场景绘制图形,利用卡纸、超轻黏土、无纺布和扭扭棒等材料开展手工制作。同时,还可创作美术绘本,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如图2)为主线人物进入遗址挖掘现场从而穿越回到万年前的上山展开,具体故事内容分为五部分,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水稻驯化、器皿制作到木构建筑展开一一介绍,美术绘本整体绘画手法保持一致,以绘本为载体传播上山文化,重点突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创新力,反映出古人智慧至今的影响力。
(三)融入校园文化,扩充教学形式
师生开展校外研学,深入挖掘阐发地方文化资源并融会于课堂教学,创作出Q版人物形象、立体作品、绘本等多种视觉表现形式的教学成果,融入校园文化进行展陈建设,在校内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如大门口、食堂与操场等地搭建地方文化与更多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强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能使更多欣赏者在看中学、学中思、思中省、省中悟。将地方文化以中学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托,以更为轻松、愉快的方式使文化步入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同、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引入中学美术教学,丰富中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同时,还使中学生通过校外研学、创新课程设计、校园文化等深入理解源远流长的国家历史与优秀文化,创作出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民族自傲感与凝聚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为各个地方的美术教育创新带来新的借鉴与启示。
在西方文化充斥视觉每个角落的今天,创新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文化为依托,精神为支柱,紧随国际美术教育发展步伐的同时满足我国现代人的需求,进一步传承弘扬文化独具特点的艺术魅力,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实际经验与理论支持,能对国家关键需求做出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07-05-07)[2007-05-07].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2]譚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55-160.
[3]朱江平,张国萍,陈畅捷.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实践和思考[J].南方文物,2016,(03):79-88.
[4]蒋乐平.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J].东南文化,2013,(6):44-53.
责任编辑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