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问:实现大国崛起的“中国密码”
2019-11-01
70年前,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亿万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地以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实现大国崛起的“中国密码”是什么呢?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中国为什么能、中国人民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之问;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地以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实现大国崛起的“中国密码”,成为时代之思。而所有的探求都放在对“中国道路”的观察研究上,因为这条路,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梦想奋力前进。
奠基:独立自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曾经的“天朝上国”无约不损、无战不败,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一幅画着各种野兽瓜分中国的《时局图》,刺痛无数中国人的心,成为历史教育的最好素材。
百年屈辱,百年抗争。各式各样的救国方略“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纷纷碰壁破产。只有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创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独立自主也从此成为一个“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追梦:正确道路
面对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强势入侵,先觉的中国人发出救亡图存的呼唤,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实业救国、工业强国都是最响亮的口号。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描述取得政权以后的目标: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远大的目标立足于贫弱的现实。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共同纲领》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领土完整、民富国强、自尊自强、世界尊敬。然而历史给定的初始条件,却是农业落后、工业薄弱、战争废墟、西方封锁。一个从未有过执政经验的政党,接过“一穷二白”的经济、满目疮痍的社会,必须思考如何迈向崭新但不确定的未来。
光明的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发展是硬道理。新中国在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的7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发展的奇迹、写下岁月的光荣,归为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那一句話:“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方向:真理指南
伟大的时代和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
贯穿近百年党史、70年新中国史,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它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如同前进路上的导航指南,引领着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实践成果雄辩地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完全正确的。
“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力量:人民政党
194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对外界的种种质疑,毛泽东回应道:“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1949年至2018年,百姓的“米袋子”充实起来,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3157.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翻番,彻底粉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人民吃饭问题”的断言;“钱袋子”鼓了起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长到28228元;“安居梦”圆了起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3平方米增加到39平方米;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从温饱到小康,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更好到更公平,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二字鲜明醒目、力重千钧,激荡时空的声音,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执政理念、传递了不变的人民情怀。(《经济日报》20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