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性”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策略

2019-11-01吴丽华

江苏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古诗词价值策略

【摘 要】古诗词是经典的汉语言,具有升格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价值。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学习目的功利化、教学方法模式化、巩固形式简单化的现象,还原性古诗词教学或可恢复古诗词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通过知人论世还原古诗词的背景,浅吟低唱还原古诗词的音韵,品词析境还原古诗词的意蕴,促使古诗词教学理性回归,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享受美感,得到熏陶。

【关键词】还原性教学;古诗词;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5-0031-04

【作者简介】吴丽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300)培训管理部研训员,一级教师。

一、古诗词教学升格学生的“古典文化教养”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倡导“古典教育”。在他看来,古典教育之于人類,具有永恒的价值;只有古典教育,才能提升一个人的“古典文化教养”。否则,一代代人的教养就有降格的危险。

当前,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已然成为汇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重要途径。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有赖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古典教育,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教学应重视古典诗词在教材中的价值。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母乳,是古典教育的好教材。

品读古诗词、学习古诗词,就是尝试和久远而凝练的汉语言文化对接、共鸣。在教育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国学教育悄然复兴,并逐渐成为一种颇具活力的思潮。聚焦古典诗词,播下国学的种子,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彰显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习得民族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享受美感,得到熏陶。

二、以“还原性教学”领略古诗词的精妙

统编语文教材也关注了古诗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古诗词教学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规定了小学三个学段必须背诵的优秀诗文数目:第一学段50篇,第二学段50篇,第三学段60篇,并在“附录一”中列出了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75篇古诗词。古诗词是通往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要想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静心审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

四川师范大学的一份《小学古诗词教学调查现状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古诗词的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习目的功利化、教学方法模式化、巩固形式简单化等原因,让古诗词教学日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抠字词、解诗意、明中心,机械的教学使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古诗词变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思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让我们更坚定地开展还原性古诗词教学。这是对民族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尊重,是对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呵护,更是对古诗词教学理性化的回归。

三、以“全息还原”实现心灵抵达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还原“大背景”:知人论世,达到“人情”相通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提倡“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古诗词这种独特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裨益。

古诗词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距离。一方面是时间的距离。诗,作为中国古代较早的文学样式,起于先秦,盛于唐宋。词,兴起于隋唐,盛于宋。统编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这就需要学生穿越千年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心理的距离。这些古诗词的创作者,有身处高位的宰相,有隐居田园的贤士,有天真无邪的孩童,有垂垂暮年的老者,有驻守边疆的将士,有满腹经纶的学者。他们的人生阅历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天壤之别。跨越久远的时空理解古典诗词,需要教者遵循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还原古诗词的“大背景”。

1.捕捉“情感波”,贴近诗人还原“心电图”。

中国文学史上所出现的古典诗词,如浩瀚星河,似遍地繁花。统编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颗星、一朵花。要从一颗星感受星河的璀璨,从一朵花感受花海的芳香,教者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胸怀全景,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匠心独运。

统编语文二下的《绝句》色调明艳,笔力轻快,一反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其中的奥秘便与这“门泊东吴万里船”相关。教学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在扫清理解障碍后,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春意融融的画卷。草堂周围鸟声婉转,绿柳垂丝,诗人置身其中,心旷神怡。这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杜甫写《绝句》这首诗时,已是晚年。在这之前,他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战乱。诗人背井离乡,来到了成都,目睹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的苦痛和灾难。现在,诗人看到门前停泊着从东吴来的船只,想到交通恢复了,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战乱平定了,老百姓又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他非常高兴,提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绝句》。”简单的三言两语,却能够快速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变得丰厚起来,由景中读出淡淡的喜悦,真正走进诗人心中。这恰好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印证。

2.拼集“生活史”,贴近诗歌还原“场景图”。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后常常附有“资料袋”或是“阅读链接”,这对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或是专题延伸对比阅读有很大的帮助。而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的呈现形式基本为诗配画,旁标注释。要填补教材中诗歌的空缺信息,除了依赖教师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外,更需要教师懂得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循序渐进,引领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所学古诗词相关的资料。

搜集资料看似简单,但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资料搜集要富有实效,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搜集任务,细化学习要求。例如:教学统编语文五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预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两句对孟浩然的评价语;向同学推荐一篇孟浩然的代表诗作;阅读安旗先生写的《李白传》中‘李孟谈诗章节”。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因此搜集资料的侧重点应为孟浩然。读孟浩然的诗作,听历代名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会让学生对孟浩然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形成具体生动的印象。所以,同时代的李白才会这样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懂得李孟之间的关联,知晓其时代背景,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才会有选择地进行整理,而不是机械抄写,照本宣科。

(二)还原“音韵美”:浅吟低唱,达致“乐律”相和

《尚书·虞书》中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讲“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古诗词的发展历史赋予其独特的音韵之美。

小古文课程开创者朱文君老师在小古文教学研究中,常常喜欢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字正腔圆地吟唱。正是这样一种贴近儿童的学习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古诗词与小古文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重视诵读的训练方式。遵循古诗词的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诵读方式,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吟,为古诗词教学吹来古风古韵。

诗与吟是紧密相连的。《辞海》中将“吟”解释为“吟咏、作诗”。吟,就是通过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淋漓尽致地表现诗作的神韵。传统的私塾先生在教授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就非常推崇吟咏的方式。“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寿镜吾先生吟咏的样子在鲁迅先生笔下栩栩如生。指导学生吟诗,可以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入情入境,感受诗中的古风古韵。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四上七言绝句《游园不值》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指导学生平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体验音韵,强调关于“平声之美”,读出平声的绵延之感。接着点拨“入声之奇”,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进而教给学生朗读技法歌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然后,教师在平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短横“—”,在仄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竖线“│”。最后,教师示范朗读,点燃学生练习诵读的热情。回归传统的吟诗方式,让古诗词带给学生深刻的心灵触动。

2.唱,為古诗词教学增添新趣新味。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原本就是用来唱的。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苏东坡曾问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幕士从歌唱的角度分析柳永与苏东坡词风的差别,令众人绝倒。古诗词特有的音律美让它与音乐密不可分,所以便有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古诗词配乐吟诵。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朱国忠执教统编语文一下《小池》时,课堂上带领学生先听诗的古韵唱腔,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大胆引入南通地方戏剧童子戏唱《小池》,形象的视听感受,让诗与戏的完美组合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最后,朱老师将“小艇”和“荷叶”“白莲”搬进课堂,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演唱这首诗。别具一格的呈现形式,为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三)还原“意蕴美”:品词析境,达致“滋味”相传

古诗词语言凝练,短短数十个字,却内涵广远,意境微妙,令人回味无穷。要想品得诗词的“真滋味”,需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一元解读取代多元品读,更不能把浑然一体的诗词分割得支离破碎,以内容讲解代替感悟品味。只有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品析思考,才能实现与古诗词的对话,走进诗人的世界、诗词的意境。

1.抓住诗“眼”,虚实相生解意境。

汉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古诗词中的汉语言更是经过了创作者的千锤百炼。有时一个字,便足以令整首诗熠熠生辉。统编语文六上的《宿建德江》,寥寥数语,却又意蕴悠长。一个“愁”字,便似诗的“眼睛”,流露出诗人的心绪。通读全诗,引领学生想象月夜的景象,江中小舟,夜宿他乡,无边旷野中烟雾迷蒙,孤独与凄凉之感油然而生。诗人旅居之“愁”一下子击中了学生的心灵。随着想象的不断深入,学生与诗人的心一起飞回家乡,想起往昔种种幸福与美好的情景,反而与眼前之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再次感受“愁”之深切。接着,与学生一起品味诗中“月”的意象。从李白到杜甫,从张九龄到王安石,自古以来就有“月是故乡明”的情愫。细品诗中“近”字,既是因“江清”月与人显得“接近”,更是因此刻的月是诗人的陪伴者、是知音,唯有这月才解得诗人之“愁”,所以显得那么“亲近”。大胆想象,虚与实两种理解交相辉映,诗的意境跃然于心。

2.对比联想,深入浅出品意蕴。

一首优秀的诗词,既能以气韵见胜,又能以境界见胜。有时看似平淡的诗行,却气韵飞扬,境界阔大。例如:统编语文二下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画荷叶时,给你一支绿色的水彩笔够不够?为什么?”“我准备一捆红色的油画棒,有的鲜亮有的深暗,请你为荷花着色,你会先选哪一支?为什么?”学生联系自身的绘画经验,深入品味荷叶荷花的色彩之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同是写荷,有什么不同之处”;“‘红杏枝头春意闹,杏的‘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那荷花的红呢?”

宋人张载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同类诗句的对比思考,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在密密层层的荷叶中,学生感受到画面的壮阔,气象的宏大。从阳光照耀下红艳夺目的荷花中,学生品味出夏天的热烈,送别的深情。

【参考文献】

[1]王子居.发现唐诗之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杨莉声.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施蛰存.唐诗百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猜你喜欢

古诗词价值策略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Passage Four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