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性形象

2019-11-02龚而琦

赢未来 2019年6期
关键词:纪昀女性形象

龚而琦

摘要: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作品汇集众多故事来塑造了不少的女性形象,包括妻妾婢、村妇、僧尼道姑、流民乞丐,甚至还有神话中的狐女鬼怪作为女性形象多次出现在作品中,由于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故事,所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作者对女性的描写来得知他对于众多女性的主观评价与感受,并由此分析他眼中的女性观。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女性形象、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同《聊斋志异》差不多,皆以神仙鬼魅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现实背景,展现人世百态,抒发出作者的感慨传布劝善之道。《阅微草堂笔记>多被看成是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愚弄和麻痹劳动人民的小说,但是,通过整理,找出大约100多则关于女性的故事,发现虽然纪昀有时候没能摆脱一些封建的观念,其中对于一部分正面女性形象评价标准有时显得特别,并且表现了相当深度的人性关注,看起来与正统思想大相径庭,值得重视。

1 封建思想下的女性形象

1.1 罪恶和耻辱的化身

女性在作品中经常作为罪恶和耻辱的化身,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狐精鬼怪都是化为女子来恐吓他人、诱惑众生、玩弄他人,《滦阳消夏录二》中一则便讲到有一矮黑女鬼知道一对夫妇气数将尽便中途威吓作弄他们。通常页只有那些心术不正、贪财无义的男人才会招来狐精鬼怪,被女性妖怪缠身已经成为一种品行败坏的象征了。如《滦阳消夏录一》中一位台湾驿使心生邪念想娶驿卒女儿为妾,他的邪念便招来了化作美女的邪鬼来警醒他、报复他。女性还成为虐待他人的毒妇形象,在书中常有正妻虐妾的故事,对于内容的描写都各不相同,但最后毒妇被惩罚的结局却如出一辙。作者当时所处的还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通过婚姻、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各种途径来控制、压迫女性,而女性则为了男性存在而存在,永远被封建礼教束缚着,罪恶与耻辱的牌子也就顺理成章挂在女性的脖子上,这与当时宗法父权、夫为妻纲的历史大背景脱不了干系。作者在历史背景下显现的仍是对传统道德思想的保守,以至于他以男性的视角来记述故事,难免戴着有色眼镜。

1.2 时代的受害者。

无辜的女性还要为男性所犯下的罪行承担天灾人祸,在《滦阳消夏录一》记有一位官宦和其媳妇在背后抱怨家里的婆婆,以致媳妇被闪电击穿胸脯,而丈夫却只是烧黑了后身。还有一则故事说道一位父亲砍了住有鬼神的桑树,而女儿晚上却被吓成痴傻,让她如此活着比死了还难受。作品中常有男子因为灾祸降临而背井离乡,抛弃家庭,而女性只能独自承担起继续维持整个家庭的责任,或改嫁、或守节,一旦违背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底线,她们就得以死来偿还男子的过失,即使难逃一死,也只是说明她们在别处有所积有功劳善德,没有说是无辜者无罪。封建制度下男女被分为主客两者,客体服从主体,也就造成了客体为主体毁灭的悲惨结局,为了保全主体存在,客体的牺牲在当时看来毫无怜惜可言。作品中纪昀对女性的看法还是存在偏见的,对于女性无辜受父兄牵连,不仅没有同情,反而却认为是应得的报应。很多故事都有讲述女子被贩卖到饭馆当作食材屠杀,反应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成为一种物质上的利益砝码,透露出那个时代“吃人”的血腥残暴的风气,可见当时女性命运多舛,活在吃人的时代实在令人悲痛不已。而作者对此也没有批评或表示同情。

1.3 主体的附庸品

女性只能为他人存在而活着,这也是女性最大的“美德”。离开了男人、家庭、儿女等主体,女人作为客体的存在便没有意义,要么以死谢罪、为母卖身,要么活着为丈夫守节,或只身撑起家庭,她们手中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在作品很少有女性为了个性而去反抗去呐喊的。《滦阳消夏录》中讲到沧州人董华读书不成,在家全靠妻子和母亲帮人洗衣服度日。荒年来临,全家“不能举火”。正好邻村富人要买妾,董华就劝妻子卖给富人做妾,理由是“失节事大,致母饿死事犹大。”这位妻子最后只好卖身为妾以救婆婆。但几年后荒年再度降临时,董华母子都死了,他妻子活着的目标消失了,也自杀了,可见当时女性的地位之低下,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连活下去的勇气与自知都被教条所剥夺。再有《滦阳消夏录三》中一农家妇女叫郭六,为了养活公婆被迫卖身,暗地里又买了一个女子,是为了准备给丈夫作为新妻子的,等到丈夫回来自己却自刎在厨房。郭六好比丈夫手中的工具一般,甚至于亲自找新工具替代自己,最后以死谢罪因为自己卖身违背贞洁妇道,实在让人感到当时女性惨苦生活的悲痛。《如是我闻二》记载:河北五省闹饥荒,有个女子被贩卖到饭馆里准备屠宰成食材,一位食客不忍心将女子赎下,在为她穿衣服时不小心手触其乳,女子却宁可被屠宰也不甘受辱。其原因是当时贞节观念深入女性心中,她们深受封建传统礼教的迫害,在肉体上被裹脚,乃至在思想上也像裹脚般被蒙蔽,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受害者。书中女性表现的贞节观是和作者纪昀本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观念有很大联系的,儒家传统思想中“男尊女卑”的理念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当时女性的低下地位。就连阴曹地府都很看重贞妇烈女。

2 反封建的女性形象

2.1 为爱献身的勇敢女性

也有许多正面女性呈现给人的是积极开放的面貌,又有不少为爱情献身的妇女。《滦阳消夏录二》中写有一个农家少妇,与丈夫形影不离,夫妻常常相对嬉笑,打情骂俏,很多人认为她淫荡不轨,她都不以为然,谁知道少妇遭遇强盗为了免于玷污,刚烈而死。可见这位少妇内心坦荡,本质美好,情感欲望都流露在表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大大咧咧、向往纯正爱情的“质美而未学”形象。所以她才能以死守节,宁愿化为游魂跟随郎君,也不愿来生当官宦,对爱情的执着着实令人羡慕。作者对于遵守儒家伦理道德的女性持有的同情的态度,同时也赞赏她们无畏的奉献精神。纪昀不是一味的完全赞同封建伦理道德,而是在自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女性的关怀,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大相径庭,默默地传达出作者传统观念的革新。但从另一角度看来,这也是男权社会视角下,产生的完美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并不是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看作是在挣脱前的奋力挣扎。

2.2 勇于反抗的复仇女性形象。

《滦阳消夏录一》中一则故事说有一残暴之人霸占他人女儿,这个女子忍辱负重,一心实施着她深谋远虑的复仇计划,最后让主人因杀人而受刑偿命。人们都不认为她阴险,作者也表示“本不共戴天之仇也”,对这位女子的复仇行为抱有肯定的态度。《如是我闻二》中一位寡妇被公婆卖给了富户,在改嫁的那天狂风呼啸,“举声一号,旋风暴作”,但是最后抗争结束后迎来的是漫长的守节岁月,随留命长存,但令人寂寞难耐,度日如年。

3 以女性形象来批判封建礼教

3.1 重贞刚烈、以死守节的女性形象。

《滦阳消夏录三》中写道盗贼看上一个漂亮女子,女子不肯依从,盗贼就折磨她的父母,女子宁死不屈结果和父母一起被大盗杀死,尸横荒野。作者提到他听别人说女子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名声,不顾父母遭受酷刑,实在是狠心,但作者纪昀却站在女子这边为其辩解,如果父母叫女儿去作娼妓她也得听命吗,这位女子没有任何的过错。不过女子的作法仍旧没有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作者的肯定评价还是在儒家伦理观的范围之内的,但从某种层面上看纪昀大胆地尝试突破教条的局限,表现出反对以理杀人的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就连书中的故事也讲述了阴曹地府都很看重贞妇烈女,她们应该化作神仙而去,死后都并不归属地府。

3.2 重视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孝妇形象。

《滦阳消夏录三》写到一个寡妇为了养活婆婆,天天夜里拼命磨面,靠卖面养活婆媳二人,以致感动了狐精来夜夜助她磨面,婆婆去世后,自己也以死守节。虽然女子的道德观念受封建礼教影响显得迂腐不堪,但她们的人格确实高尚的,《槐西杂志二》中为了救治疾病纏身、饥饿交加的丈夫自愿为娼的妻子等女性都获得了作者的肯定。相比这些人格高尚的女性,当时的男性远远比不上她们,即使没有受过教育,但展现出的超人品行几乎没有一位男性能比拟。《如是我闻四》中一位母亲临死之际仍紧握子女之手,死后化为鬼魂也经常回家探视,作为女性,母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让母亲与子女系住的感情与血脉的羁绊,作者称赞她们的种种孝行,但其实没能跳出封建礼教的枷锁。

4 结语

作品中另外出现的女性形象还有太多太多,反应了清代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种种遭遇。虽然作者纪昀的女性观没能摆脱一些封建的观念,但有很多地方还是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的,尤其是他从内心表达出一种对众多女性普遍的悲惨命运的人文关怀。作为传统文人,纪昀没能超越时代背景下封建教条的固守,他更希望以儒家伦理道德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不是用来抹杀女性主观能动性的工具。所以在明清两代,女性受压迫最深重压迫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表达出难能可贵的,其关注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发生辩解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去赞赏与肯定。

参考文献

[1]韩希明,试析<阅微草堂笔记>女性伦理思想[A],文学研究.2005

[2]支利峰,纪昀的女性观——以<阅微草堂笔记>为例[E],青年文学家,2009

[3]徐辉,<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J],名作欣赏,2015

[4]王欲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断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

[5]纪昀,撰.阅微草堂笔记[M].韩希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6]刘玲从“阅微草堂”看纪昀的女性关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 7.

[7]李剑波,晏萌芳,浅析“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中的狐精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1):4.

作者简介:龚亦琦,女,生于1999年3月,汉族,江苏苏州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纪昀女性形象
《左传》里有穮和蓘
来时雾散尽
吟雪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的文论意义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纪昀与朝鲜文人笔谈探析
纪晓岚智对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