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养静文化 追寻教育真本源

2019-11-03邓荆培

教师·下 2019年8期

邓荆培

摘 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静文化”基因,围绕“立心”“立性”“立能”三大工程,涵养学校静文化,培养师生独特的集体人格和精神气质。文章亦希望通过学校“静文化”建设,进一步认清教育的本质,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代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静文化”;立心;立性;立能;教育本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07-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始建于2017年8月。面对当今教育界所呈现出的急功近利、追风逐浪、不求深度等浮躁现象,我校将“涵养静文化”作为行动指南,从立心、立性、立能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与实践,沉淀学校文化,使师生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形成特定的集体人格,踏踏实实地获得成长。“静文化”办学理念成为我校师生的信仰,体现了我校办学的态度和追求。

一、中國静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静文化博大精深。静,从青从争。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数千年来,“静”的思想观念渗透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在整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曰:“静能生定。”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中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白居易说:“淡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静,中间蕴含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是历代圣贤的“精神之钙”,是中华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

二、学校静文化的价值追求

任何一种文化一定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静文化突出表现了我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内在蕴含了学校办学的价值指向。

我校提出“发展学习力,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校训“求真至善,学贯中西”与“静文化”一脉相承。求真,意指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至善,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学贯中西,意指我校学生应具备的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及博学多才的风范。此外,我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有中国灵魂,就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

基于对中国 “静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学校“静文化”的价值追求,我们认为,学校的“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一种能使师生保持冷静和理性思考的氛围,是修身养性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沉稳与细心的生活态度,是由内而外、由思而行的习惯,是圆润平和、柔和大度的性格,是面对现实中的磨难与挫折时,静水流深、沧笙踏歌的定力与从容。

三、学校静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立心”工程

心,意指心态、心志。立心,即立坦然之心、从容之心、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我校师生要努力成为这样的四种人:胸怀远大,“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不艾、不怨,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坦荡荡的君子;心怀感恩,上善若水,常怀悲悯之心的仁者;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能海纳百川的智者。

优雅环境,润物无声。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学校的建筑、景观、雕塑、色彩、绿化等,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我校灰白相间的古朴建筑,优雅、恬静的蓝、白色彩,静心石、静思亭、静行简等以“静”为主题的雕塑,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给师生传递着内蕴、悠远的静之美。

悠悠书香,涵养生命。费尔巴哈说:“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世界由他阅读的图书塑造,读什么,你就成为什么。”阅读需要宁静,也给人带来宁静。教会学生阅读,并使之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是学校的责任。教师“眼界”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决定了教师教育的厚度、亮度和弧度。我校建设了悦读书屋、诵读亭,开展了“五阅读” “六分享”等优质阅读活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科阅读和非必修阅读,引导教师进行经典阅读和人文阅读,使书籍成为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需要,使书籍成为静静流淌的岁月中教师精神世界的需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为友,是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教师提高教育素养的最有效举措。

立体德育,铸塑精神。立德,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的发展之本。学校构建“9543德育模式”,拓宽德育渠道,夯实德育土壤。“9”指9种好品质: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文明诚信,细致沉稳,坚毅担当,善良感恩,孝亲尊师,崇尚劳动,勤俭节约。“5”指5项好习惯:健好身,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怡好情。“4”指4大德育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感恩与诚信教育。“3”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联盟。丰富的德育内容和渠道,使德育的实效性不断加强,学生的生命愈发充实,精神愈发丰满。

(二)“立性”工程

性,意指性格、秉性。立性,即培养求真求实、沉稳坚毅、专心致志、志存高远的性格品质。我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我校学子要求真知,做真人;遇事善于思考,深入探究,既要有立志如山的坚定,又要有行道如水的智慧;做事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而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

“绿”化评价,“滤”除杂念。充分发挥评价在学校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我校以“三重三轻”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重实绩,轻人际;重实干,轻浮夸;重协作,轻单干,从“专心、细心、舒心、安心、爱心”五个维度评选星级教师,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立足平凡,创造非凡。同时建立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呵护种子,静待花开。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唤醒蕴藏在种子里的美好和神奇。我校秉承“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依托省级课题“分层走班促进初中生学习力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启动针对学优生的“启智行动”,针对潜能生的“护绿行动”。对潜能生的教育遵循“三不四多”原则,即不戴帽、不歧视、不放弃,多鼓励、多面批、多平台、多心辅,帮助学生形成永不言弃的坚毅品格。

(三)“立能”工程

能,才干、本事。立能,意指生命自觉、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拥有完整幸福的人生。

强教必先强师。立学生之能,首当立教师之能。

永葆童心,诗意栖居。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拥有一颗天真无邪、灵动向上的童心。我校通过党员先锋营、师德师风故事会,立师德铸师魂;成立青年社团、教职工之家,抓实教师幸福工程,使教师热爱生活,让教育更有趣味,让教师如同太阳,照亮学生的同时,辉煌自己。

唤醒内驱,迈步远方。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打造一支“高素質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教师成长“1358”规划,“青年成长营”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学习共同体,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可以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帮助教师找到岗位上的成就感,使教师安心、热心于教育事业。

立学生之能从三方面发力。

外语特色,开放包容。我们把“用外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作为外语教育的目标,致力于课程设置、授课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国际交流、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活动,将教育国际化与民族魂相融共生,以形成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责任担当,树立为“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远大抱负。

多元课程,彰显个性。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是学生未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的基础。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保证,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我校从优化国家课程着手,延伸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1+N”课程体系。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艺术、健体、人文、创客、手工五大类八十多门选修课程,成立了“五队”:篮球队、足球队、合唱队、舞蹈队、健美操队,举办了校园“五节”:体育节、科技节、学科节、外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

社会实践,面向未来。今日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素质和潜力的重要表现。我校基于“校内校外皆课堂”的理念,在校园内开辟学生和家长共育的开心花园,成立创客社团;组织“七色花”研学之旅,带领师生走进敬老院、贫困山区,扶贫助困;走出国门,了解整个世界。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使其感受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激活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变得更加豁达、开朗,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翁昕妤.倾听“静”的智慧——“静”文化之“倾听”文化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2):29,41.

[2]高德胜.静默外的精彩探微——赏析名师默读教学的智慧[J].新教师,2018(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