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人学生文化自信研究
2019-11-02陈璐罗小麟
陈璐 罗小麟
摘要: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增进文化自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性课题。没有哪一种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于人类文明的潮头;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将培育激发文化自信置于提升文化力量、赢得文化优势的重要位置,中华民族亦不例外。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确立全面而理性的文化自信观,有效推动文化自信的不断增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战略重任,文化自信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在当今多样化的文化浪潮中不断地坚持与创新,形成已有的文化模式,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价值观的侵蚀。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探讨当今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现状,构建有效的路径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本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重塑他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
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
1.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大学生所要求的增进文化自信,意味着他们确信文化的前景,文化价值观的发扬,坚守阵地,保持信仰。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强烈愿景、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前提
1.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文化自信要认同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民族进步的程度,当我们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之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文化的开拓创新奠定基础。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文化自信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契合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并且这样的影响是积极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它在精神世界的构造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阶级意识并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活动,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扩展了精神世界的教育范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了质的提升。从国家认同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有国家认同感的力量在里面,能帮助大学生树立他们强烈的爱国意识。当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知识,文化的竞争,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就能让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1.3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1.3.1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海霞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引述了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引发全场赞同。的确,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同样,只有始终坚持特色,文化才会更自信,坚持文化自信,首先应当表现出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敢于担当的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斗精神,当然还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当代人自信的千古名句等,这些诗句所表达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影响深远的,对当代大学生也是受益一生的,至今仍然发挥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时代性转化和升华。增进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人们对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今时代崭新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1.3.2 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包容与辨别
大学生文化自信,除了自信于本民族文化,还需要对外来文化有着包容的意识,辨别的能力,如今我们充分相信大学生对外来的文化是非常有好奇心去接受的,对外国文化有强烈的热情去接收与崇拜,这点在很多同学追剧,追星这方面都能生动体现,但是我们除了能接收外来文化外,更需要去辨别,并不是所有外来文化值得我们去崇拜的,不能被外来文化的表象所诱惑,盲目地推崇,要在坚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辨证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拒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要牢记我们无产阶级的“两个务必”,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形成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合理选择有益的文化观念。
2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的相互关联
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厚和广泛的自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伴随着对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从而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一条必由之路,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强大文化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现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四有”公民,以文化教育为前提,显然这和文化自信高度的契合了。
2.1 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将文化自信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够让民族文化教育獲得充分的发挥,能够使得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深刻地理解,同时,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创新意识能够有很大的提高,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优越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固我们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意识,让我们养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待文化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用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奋斗目标这三个导向规范我们的生活,以一定的文化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自律精神
2.2 文化自信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维度
文化自信从国家层面来讲是文化的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自尊自豪的表现。在个人层面,它是提高个人民族文化信念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奋斗过程中展现的惊异于世界的强大力量,它流淌着的血液已经深入在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其中的核心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人民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是大学生个人作为文化主体的最佳心态,通过这样的隐形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自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思想,道德在宏观的文化大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建构和重构,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主体心态和一种价值诉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效果,通过一种“主体精神”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巨大能量,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主体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大学生在精神文化的视野中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年轻力量,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去,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但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传播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存在一定冲突和碰撞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化自卑,二是文化自大。前者低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加之受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一心追求糟粕的外来文化。例如当今蔓延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就是上述问题的体现。此外,当今的主流文化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却是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核,包含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刻,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和谐”、“大同”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虚无的说辞。相反他们注重个人享乐,奉行个人主义。后者即高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不能明确的分出高低,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瑕的。有些大学生盲目排外,比方说有同学认为我们是中国人学好汉语就行了,没有必要学习国外语言。
4 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基本核心,现阶段建设先进文化的焦点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先进文化的质的飞跃,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关键在于在多样化的价值观背景下,整合各类价值观与大众文化,将理论引导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线中,坚持核心價值观的本原作用,一是要解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让大学生明白它是什么,代表了什么,二是要联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价值观带给他们的影响,而不是靠纯粹的理论灌输。
4.2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遍布神州大地,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不变的使命。中华文化是包含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人们精神上得以寄托的一种根基,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向往,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应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用专业的素养,专业的理论能力,二次否定之扬弃,批判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因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爱国主义,为人处事,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凝练教育内容
一是要实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祖国情怀教育。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当代大学生是复兴之路上的主力军,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未来以及追求、目标、梦想融为一体。历史是一面镜子,里面装着一个民族的眼泪与欢笑、痛苦和期待,我们应当牢记鸦片战争的烽火、牢记圆明园的悲伤,牢记卢沟桥的炮声,牢记历史就是为了珍重现在,把握机遇,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
二是要实行“仁者爱人”为核心的社会行为教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古代已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美德规范,社会的规范教育是对社会的理解,包容与尊重,要让大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物,都是这个社会的有机组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学会孝敬老人,遵守公共秩序,心存善念,乐于助人。
三是要实行“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人格修养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先重点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培育健康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依托,要教育大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养成杰出品质和良好风尚,培养他们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现代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文化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
[2]何春龙,贾中海,奇峰.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 5,31(5):34-36.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任仲文,传承开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讲[M]//传承,开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