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的魅力 心灵的家园
——读李培军的工笔花鸟画

2019-11-04阎敏

南风 2019年29期
关键词:工笔画工笔纸本

文/阎敏

秋韵 纸本 2010 年

当前,美术事业正面临一个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资讯的发达、视野的开阔、社会的包容为各个画种、各种艺术思想、各种表现形式的活跃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各种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多元共生的艺术格局,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让我们能常常领略到因艺术进步的光芒闪烁而获得欣喜和快乐。因此,当我们读过李培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时,这种欣喜和快乐得到了进一步延续。

培军的工笔花鸟画给人直观印象是自然清新,这从他的《太行金秋》《荷之韵》《花卉》三大系列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出来。这个来自河南的小伙,是认真研习过传统的,宋代花鸟画成就的艺术高峰就是在他的故乡矗立着。宋代花鸟画自然淡定、意境优美、情感细腻、格调高雅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得到这宝贵的历史资源的浸润;先后学习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得到霍春阳、贾广健、刘文生、张伟民、陈林等名师的指点;加上他自己勤奋自励,在扎实修炼传统功底的同时,汲取现代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段,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他的画面里不仅保持了传统工笔画清新秀丽的品质,也融入了现代意识的构架信息。如作品《一方金荷寄秋思》《清吟晓露》《惊秋》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与光影和平面构成元素相融汇,使我们在品读时获得一种奇妙新颖的审美愉悦;《冷香清溢》《秋祭》《荷之梦》等,则是以精致的线条、饱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配以变化的外形构图,组合出别具一格的视觉美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很明显,培军在不断地摸索探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既是看似写实,实则却是唯美意念的褒扬,是一种含蓄隽永的静态美、理想美。在他那笔笔生发的笔墨图式下,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审美世界:《清风》《惊梦》《秋韵》《相对浴红衣》等作品中,宽荡荡画面之中淡雅安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庸俗,一对对翠鸟、鸳鸯或者蜜蜂,在和煦暖阳的沐浴之下,在荷塘里,在秋日收获的季节里轻泛着金黄色的晕光,让人感到生命是如此的温馨,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祥和。而《浮香绕曲岸 园影覆华池》《兰梦》《醉秋》等,透射出来的却是对绿色的呼唤,对和谐的颂扬,对自然的讴歌。他以一幅幅惨淡经营的作品;以真诚和爱心去感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世间一切的美好与纯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真挚的情感,借助笔下文雅沉静的物象,锲而不舍地演绎着自己的人格理想,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

不可否认,培军工笔花鸟画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陶冶如随风潜入,让我们在重温传统美学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追寻虚静、淡恬、清逸的审美思想的回望中得到启迪。尤其当代社会充斥着浮躁和纷扰,更需要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陶冶, 更需要去追寻世间的精神和美的梦想。试想,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语言、风格样式,静谧安逸的审美心态,淡泊明志的人格风范,以及珍爱生命,主张众生平等的博大胸怀的良好基因,在植入现代艺术要素和人文关怀之后,在培军等中原后辈们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将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培军虽然还年轻,但是他却非常懂得这一点,加之他很勤奋,使我们对他的将来怀有更多的期待。

李培军:1973 年生,先后学习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等,现为职业画家。河南省美协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

忆 纸本 2016 年

晴雪 纸本 2018 年

果香图——清莲 纸本设色 2016 年

果香图——南瓜 纸本设色 2016 年

清溪 纸本 2012年

掠过 纸本 2013年

猜你喜欢

工笔画工笔纸本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小学工笔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曹娜书画作品
兰华生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