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教育对策

2019-11-01赵丽娟

西部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变迁改革开放教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由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转变,由理想价值观向现实价值观转变,由社会本位价值观向个人本位价值观转变,由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转变。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既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方面,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消极方面,为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遵循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2-0073-03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状况,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并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经历了一元价值观转向多元价值观、理想价值观转向现实价值观、整体价值观转向个体价值观、精神价值观转向物质价值观的变迁趋势。

(一)由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只允许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的存在,人们的价值观也高度一元化。從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沿袭这种一元化价值取向,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主流价值观还是以一元价值观为主。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多元的信息、多元的榜样、多元的社会导向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伴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普遍上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自立、竞争、创新等意识不断增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也在部分大学生中流行,因此出现了积极的价值观与消极价值观相互交融的现象。

(二)由理想价值观向现实价值观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满怀信心。90年代初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开始出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现象。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现实问题,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收入高、待遇好的公司,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往往注重短期利益,而对于长期利益很少去思考。21世纪以来,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大学生由崇高的理想境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他们不太注重关心政治生活,而是以主要心思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活动。

(三)由社会本位价值观向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还是以整体利益为主,其自主性、能动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开始更加注重自我追求和自我满足,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价值本位向个人倾斜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更加明显,更容易把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而不重视社会理想的实现,当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再一味地追求社会利益,而是优先追求个人利益。但是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青年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更加趋向于选择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开始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中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现代价值观。

(四)由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心开始由精神向物质倾斜,物质追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正当性,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物质价值观也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风气的转变,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大学生不再只关注物质利益,更对追求精神价值的满足,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精神价值观的追求更加凸显,处于一种新旧价值观不断融合的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而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外部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直接因素,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催化因素,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其价值观变迁的内在因素。

(一)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外部因素

人的价值观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结,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体制、政治关系等息息相关,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一旦社会运行机制发生变化,社会主体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1]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大学生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直接因素

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以及利益关系等都趋于多样化,社会成员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以及差异性逐渐增强,这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追逐利益和权钱交易等社会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催化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传导他们的价值观念,使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传入到我国,这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入侵的势头不容忽视,如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因为形式的新颖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圣诞节”“情人节”等的到来削弱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西方的“自由”“民主”等思想催化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迁。

(四)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其价值观变迁的内在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的视野宽广,思想极其活跃,这个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然而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理性,加上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使得他们与现实的差距不断拉大,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迷茫的现象。

三、基于价值观变迁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这些变化与时代变迁是契合的,这个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总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方向是积极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造成在选择时出现迷茫,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确立新理念。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1.坚持主导性与宽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要把其固有的价值观消除,而是要在主流價值观的引导下宽容对待多元的价值观。一方面,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其中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也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这就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多元文化涌入到我国,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要具体分析,只要是不损害国家利益,不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可对其采取宽容的态度。

2.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所以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立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从宏观上树立价值观教育的方案,使其始终与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大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在内心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受到复杂社会环境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对价值观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教育,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实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

4.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在教育方式上,要继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等手段进行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在除传统的教育方式之外,还要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价值观教育,同时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使大学生乐于接受。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包含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要依托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用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使其更加“接地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依赖外在力量而是靠内在力量,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调遣和丰富充实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实现了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活动。”所以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融价值观教育于学校娱乐活动中,如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有特色的活动进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4.强化社会实践教育

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所以要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的方法,鼓励大学生积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如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等国家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担当意识。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迁,这些变迁总体来说方向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复杂的国外环境和国内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价值观的影响,这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当代价值观新走向[N].天津日报,2002-07-29.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赵丽娟(199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变迁改革开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