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旋喷锚索在黄土地区深基坑中的应用
2019-11-04满朝晖张小辉杨丽娜王明皎
满朝晖,张小辉,杨丽娜,王明皎,张 芳
(1.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77;2.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43;3.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3700)
工程中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很多,可归纳分为两类: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根据工作性质可分为设计因素和施工因素。设计因素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基坑的边界效应、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等;施工因素主要包括土方分步开挖深度和宽度,开挖后锚索施工及张拉效果,降水情况等;而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降水引起基坑水文环境变化及土体固结程度等。考虑现场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结合场地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选择合理、安全的支护结构型式,以求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
当深基坑坑顶存在对变形敏感的建(构)筑物及管线且要保证其正常运行时,需选择合理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控制基坑变形,以满足建筑物及管线对变形的要求。而采用高压旋喷锚索,在设定的土层中高压旋喷形成扩大头,特别是黄土地区具有大孔隙发育土体,旋喷注浆可有效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锚固体周边土体的侧阻力,从而提供较大的抗拔力,达到控制深基坑变形的目的,其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6]。
为此,基于现有黄土地区深基坑工程实例及变形监测数据,以支护设计及施工过程为依托展开该方面分析工作。
1 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西安市西北郊,北侧紧邻售楼部,东侧、南侧紧邻住宅小区,西侧为住宅小区出入道路,道路下分布污水管线等。基坑东西长约40.5 m,南北宽约107.3 m,周长约285.3 m,支护深度为10.5 m~11.7 m。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底口线距相邻售楼部基础外边线距约3.8 m;东侧开挖底口线距相邻小区建筑物(6F)约3.5 m~8.7 m,且距坑顶架空热力管线约1.0 m;南侧开挖底口线距建筑物(桩基础,33F/1D)约11.8 m;西侧开挖底口线距小区出入道路约1.5 m~6.9 m,周边环境及支护见图1。
图1基坑支护平面图
1.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据勘察报告,基坑影响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Q4ml)、冲洪积黄土状土(Q41al+pl),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黏性土和砂土等构成,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表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勘察期间,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9.0 m~9.7 m;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等补给,排泄方式以径流、人工开采和蒸发为主;潜水位年变化幅度按1.0 m考虑。基坑降水时其综合渗透系数取8 m/d。
1.2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结合工程概况及场地地质条件,选取东侧临近建筑物及架空热力管线进行典型剖面分析;为保证基坑及临建建筑物、热力管线安全,基坑变形应严格控制,故采用护坡桩与高压旋喷锚索的支护型式。具体参数如下:
(1) 护坡桩及冠梁:桩径0.7 m,桩长17.0 m,桩间距1.60 m,主筋20C20;冠梁尺寸(宽×高)0.7 m×0.5 m;均采用C30混凝土。
(2) 高压旋喷锚索:设置两道,杆体采用3束1860级7s15.2钢绞线。锚索自由段直径150 mm,锚固体过渡段直径200 mm,扩大头直径400 mm。具体参数设计见图2。
图2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1.3 基坑降水方案
基坑水位埋深约9.0 m~9.7 m,基坑开挖深度约11.7 m,考虑水位变幅及水位控制要求(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 m),设计降深约3.5 m~4.2 m,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方案,井径0.7 m间距20.0 m,井深28.0 m。基坑外布置降水井15口,基坑内共布置2口观测井(布置在后浇带处)。坑顶降水井无施工空间时,可布置在基坑肥槽内。静水位以上选用混凝土实管,静水位以下选用无砂混凝土滤水管,直径500 mm,其孔隙率不小于15%;滤水管接头采用棕皮包封并用铁丝缠绕固定,井底填入1.0 m厚砾石。采用托盘式下管法,井管与孔壁之间采用3 mm~5 mm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充填,上部采用1.0 m后黏土封闭。降水井结构示意图见图3。
图3降水井结构示意图(单位:mm)
1.4 施工时间节点
由于基坑处于市区内,周围紧邻住宅小区,需要合理排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及降水施工组织,保证各工序衔接有序完成。基坑支护及降水施工时间节点见表2。
表2 施工时间节点
2 基坑支护计算分析
本剖面设计采用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MIDAS/XD基坑设计软件及有限元MIDAS/GTS软件计算分析。
(1) 理正设计软件及MIDAS/XD设计软件计算: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0;支护结构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土压力模型采用弹性法土压力模型,沉降变形计算采用指数法,进行基坑开挖工况下变形规律分析。
(2) 有限元分析[7-8]:取护坡桩及高压旋喷锚索为弹性体,土为理想弹塑性体,采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便于模型计算,分析时简化为二维模型。为减小边界效应对计算模型的影响,长、宽方向取不小于开挖深度的5倍。模型底部约束水平、竖向方向位移,侧向约束水平方向位移。为较好的模拟桩土接触面,便于模型的收敛,土体及建筑物基础采用平面应变四边形单元,护坡桩采用植入式梁单元,旋喷锚索采用植入式桁架单元,其计算区域网格划分采用疏密度控制技术,靠近界面处网格最密,距界面越远网格越稀疏。
参考场地地层分布情况,结合相关实践经验,选取土体的变形与强度参数如表1所示,护坡桩及锚索的变形与强度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支护结构单元截面特性
模拟时在初始分析步进行初始地应力平衡,设置自动时间步长,其余分析步设置固定步长进行计算,计算分析位移云图如图4所示。
图4基坑计算位移云图
(3) 由图5可知,通过三个软件比较分析基坑随开挖工况变形规律可知,基坑坑顶水平位移及沉降随着开挖深度增大逐渐增大。
由图5(a)可知,理正深基坑及MIDAS/XD设计软件结果较近,坑顶最大水平位移约26 mm,为基坑支护深度的0.22%,满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9](GB 50497—2009)规定相对基坑支护深度0.2%~0.3%要求。
由图5(b)可知,理正深基坑及MIDAS/XD软件结果较近,坑顶最大沉降约30 mm,满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9](GB 50497—2009)关于坑顶竖向位移规定25 mm~35 mm要求。
有限元MIDAS/GTS软件水平位移及沉降结果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设计软件计算结果将近30%~40%,分析原因为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仍与工程实际较难完美匹配。但变形规律与工程实际相契合,且计算云图有助于更直观、形象表达设计理念,找出支护结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
图5基坑设计计算位移变化图
3 降水监测分析
临近深基坑的建筑物及管线对降水引起的沉降比较敏感,采取分阶段降水措施,控制基坑临近相邻建(构)筑物沉降变形:(1) 提前一个月降水,使水位平缓下降,严禁反复升降水位;(2) 基坑第一阶段水位降深1.5 m,维持不少于一周,加强监测;第二阶段将至设计要求水位,并加强监测。
东侧布置J3—J8共6口降水井,井中水位随时间变化规律见图6。由图6可知,开始降水到2018年9月10日,井中水位第一阶段平缓下降约3.0 m,基坑水位下降约1.5 m,维持半个月;至2018年10月24日,井中水位第二阶段平缓下降约4.5 m,基坑水位下降至设计要求水位;2018年10月24日以后,降水处于稳定期;整个降水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满足设计要求。
依据《工程地质手册》[10]规定,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如下:
S=[a/(1+e0)]ΔpH
(1)
其中:a为土层压缩系数;e0为土层原始孔隙比;Δp为水位变化施加于土层上的平均附加应力;H为计算土层厚度。
通过计算,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约13 mm。
图6降水井中水位变化图
降水使坡体内水位下降,引起坡体土层含水率降低,土层的强度随之提高,有助于提高土层的侧阻力[11],确保基坑变形达到控制要求。
4 高压旋喷锚索施工介绍
4.1 传递机理简述
高压旋喷锚索为变截面,自由段直径较小,锚固段分过渡部分和扩大头部分,其直径较大,详见图7。
图7高压旋喷锚索详图
旋喷锚索的抗拔力(T)由三部分构成,包括锚固段过渡部分桨体与土体的侧摩阻力(T1)、锚固段扩大头部分桨体与土体的侧摩阻力(T2)和锚固段扩大头端部扩大截面与土体间的端承力(T3),详细计算如式(2)—式(5)所示:
T=T1+T2+T3
(2)
T1=πD1L1τ1
(3)
T2=πD2L2τ2
(4)
T3=π/4(D22-D12)σ12
(5)
其中:D1、L1分别为锚固段过渡部分的直径和长度;D2、L2分别为锚固段扩大头部分的直径和长度;τ1、τ2分别为锚固段过渡部分和扩大头部分与土体的侧摩阻力;σ12为扩大头截面前端的抗力强度。
4.2 施工特点
锚索施工采用旋喷扩大头、带筋钻进施工技术,最大发挥锚索的拉拔力。旋喷钻头的水泥浆在高压力作用下,从侧翼喷嘴向外喷射并同步对周侧土体切割;钻头端部套上锚定板,在转动力作用下向前旋喷推进,将固定在锚定板上的钢绞线(见图8)带入;到达预设深度,旋喷形成锚固段过渡部分、扩大头部分后,钻杆带着钻头自动退出,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扩大头锚索[12-13]。其特点如下:
(1) 通过旋喷搅拌形成扩大头锚固段的同时,对黄土地区大孔隙发育的土体高压喷射注浆,可有效改善锚固段周侧土体的力学性能,使周侧土体的侧阻力可提高1.7倍~2.0倍[14-16]。
(2) 施工时成孔、喷浆、搅拌及插筋一次完成,解决常规锚索砂类土层、软土等地区易塌孔问题,保证施工质量。
(3) 水泥浆高压旋喷形成扩大头锚固段,与常规锚索相比,扩大头直径更大,锚固段长度更短;通过较大预应力张拉,有效约束变形,改善支护结构受力条件。
图8锚定板与钢绞线连接图
4.3 施工准备及工艺
(1) 施工准备。① 钢铰线制作用钢架管将整盘钢铰线坚面固定,方便展开;② 钢角线底端穿过锚定板锚孔,用挤压锚设备将挤压锚与钢铰线挤压固定;③ 挖掘机就位挖溢浆沟槽,一般为宽1 m,深0.5 m,雨季钻机后面挖防洪槽。
(2)施工流程。履带式旋喷钻机调整倾角就位对中→将携带钢铰线的锚定板上的中心孔安装在无翼钻头上→下沉高压水钻进至设计锚固段顶部深度→水泥浆液制备→旋喷作业至设计锚固段底部→底部复喷→拔出每根喷射管补注浆一次,冲洗机具、管道确认冲净未堵→孔口0.5 m范围内进行旋喷注浆封孔,防止地下水从此渗漏→移至下一孔位→安装腰梁→钢铰线张拉、锁定。
(3) 施工技术要求。① 扩孔喷射压力不应小于20 MPa,喷嘴给进或提升速度可取10 cm/min~25 cm/min,喷嘴转速可取5 r/min~15 r/min;② 高压喷射注浆的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扩孔时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可取1.0~1.5;注浆时水灰比宜采用0.4~0.6;③ 当喷射注浆管贯入锚孔中,喷嘴达到设计扩大头位置时,进行高压喷射扩孔。喷管应均匀旋转,匀速提升或下沉,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进行高压喷射扩孔,喷射管分段提升或下沉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 mm;④ 高压喷射扩孔可采用水或水泥浆。采用水泥浆扩孔工艺时,应至少上下往返扩孔两遍;采用清水扩孔工艺时,最后还应采用水泥浆液扩孔一遍。
5 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为使开挖期间基坑、临近建筑及热力管线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沿东侧基坑坡顶设置变形监测点,选取S1—S4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
由图9可知,从2018年7月20日至2018年10月20日基坑开挖期间,基坑坑顶水平位移及沉降逐渐增大,增加幅度较大;2018年10月20日开挖至设计标高以后,坑顶水平位移及沉降平缓增大且逐渐趋于稳定。基坑变形随着开挖深度增加二逐渐增大的抛物线变化规律中可见,变化曲线存在两个拐点,即2018年8月20日第一道旋喷锚索施工及张拉和2018年9月5日第一道旋喷锚索施工及张拉两个施工节点,旋喷锚索张拉、锁定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改变支护结构受力条件。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坑顶沉降相对于水平位移更先趋于稳定,说明降水处于稳定状态后,坑顶临建建(构筑物)固结附加沉降变形逐渐减小;而受施工荷载影响,坑顶水平位移继续小幅度蠕变而趋于稳定状态。
由图9(a)可知,S5监测点处于西侧端头,S1—S4监测点处于基坑西侧中部,2018年10月20日开挖至设计标高以后,S5处基坑水平位移小于其余监测点,说明基坑最危险处位于基坑边中部,设计时需重点考虑该部位不利影响因素。基坑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18 mm,小于设计理论计算31%,与降水时土体固结、土体强度提高,及旋喷锚索施工提高周侧土体侧阻力,提供较大抗拔力等影响有关。
由图9(b)可知,S1—S5监测沉降变化规律一致,说明坑顶在平行基坑方向不存在差异沉降。监测沉降最大约10 mm,小于设计理论计算67%,也小于降水计算地面沉降23%,说明高压旋喷锚索施工时对周侧土体进行加图,改善了土体力学性质,使实际变形小于理论计算值。
后期监测基坑临近建(构)筑物未发现裂缝、较大变形等现象,热力管线也正常运行,说明支护设计方案对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的影响可控,达到预期效果。
图9 基坑变形监测成果图
6 结 语
(1) 通过旋喷锚索传力机理、施工特点及工艺等介绍,旋喷锚索在黄土地区大孔隙发育土体中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喷射注浆可有效提高锚固体周侧土体侧阻力,从而提供较大的抗拔力。
(2) 基坑临近建筑物、管线对降水引起的沉降比较敏感。采取分阶段降水措施,使坡体内水位下降,引起坡体土层含水率降低,土层的强度随之提高,有助于提高土层的侧阻力,确保基坑变形达到控制要求。
(3) 通过不同设计分析软件,采用高压旋喷锚索可有效控制黄土地区深基坑变形,满足坑顶临近建筑物、管线对变形控制要求。与实测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实际变形小于理论计算值,与降水时土体固结、土体强度提高及旋喷锚索施工提高周侧土体侧阻力,提供较大抗拔力等因素有关;设计能满足施工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高压旋喷锚索在黄土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