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在德国:近两百年的遇见与等待
2019-11-01钦文
钦文
库恩的译本虽有损《水浒传》的全貌,但在传达水浒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是比较成功的,而且语言和文风也符合读者的趣味,这个译本在德国影响很大,此外它还被转译到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国,推动了《水浒传》在欧洲的传播。
《水浒传》早期的选译,重在冒险和艳情元素
中国四大名著中,最早被译介给德国读者的是《水浒传》。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国人巴赞是《水浒传》译介到欧洲的第一人,直至1996年,德国汉学家瓦拉文斯博士将硕特的译文挖掘出来。
据瓦拉文斯对德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善本的梳理,考证出硕特依据的中文底本,并非流行的70回本《水浒传》,而是一个年代更早的114回本《水浒传》。
沉寂了70年,一个转译自英文、题为《鲁达入伙始末》的小册子于1904年问世。据学者考证,其母本是在《中国评论》(1872/1873)上连载的《中国大汉历险记》。译者科恩曾任杂志主编,他擅长写具有异域情调的冒险故事,畅销一时,读者多为青少年。他转译《水浒传》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该译本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民主德国重印过。
1914年,一部两卷本的《中国小说集》在德国问世,编译者是鲁德尔斯贝尔格。其中收录的大多为中国古代短篇作品,例如《聊斋志异》《十二楼》里的单篇故事。其中有一篇题为《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取自70回本《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十年后,鲁德尔斯贝尔格调整了选目,换了一家维也纳的出版社,仍旧冠名《中国小说集》。在这个后出的集子里,新收了一篇《永净寺》,摘译的是《水浒传》70回本里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回里杨雄与潘巧云的故事。
无独有偶,这两个片段堪称 《水浒传》中艳情故事双璧,看来译者对这个题材情有独钟。在有关潘巧云的故事里,他加了一个注解,认为这个故事原本来自《金瓶梅》,后来才进入了《水浒传》。他的译文时常添油加醋,可读性甚强。德国汉学宗师福兰阁认为,这样的译文固然赏心悦目,却不是地道的中国味儿,容易误导读者。
以《水浒传》为灵感的德语长篇小说
科恩和鲁德尔斯贝尔格的译文激发了作家埃伦施泰因的灵感,促使他创作出一部名为 《强盗和士兵》(1927)的长篇小说。
小說基于70回本《水浒传》,大大简化了水浒故事的情节,围绕武松的事迹展开。一开篇就交代武松兄弟的父亲是一名穷困的失意文人,整日与夫人吟风弄月,弟兄二人颇不以为然。此外父母还生了一个女儿,习女红之外也学吟诗作赋,俨然大家闺秀。作者将武松设定为与其父对立的角色,父亲软弱,无力抵抗压迫;武松强悍,以武犯禁。父亲以自尽结束人生,武松一番抗争之后也最终隐遁。此外,小说还创造了“罗”这样一个完美人格形象,他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稳健姿态践行着有别于武松父子的第三种人生道路,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武松最终归于“道”。几年后,埃伦施泰因又对这部小说加以修订,更名为《替天行道的凶犯》(1931)。这篇小说还曾经被翻译家邓洛普译成英文(1929),在英美世界传播。
真正意义上的《水浒传》译本
真正意义上的《水浒传》译本还是最先由库恩完成的。在正式出版前,库恩于1933至1934年间先后在卫礼贤主编的刊物《中国学报》上发表了三篇节译文,分别为《黄泥冈劫案》《宋江入伙梁山叛军》《蓼儿洼里设埋伏》。
就在三篇节译文发表后不久,译本于1934年问世。库恩在120回本《水浒传》基础上删繁就简,将其命名为《梁山泊的强盗》。库恩在《后记》中毫不隐晦地说,自己的译文是自由的意译,因为其宗旨就是将全书的主体内容介绍给德国读者。例如书中有关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他就故意略去未译。他认为,自己之前翻译过 《金瓶梅》(1930),读者已经可以从中知晓这个故事,故而没有必要再重复翻译了。
库恩的改写固然有损《水浒传》的全貌,但客观地说,在传达水浒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是比较成功的。而且语言和文风也符合读者的趣味,所以这个译本在德国影响很大,曾多次重印。此外,它还被转译到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国,推动了《水浒传》在欧洲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库恩还与劳瓦尔德合作,将其译本再进行简化加工,出了一种青少年普及本。
遭遇“任性”翻译,《水浒传》呼唤全译本
1968年,民主德国的岛屿出版社推出了两卷本的《梁山的强盗》。该译本基于70回本《水浒传》,出自作家兼翻译家约翰娜·赫茨费尔德之手。
经她之手译成德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有《今古奇观》《水浒》《西游记》《把一切献给党》《家》《子夜》《鲁迅作品选》等,她还编译过几本中国小说选集。
有学者推断,其不少译作大概并非直接译自中文,而是脱胎于英文本和俄文本,因而常与原文有较大差距。
那么这个《水浒传》译本的质量如何呢?有人比对了赫茨费尔德的德译本、达尔斯的法译本以及赛珍珠、杰克逊和沙博理的三种英译本之间的得失。最终得出结论,在这几个译本中,杰克逊和赫茨费尔德的译本堪称“任性”,严格意义上很难视为译作。此外,这个德译本有明显参照赛珍珠的英译本的痕迹。在某些段落,还可以看出借鉴过罗加乔夫的俄译本。较之原文,赫茨费尔德的译文风格时而故作夸张,时而近乎俚俗。而且她还对原文进行了大尺度的“加工”,例如缩减了那些打斗场面,将许多对话改为转述口吻,对随文出现的诗句采用自由的翻译,不少段落经改写后与原文相去甚远。
显然,她的译本依然遵循的是库恩的翻译策略,为了迎合德国读者的趣味,不惜对原文下狠手。
2010年,岳麓书社出版了《水浒传(汉德对照)》,德文部分即采用了赫茨费尔德的翻译,是《大中华文库》中的一种。半个世纪过去了,德语世界里未见任何一种《水浒传》新译问世。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浒传》德文全译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