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2019-11-02张丽霞束义明
张丽霞 束义明 杜 朦
1.引言
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着从未有过的交流、渗透与融合的背景下,国际化与本土化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待国际化与的方式、心态,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面临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很好融合的标准是她所培养的人才,即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拥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价值思维能力的人才。
2.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
2.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要制定相关政策,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教育国际化以交往跨国化、经济全球化、技术一体化等形式为代表,突出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产品在世界各国间的流动与交换,其品质与内涵也得到了时俱进的提升和丰富。有学者指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关乎其国家发展前景、科技进步的创新工程,既要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又需要注入创新的勇气去大胆实施和展现”。总的来说,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
2.2 高等教育本土化的涵义
教育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和坚持本国教育的主体性和主权性,从而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教育日渐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不仅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命脉,更是几代教育研究者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既是对教育本土文化的诠释,又是对作为母体文化概念、实践的重组与解读。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主要是相对于“国际化”而言的,没有教育的国际化,也就无从谈到本土化。
3.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关论述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大体上可把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政府和高校联合主导型三个类型。法国、荷兰和瑞典等国是政府主导型监控模式的代表,美国是社会主导型监控模式的代表,美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高校内部自我监控,发展到社会组织机构的介入,然后过渡到政府引导、社会中介机构认证和高校自我监控的社会化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澳大利亚和英国是政府和高校联合主导型监控模式的代表。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阶段,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澳大利亚政府早在代就开始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其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澳大利亚形成了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策略,从评估策略、重释策略等方面进行保障。
4.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
4.1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单一
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大多数都是学生片面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工具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多数被过高评价,而思想性课程则会被低估。集中讲解教材内容的课程往往会获得较高评价,而那些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进行扩展性讲解的课程由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这些内容,则会评价较低。这种只通过学生评教来判定教学质量的情况,往往得不到真实的结果。
4.2 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教学行政机构集教学决策与教学管理于一身,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主要是依靠行政管理自我反馈,没有专门的反馈机构。特别是忽视了系部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这种反馈结果往往是正反馈多,负反馈少。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受制于传统行政问责的路径,长期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教学质量问责被看成一种控制机制,问责制是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控制,而不是针对问题对教学质量进行改进。在外无压力和内无动力的情况下,高校在教学质量提高上缺乏主动思变意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问责反馈的不健全。
4.3 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但是短期内语言可能得到提高,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知识与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国际化背景下,教师知识结构较单一、学科交叉意识淡薄、语言和专业融会贯通不顺,导致教师国际化意识比较弱,“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意识形态,只有融入学科交叉的理念和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也才能真正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5.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5.1 构建上下协同、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体现和关注“结果”的评价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状态的分析才能更深层次地发现质量问题,从而进行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教学管理机构根据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检测与考核,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从评价的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国外高校学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同于国内,他们主要关注教师教学、教材选取、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在结合本土化的基础上,在高校成立教师教学评价委员会,专门负责学生的教学评价工作。在评价结果的反馈上,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教学效果的改进。另外,建立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在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相关行业、企业等范围广泛调查与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接受公众监督,吸纳有关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质量保障的起点,也是高校质量保障的最终归属,要将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主题纳入高校质量保障的运行过程中,强调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质量保障主体的建设性作用,着力构建上下协调、多元参与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5.2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包括四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分为校级、院级和课程组级、社会层面四个层次,下级向上级负责,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课程组长等,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措施制定和督导、组织实施与保障,以及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和执行,最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进度反馈。
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划分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学院指定明确的质量要求、过程监督和评价、教学督导抽查评价。如图:
5.3 教学体系、教师发展国际化与本土化优势结合
根据各自情况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本土化的内容,形成一套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课程体系。学院在师资规划、储备与开发过程中始终围绕该目标进行师资的选拔、培养,并立足于实践,以人为本,根据学院的历史与现状,利用国内外资源,派遣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短期研修和讲学,有利于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及提高课程质量。而基于此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带来“滚雪球”式的效应,双方教师不断地请各自所熟悉的教师加入进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网”。随着教师之间交流的深入,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内容的不断加深,又会推进教师所在高校学科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良性循环,会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构筑一个平台。
6.结语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冲突日益显现,人才的培养也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的特点为突破点,合理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建立合理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融合,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既要坚持国际化又要保持本土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