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

2019-11-01

新传奇 2019年39期
关键词:关东军事变石原

当时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关东军为什么要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策划这样复杂的阴谋呢?近日,一本畅销日本10年的历史书《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简体中文版首次面世。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當时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关东军为什么要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策划这样复杂的阴谋呢?

近日,一本畅销日本10年的历史书《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简体中文版首次面世,文章称,过去日本利用日俄战争的回忆,将“九一八”事变正当化。这种行为,值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警惕。

“人为”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偶然”爆发的中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 年9 月18 日,按照日本关东军参谋的计划发动的事变;中日全面战争则是以1937 年7 月7 日的小规模武力冲突为导火索而爆发的。文中称,“九一八”事变是“人为”发动的,而中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爆发的。

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等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两年之前的1929 年就已经开始策划有关行动。关东军是指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为了守卫在战争中从俄国手中夺取的关东州租借地(以旅顺、大连为中心的区域)和中东铁路南部支线(日本称之为南满洲铁道)而设置的部队。“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自行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然后对位于辽宁省奉天(今沈阳)的张学良的军事据点发动了进攻,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东北的诸多要地。

当时,张学良是东三省的政治和军事统治者。9月18日晚,张学良并不在东北,而是在北平(今北京)。这也是日本一手策划的,日本的特务机构通过在华北发起反张学良的动乱,使得张学良前往镇压,离开了东北。张学良还带走了11 万东北军的精锐,越过万里长城进入关内。

关东军为什么要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策划这样复杂的阴谋呢?原因在于双方兵力悬殊。关东军由两年轮换一次的日本本土派来的师团和独立守备队组成,总兵力不过1 万人,而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兵力达到了19 万人。

战后,石原莞尔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人证,讲述了为对抗装备完善的20 万东北军,只有1 万人、装备并不占优的关东军是如何仔细规划作战的,但是对于如何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却绝口不提。石原莞尔所说的兵力差距,除了把19 万东北军说成20 万人以外,大体上是客观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东北军中有11 万人并不在东北,这一点石原却没有说出来。

相对于“九一八”事变的严密计划,中日全面战争的导火索——卢沟桥事变,却是“偶然”发生的。不过,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有着结构性的原因,而且中日之间的矛盾积累已久,最终引起质变,爆发战争并不奇怪。

当时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

当时的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的?1931 年7 月,即“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两个月,在一次对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以下简称东大)学生进行的意见调查中,当提问“为了满蒙地区(满洲南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所获得的权益的集中地)而使用武力,是否正当”时,高达88% 的东大学生回答了“是”。其中有52% 血气方刚、性情急躁的男生认为“应该立即使用武力”。

一般而言,拥有社会科学知识的人,对外国的偏见会比较少,看法也会更为宽容。拥有知识的理智头脑应该具有同理心,理应会认为“中国因为自己的国情而有自身的问题,日本也一样”。但是在经过了大量学习,拥有各种知识的东大学生里,却有88% 的学生对于使用武力回答了“是”,让人深感诧异。

报道分析,在当时,日本人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一场“战争”,而是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九一八”事变为何发生?因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在1930 年12月召开的第59 次帝国议会期间,松冈洋右第一次以议员的身份发表了演说。就是在这次议会上,他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松冈进行这一演说的目的在于,抨击滨口雄幸内阁的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所推行的“协调外交”。

松冈的主张有两点:第一,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国防上,满蒙地区都是日本的生命线;第二,日本国民的要求在于“作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权”。把满蒙的土地比作生命线,还用了“作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权”这样的说法。松冈试图用这样的论述,说明满蒙问题确实关乎国家的生存和主权。而当一国的国民对另一个国家抱着类似“那个国家的举动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或者“那个国家要否定我们国家的历史”之类的想法时,就已经有了发动战争的倾向。

此外,当时的日本军方主要着眼于应对可能爆发的对苏战争,因而需要满蒙作为基地。而且对苏作战时,美国很可能会进行干涉,更需要满蒙作为对美持久战的资源供应地,所以才要策划把满蒙从中国国民政府手中分离出去。

于是,军方不断煽动民众对中国的不满。

1929 年10 月,以纽约股市的暴跌为起点,大萧条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大萧条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根据农林省所做的农家经济调查,1929 年,农家的年均收入为1326 日元,而到了1931 年,收入仅有650 日元。按照产业人口划分,1930 年,日本的就业人口中,46.8% 是农业人口。也就是说,农民占了大约一半的就业人口。农家在大萧条中收入减半,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日本采取了“协调外交”方针,但是民众的苦难还是成了在野党攻击政府外交政策的借口。

1931 年7 月,松冈在政友会总部演讲时,就抨击了当时若槻礼次郎内阁所采取的“币原外交”(“协调外交”的新高度)。他表示,虽然现在的外交正在进行国际事务的交涉,却没有“以国民生活,也就是经济问题为基调,确立执行我国国民生存所需的大方针”。

这种批评对于陷入生活困境的民众来说,显然相当受用。军方当然也没有放过这个时机,于是在1931 年9 月18 日,酝酿已久的形势达到了燃点,“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浙江人民出版社,加藤阳子/著)

猜你喜欢

关东军事变石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好事变“坏”事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倒立
倒立
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灭亡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