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伏在黑夜里的一只诗歌螃蟹

2019-11-01周航

南方文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抒情螃蟹黑夜

其实,把姚彬比喻成“潜伏在黑夜里的一只诗歌螃蟹”算便宜了他,还是他自己说得更得劲儿——“墙上走着一只落单的独角怪兽”(《2016年平安夜,独坐书房》)。这里的“怪兽”,或许是对时间的独特体验,或许是卡夫卡式的人的孤独以及精神变异的具象化,更是姚彬对生存和写诗的形象化自况。而螃蟹,让我想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到鲁迅先生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说的“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独角怪兽是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而螃蟹几乎每个人都见识过,况且姚彬自称“俗人”,诗中也多写俗世俗事,故螃蟹离我们的理解或许更近些。

姚彬至今已出版《重庆,3点零6分》《逍遥令》《姚彬诗选》《长短句》四部诗集,数量上并不出众,但他在诗歌上的创造大胆得令人吃惊。超长诗句的形式,诗行排列的重复叠加,反抒情的叙述姿态,逆向意识的隐秘潜行,这些都让我想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一如既往的先锋诗歌写作姿态,其“吃螃蟹”的精神的确勇气可嘉。可我进一步想说的是,姚彬从“吃螃蟹”已变身为“螃蟹”。一只凶横丑陋的螃蟹,举着诗歌的大钳喜欢昼伏夜出,喜欢在俗世、酒桌和诗歌中自由穿梭并横行霸道的螃蟹。由此我认为,姚彬喜欢吃螃蟹,他的诗歌就是螃蟹,他也成为“潜伏在黑夜里的一只诗歌螃蟹”。

一、把诗歌献给黑夜,或者在黑夜里写诗

现实社会中的人,日益充满孤独感。在这个世界里,人群看似愈来愈集中于城市,各类活动与商业行为愈来愈频繁与热烈,然而在精神层面上,人的心灵又愈来愈像一座座孤岛。“孤岛”林立的现实,成為姚彬写诗的时代大背景。波德莱尔所定义的“灵魂的日渐消瘦,物质的逐渐掌权”,在当今的现实中得以再现。我们终于发现,在一些人的眼中,黑夜不再是黑夜,白天却也如同黑夜,作为社会敏感触须的诗人尤其如此。

姚彬在夜幕降临之后,才放任他心里的“独角怪兽”外出游走,“那深邃的眼睛其实更像一个黑洞/我甚至听见了那洞里潺潺的水流/那声音静极了/更像来自天外”( 《2016年平安夜,独坐书房》)。那来自黑夜的声音,是异化、独语、呓语、内审、外视等在游走之时的每招每式,黑夜深深地诱惑着诗人,黑夜能让诗人平静下来。诗人在白天“走投无路,细碎的脚步抓破白天”(《我的矛盾方式》),所以才有“我想起了昨天晚上我在努力地寻找黑暗,而你在街灯下寻找着心”(《幻象:卡莱啤酒屋的累赘叙述》)。诗人是孤独的,也是绝望的,诗人要在黑夜写诗,也要为黑夜写诗。在黑夜里,他表达着对现实和自身的无力感,同时也因为只有在黑夜才有梦的存在。为什么诗人不钟爱白天?在我看来,因为在现实中充满了不和谐的东西,堕落、罪恶、肮脏、邪恶等都成为刺激人心的锐器。刺激人心的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诗人自身,这让诗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良心的折磨,从而让诗歌在黑夜中不得不再次去探寻精神上新的秘密和居所,或者是某种解脱。这种颇具现代性的末世感,实际上由来已久,在几代中外诗人的诗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姚彬的诗只是在丰富着这种建构。

姚彬在诗中写道:“三角形的夜晚锐利而稳固/因为有黑色的攀缘/宽阔而无边/每一个人都是无边的中心/而每一个人都没这样去想过/却寻找着除自己以外的无数个中心。”所以他认定了这样的效果:“我们把黑夜喂养得无比强壮/黑色柔中带刚”(《今晚,大器晚成》)。黑夜是稳固和宽阔无边的,只有在黑夜中,人才能回到自身,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心”;因为有了这个“中心”,才有余力去思考和建构自身之外的“无数个中心”。这成为姚彬诗歌中的几何逻辑,所以他是那么爱写黑夜。如果有心去统计他所有诗篇,与黑夜无关的大概不多。他在最新诗集《长短句》“第二辑”中,竟然连续排列着11首以“今夜”为题的诗。于姚彬而言,黑夜到底有何意蕴?黑夜的诗又刻下了姚彬如何的心理轨迹?我们不得不形而上地思考这些问题。

姚彬的诗满含着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所以,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了孤独感,很多时候都显得玩世不恭和长哭当歌,正如他在诗中如此流露:“哭约等于笑。”(《考古谣》)这是厌世、悲观,还是诗人良心未泯?或者,两者都有。消极之余的内审,或许正在造就一个诗人的品质。否则,怎么会有“今年春天里有黄金一般的孤独”的诗题?怎么会有“我越来越惧怕心里慌慌的静。但我却异常珍惜”(《春天的假设:和海子谈诗或其他》)一类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却又难以想象姚彬诗中并非独一无二的场景,“窗外很安静,天就要亮了,我欠了欠身子,偏安在床的四分之一领土”(《偏安曲》),他感觉到他在这俗世中的无力感,同时也感觉到他诗歌的无力感,唯有在“偏安”中求得片刻的宁静。但是,诗人真的能求得宁静吗?

世界的分裂,人格、人性的分裂,这种普遍的存在导致人的精神总是游离于肉体之外。何时,人才能成为自己,做回自己?这或许正是姚彬由来已久的,一直在俗世、酒桌和诗歌中如螃蟹般横行霸道的原因所在。他在朋友中疯,在俗世中狂,在酒精中寻找麻醉和解脱,在黑夜中独行和捕捉微光。而诗歌成为联结这一切的纽带,也成为姚彬这只潜行在黑夜中的螃蟹的路线图。螃蟹是本真的姚彬,现实中的姚彬或许是假的,但他希望这个“假”回归“真”。于是,他渴望着二者的“合伙”:“你把什么都篡改了/留下我的姓氏/依靠此,我东山再起/你是我最终的合伙人。”(《感谢那个冒充我的人》)

然而,却又有:“一个藏满凶器的好人/刀尖上的米粒被麻雀衔去/只有寒光还游走在骨头里/一个蓄谋已久的懦夫。”(《蓄谋已久》)姚彬或许充分感受到人在这个俗世中的无力感,他诗歌的钳光渐趋暗淡。我不认为这是姚彬的退缩,相反,这是人到中年后的一种淡定和退守。不过也可从另一侧面来理解:他认识到自己锋芒的趋弱与退化,在这个时候他似乎突然惊醒,并对自己发出一声绝望的谴责:“懦夫!”这种心理,同样能够反映出姚彬在诗歌中矛盾的自审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又岂止是黑夜和白天的矛盾?姚彬诗歌中的混合性,又岂止黑白那么分明?

二、“俗”或试毒的针和诗歌中的

“袍哥”精神

现代艺术的一个整体特征就是不谐和,不谐和意味着丑陋、肮脏、病毒、扭曲、反崇高、反抒情、超现实、背离、攻击、碎片、混乱、黑夜、恐惧、不安……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概括为反常性或否定性。现代社会以来,如此现代性的弥漫,看似与文明背道而驰的一些艺术现象,实则揭去了现实的画皮而直抵人心。这是个残酷的事实,在诗歌上亦是如此。纵观姚彬的诗歌创作,他在大面积的诗歌叙述中,基本上都融入了以上诸多特征;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姚彬诗歌的个人化与地域化的诗歌特征极为明显,而他所追求的诗歌美学或许也更为接近诗歌的核心。在具体的表现上,他诗歌中粗鄙的俗、时常冒现的“毒”以及江湖味浓重的“袍哥”精神,都几乎能够成为他诗歌美学的注脚。

姚彬的俗是从“我不是一个好男人”开始的,而不是一个好男人又是从“丑”开始的。他在诗中如此写道:“这里的土地被我随地吐痰搞臭了/臭得只剩下臭。这些都是因为/我很丑,很丑/很丑就做不成一个好男人,就只有凭喝酒装潇洒,留胡须玩深沉,写诗抒旧情。”(《我不是一个好男人》)他先在诗中给了自己一个粗浅的借口,然后又在诗中对自己的这种形象做了精神分析式的溯源,原来初二那个做学习委员的女同学“刘莉”爱上了看上去好帅的“张涛”,而不是身份对等的做班长的“我”。这无异于一道来自童年的精神创伤,也使他顺利地在诗中从“丑”过渡到“坏”,又丑又坏的他才有足够的资历在“俗”中摸爬滚打。

姚彬自然是俗人,因为谁都是俗人,无人幸免。但他也不是俗人,俗的是他的诗,不过是他自称的,如果非要给他的诗冠上一个“俗”字,那我們不妨把他的“俗”视作他诗风的主动追求。因为,他需要一个姿态或工具去对抗社会和生活。他的“俗”集中体现在他文字的整体做派上,体现在酒与狂放上,体现在爱情与性爱上,当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朋友交往中。终究,他又是对抗“俗”的,他诗中与酒相关的迷狂,直逼虚伪的坦诚、率真与出击,对朋友“直杠杠”的相待,这些都只是披着“俗”的外衣而敲响了骨头里的“真”。而且,他在诗中苦寻之于粗鄙和俗的某道平衡的力量,那种力量则是来自他诗中一直若隐若现的“神”或“上帝”。或许,他就是自己的神或上帝吧,他一直要对抗和战胜的,也只有他自己。谁都可能成为自己的神,自救和自赎或许是这世上唯一能够获得心灵自由的通途。

同时,现实中的姚彬未必真是个坏人,他是用诗的形式来刻意挑衅虚伪的高雅,以此来挣脱和逃离来自现实的挤压。只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俗”常常由“丑”演进为“恶之花”,姚彬的诗不时留下这道精神轨迹,也常常让读者心惊。由此,姚彬诗歌审丑之下的侵略姿态往往平添一道刺激性风景。这也就是胡戈·弗里德里希在评析波德莱尔诗歌时所说的“以刺激性反抗平庸和习见”。正因为如此,姚彬才会在诗中直接表达:

罢免熟悉,革掉轻重缓急

重一些,浪一些

废除生活的优雅,扶持粗鲁

以及:

坦白和被动,拒绝和主动

混乱和进步,秩序和消亡

词语还能覆盖我们的眼睛多久?

——《俗人姚彬之五》

由上,我们就不再对姚彬诗中的矛盾修辞、疏离性与人性分裂感到大惊小怪了,也应该找到了他诗中一再出现“毒”的原因——

城市有毒。火红的毒、酒精的毒、乳房的毒、笑容的毒、权力的毒、房子的毒。

2004年,我五毒俱全,我的民间文武双全、披巾戴袍。

2004年,我锋芒毕露,我耐心地等着敌人强大起来。

——《2004,我的民间》

这又可回到姚彬自称“俗”人上来。他在诗集《逍遥令》中以“我是俗人姚彬”为题11首作为专辑,来突出、实现并超越他的俗。在这个现实世界,他以“俗”攻俗,或者说起到了以“毒”攻毒的效用,他诗中的“俗”实际上被当作了一枚枚试毒的针。姚彬修得“五毒俱全”之身,其用心也同时指向“我耐心地等着敌人强大起来”。如果手握这把钥匙,姚彬的诗也就不再显得那么晦涩难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地域性诗人而巧妙地将他的“俗”具象化到了“袍哥”精神上。

“袍哥”与“火锅”都是重庆码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极具地域特色。在姚彬不少诗中都有这类文化符号的出没,大概既取其民间和江湖“兄弟道”之情,又含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之意,当然还包括底层民众除暴安良、揭竿而起的人间道义,总之是十分含混和复杂的所指。姚彬被人戏称为光头农民诗人,他在诗中也不无戏谑地自称:“后半场撤下的农民诗人,一个始终没扛过真枪,在文字里打滚/直到袍哥一词出现时,终于来了精神的光头和胡子/那个人就是我。”(《兄弟——和平年代的革命幻想》),不过,他的“俗”气和反抗精神从中足见端倪。姚彬在最近的创作中,这种精气神不减当年,他在诗中写道:“一个盗贼给我几十号人马/要我把凌晨3点篡改成2点/……我有做不了大哥的根源/即使梦中,我也要当小弟。”(《梦中》)看来,他并不在意做一个高雅和权威的官方诗人、主流诗人或国际诗人,他颇具民间性、地域性的“俗”,对充满病毒的社会现实的抗拒和针砭,饱注其诗歌精神的做派却是一以贯之的。他具有这点品质,已足够。

三、“铁”的反抒情和“神”

姚彬的诗常有嬉皮士式的玩世不恭与诙谐,常有嚎叫派无奈又洒脱的夸张。他重视日常俗世的叙述,而藐视缥缈于云端的抒情。姚彬在很多诗中用到“铁”的意象。这是一种锋利和冷酷的写作姿态,有利于诗歌更为深刻地切入,是为了让他诗的语言更为清脆或沉重。

一个人胸腔里有一段废弃的铁轨,放弃承受和速度

——《对诗歌的理解》

为什么此时非要去假设一块铁和另一块铁的朋友关系?

——《朋友》

一直习惯了慢慢地行走,甚至可以清晰地听见铁的闷响

只有在飞奔的时候,那爱情才比铁锐利清脆

——《阳光驶进春天》

“铁”成为诗人心中一根隐性存在的骨头,或者也会形成一股凉透心灵的寒意。“铁”就是诗人文字中的一柄双刃剑,既可攻击,又可伤己。正如他以《铁》为题的诗中所言:“不要让时间着凉,亲爱的,不要在寒冬碰见铁。”毕竟,“铁的周围是精致得无用生满疥疮的眼神”。

从对“铁”的书写,我们可过渡到姚彬诗歌反抒情的特征。从克服抒情:“我热爱的是叙述,我要克制抒情,特别是满眼鲜花的夜晚”(《来自6月28日的叙述》),到“不形容,可夸张,用天光打开地狱;不屈服,可和解,用冬天覆盖夏天/不动用才华以外东张西望的假抒情,不隐藏锅碗瓢盆容纳的大叙述”(《始于生活》),可看出,姚彬对抒情(尤其是对“假抒情”)的反感。这世界已疯癫,这让人想起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其中含义,大概是指“假抒情”一类的诗歌写作吧。我们也大致可理解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反崇高、反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歌潮流的某种合理性。综合考察姚彬所有诗作,我们的确可发现他一直以来所标举的“叙述性”特征,而非抒情。

姚彬的诗,在很大程度上讲,的确是反抒情的,或者说抒情得十分隐忍。他的大多诗作,似是截取生活中一个事件或一段心情来做“叙述”,可以想象他在努力规避我们常见的那些“唯美”抒情式咏叹;然而,在他常常显得冷酷和带“毒”的叙述过程中,我们却又能分明捕捉到如影随形般的情感轨迹。其实,他是有态度的,有情的,只是这种“情”从主观性太强的“抒”,转变为看似客观的“叙”。由此,我们能否把姚彬的反抒情定义为“叙情”?这有点类似于自然主义?类似于零度叙事?“似”,却不是。越是平静的表面叙事,内部越是潮流暗涌,其间暗藏著冷与热相遇之后的“力”,这种“力”又完全是情感的。这是某种诗性的悖论,是姚彬的独特之处,正如他在“L街S巷”系列诗歌中叙述的那样,连他自己也惊叹他的这种悖论式的生发——“我如获至宝的矛盾方式”(《再次说起S巷》)。诗,终究离不开情;诗人反的只是浅薄无力和泛滥成灾的抒情罢了。这种“矛盾方式”,就像一只夜行的螃蟹,不走人的直路而横行霸道,却又满含哲学和心安理得。在《热爱》中,姚彬告诉了读者他在诗中所坚持的这种“平衡术”:“祖国、人民和土地都被大家热爱了/我只有热爱蚯蚓、蚂蚁和麻雀/把它们当成新欢/蚯蚓、蚂蚁是细微的,我的新欢/麻雀只能是粗暴的/我热爱恨、热爱死、热爱对手/这是平衡术。”除了黑夜和黑夜里发生的一些事,比如醉酒,比如爱情和性爱,姚彬还写了不少春天的诗。他在诗中如此自傲和自我感觉良好:“我不在,春天来了也不是春天。”(《爱情母本》)这难道不也是姚彬诗中的一种平衡术?

在“铁”为代表的反抒情叙述中,有些叙述需要读者去检验其独特性,就像我们一再体验循环不止的现实生活。我们甚至会产生某种错觉,诗人就是一个酒色之徒,写的尽是些酒色之诗,“我是臭烘烘的酒鬼,爱情的狗腿子”(《致——3》),“酒鬼”和“狗腿子”又能生产出多少美好?可我觉得,他是行走在极端的刀锋上,有时是用“恶之花”的武器“行凶”,正如他的“招供”:“我大量使用金钱的副作用/大面积挥霍温良恭俭让”(《碎碎念》)。然而每当此时,诗人未必能成为赢家,他的绝望无处不在,于是,“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像一个婴儿,用哭泣宣布新生——”(《忧郁》)。这类诗歌还有《2008年7月4日》《带着锈的哑语,一闪一闪,发着光亮》《幻:花下死》等。

姚彬的“反抒情”拒绝的是浮光掠影式的隐喻,从而一而再地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入诗。“我热爱的是叙述,我要克制抒情,特别是满眼鲜花的夜晚”(《来自6月28日的叙述》),他希望在叙述的提纯过程中托升理想、弥合分裂。但是为了迷惑读者,创造不谐和音,姚彬采取了能令读者神经受到惊吓的手段。除了“铁”的冷硬、锈迹以及可能存在的锐利(这成为他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兵器”),他还经常在诗中“闹鬼”:“我很庆幸摸到了鬼的骨头,微凉,迟缓地传递着/对我来说,这鬼真有些来之不易,而确认鬼的过程也是艰辛的/有人说,要先做鬼,然后才能辨认鬼。……”(《鬼》),我们不妨借用一句话来解释:以其“鬼”之道,还治其“鬼”之身。

从他的一些诗中的“妖”“魔”“鬼”等字眼来看,姚彬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妖魔化了自己。魔鬼是丑陋的。姚彬开始写诗时就常有上帝与神的出现,近期创作更是多加掺杂上帝和神的影子。这并非意味着姚彬对所厌弃的尘世的皈依,而是借用上帝和神的隐喻功能来对抗现实中丑陋的“魔鬼”。由此,姚彬诗中处处充满“神”迹,最近的创作更是如此。帕斯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可怜,一种是有灵魂没身体的犹太人,一种是有身体没灵魂的东方古国。这话说得或许绝对了些,但又不无道理。姚彬其实是在尝试追寻人的灵魂?或用宗教仪式性的文字来缓解灵魂的苍白与贫弱?“和神灵相遇,我就脸红,我就开始结结巴巴地说话,我的爱情就开始摇摇晃晃地升到天空”(《有话要说》),很明显,姚彬是自审的,也不信神能给他和世界带来新的东西,救赎只会是一种空想:“处处尘埃哪有空/我羡慕自己/披着尘埃挖鼻子,说大话/读圣经,干破事”(《尘埃》),可我们不得不追问:他为什么在诗中出现那么多基督教因素?

他曾在诗中说过:“我举起双脚,我从脑袋里退出,我退出人。”(《有话要说》)可他又成不了神。神在诗中的出现,最多只是作为一种慰藉?还是与现实相较而言的另一维度的质疑?于是,我们又不得不产生对姚彬诗歌精神的另一种猜测:无处不在的焦灼感。他的诗歌能指,对他自己和对读者,指向的都可能是一片空洞的理想和绝望的虚无。

四、“这只是经验/重叠的技术”

姚彬在诗歌语言上或者在诗歌的形式技巧上,是很讲究的。这点符合贝尔所阐述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内涵。有时,姚彬的“叙述”打破了常规的诗行短句形式,而刻意用拖沓和长缓的句子来完成内在的叙述节奏。这种不规则的诗行,我们甚至会产生在读微型小说或散文诗的错觉,但整体来看,却又是与短句诗行一样的制式,只是诗行被拉长了,放大了,以使读者读起来产生压抑和沉重之感。连绵不绝之气,有如诗人直视日常和现实的眼神和叹息,它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诗歌文字嬉戏,而是像雷达穿透一切风云式的扫描。而长句的使用,却又是切合叙述之便利的,他之所以不直接抒情并反对虚假的热度,我们应该在他的诗中感受得到,况且他自己也做了交代:“那渺小的忧伤,被限制着,不准我说出”(《那渺小的忧伤,被限制着》)。

姚彬喜欢在诗句中制造逆向思维的想象,其中多种含义的“倒流”现象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比如,“此刻,我感到无比荣耀/鲜花在我身旁精确地开放/鸟儿的声音像沙漏被漏掉/又一声一声地回到树上”(《神》),这成为姚彬诗歌中常见的、具体化的另一种形式上的建构。从大量类似形式的建构中,或者说,这种形式的建构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在量变的基础上上升为一道质变的品质和力道。其结果就是,这让姚彬的诗在整体风格上形成了某种逆向思维的精神状貌:以狂野衬柔弱,以粗砺衬绵密,以退守衬进攻,最终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你说你不求上进,只知道吃和睡/世界上的头等大事都被你牢牢抓住了/上进是中学试卷的附加题”(《蓄谋已久》),“不求上進”我们只能作解构“崇高”之解,与虚伪的“上进”相比,“吃和睡”倒显得更为实在和切合人类生存的本真。这种思想始终浇灌着姚彬的诗。

再来多看一些例子:“你咬老鼠”(《猫》)、“读圣经,干破事”(《尘埃》)、“我举起双脚,我从脑袋里退出,我退出人”(《 来自6月28日的叙述》)、“在废弃的平地上,和缺偏旁少部首的中国汉字握脚言和”(《废弃》)、“上帝啊,我看见一具鲜艳的尸体在奔跑”(《祈祷》)、“他想借上帝出名一回/其实姚彬也是很怕上帝的,他想上帝去亲近他”(《俗人姚彬之九》),等等。不是老鼠咬人,而是人咬老鼠;《圣经》不能使人圣洁,而是带来破事;不是举双手,而是举双脚;不是握手言和,而是握脚;尸体不再僵腐,而是鲜艳并能奔跑;怕上帝,却想让上帝主动……诗中这些逆向的“叙述”,其实满含否定意味的反讽,是一次次充满攻击性的修辞使用。其诗凸现出来的特征犹如他一首诗的题目:我把诗句安装在一头野兽的身体里,其中充满了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当然更是姚彬诗艺的“经验”。

在姚彬四本诗集和最近的诗作中,有一个现象令人注目,那就是喜欢用重复的诗句来结构一首诗。其做法就是一首诗当中用很多行几乎相同的句子并列推进,其中变动甚少,有些甚至用完全相同的句子结构全诗,只是在开头或结尾略有不同。这是“诗经”式的复沓?在《孤独》一诗的第二节,先是两行完全相同的句子:“狮子看着一个个猎物被带走”,紧接着是完全相同的十三个句子:“狮子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森林里”;《毒》一诗里也有完全相同的三个句子紧紧并列着:“竹篮子把水打走”,这种类型的诗不在少数。在前一首的开头,猎人说:“不要怕,这座大山上/只有我一个猎人/我是不会杀你的。”于是才有“狮子看着一个个猎物被带走”。狮子是森林之王,猎人与狮子互为敌人却暂无杀戮,十三个“狮子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森林里”言尽狮子的“自由”和时间的消耗,其中也暗示了因“一个个猎物被带走”后狮子面临的饥饿的绝境,狮子的“自由”实际上蕴藏着另类代价和危机。自由和饿死,两难的选择。相较于绝望的自由和必死的结局,与对手决斗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意的人生?待到猎人老死,留给猎人和狮子的都只能是一片无尽而双重的虚无。由此看来,姚彬式的诗句重复绝非“诗经”式的复沓,他的《孤独》一诗实际上隐喻着人类生存哲学意义上一个深刻而无解的命题。

姚彬在最近的创作中,这种“重叠”技术更为明显。有趣的是,他在一首诗里道破其中玄机:“这只是经验/重叠的技术。”(《过关》)这大概也正是胡戈·弗里德里希在分析波德莱尔时所说的“语言魔术”,这使得姚彬的诗更具某种现代性的征候。姚彬的“重叠”技术除了要建构一种“音调”效果之外,还在追求诗歌“叙述”中有形与无形之间紧密相连的隐喻深意。这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处理,是诗歌层面上的魔术召唤(或巫师式的咒语?)。如果我们将这种技术的效用归结为一个词,即为“暗示”,这种暗示大概不失为一种创新性的幻想。

如果说《孤独》一诗暗示了人类生存哲学意义上一个深刻而无解的命题,那么他最近的诗作《规矩》,则隐喻了人在体制和伦理双重困境下艰难生存的深深叩问。姚彬在连用了十二句“我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之后,他似乎什么都没说,却又说尽了一切地收束全诗:“你们应该知道我的良苦用心/我知道你们宏大幽深的规矩。”数字“12”是指每天的十二个时辰,还是每年中的十二个月?数字的具体意指其实已无关紧要,诗人只是极言现实中每个人无时无刻都要去承受所有的“规矩”。诗中的十二个“我是一个讲规矩的人!”接踵而至,排空倒海,而且都带有一个感叹号“!”,这无异于反讽和批判的手指或擂鼓的棒槌在不断重击,从而最终大大增强了诗歌内部所蕴含的反常性力量。这点,是需要读者去细心体会的。

姚彬在很多诗里都表明了自己写诗的姿态,但在《自画像》里却有集中的坦露:“一个人发动战争,四处援救敌人,向昨天寄投降书,向明天投胜利状”“疯子是自己变成的,脑壳里面的水是自己灌注的。过程真实/脾气在暗涌,才气旁门斜道。踏死蓬蓬勃勃的一团和气,挽救奄奄一息的穷途良知。”这种写作姿态体现在他的疯人疯语、粗中含细中,比如:“我被想象想象了:/大米被鸟吃晕/鸟被我们看晕/我们居住在一个鸟地方/所有的人都很鸟/干着一些鸟事情/我开始和你们抢粮食。”(《粮食或其他》)其中意味无需我们去细解。作为诗歌手法上是特征,他的诗从来就不缺少奇思异句和独特的意象营造。“骑着花朵去看森林”(《俗人姚彬之五》)、“霉变的核桃吓落了一个句子”(《独一无二》)、“冬天的树让出半个世界,雪对谁的提问都不负责回答”(《窗外》)、“你们都去摘草莓吧/我一个人坐在树桩恋爱/去年才被拦腰截断的树桩/我充当着它新鲜的身子”(《一个枯燥的下午,生命学遭遇逻辑学》)……自然和情感的嫁接术,在姚彬的诗中总是用得那么贴切和自然,让我们惊叹他的才华横溢。“那时候我总是起得很早,你在乡下,我在城间,把时间节约出来,再加起来”(《致使的爱,对含沙射影的多余解释》)、“爱情是有朝廷的,宿敌和天子若隐若现”(《我们忽然说到死亡……》),爱情题材写出新意不容易,可我们却从姚彬的诗中看到了巧妙的爱情算术,也让我们看到爱情朝廷的高贵、朦胧与复杂。这些细腻的心思和诗意的表达,又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诗歌神性的存在。

读姚彬的诗,而且是抱着要写写他的心理来读姚彬的诗,说实话,有点避讳先读他人的评价,担心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不过,这不太符合一个诗歌研究者的习惯,而且总觉得自己将要写下的难免过于主观与狭隘,难免偏颇或者误读。但无论怎样做,又有什么关系呢?姚彬的诗可以任着性子来写,我来评论他,又为什么要那么四平八稳?否则,他的诙谐和狂野与我的严肃和认真摆在一起,才会真的有点令人不适。恰如上文,随意读,随意谈点对他诗的感受,也就罢了。李亚伟如此评价姚彬和他的诗:“这是一个粗野的诗人,语言狂妄,忽雅忽糙。”何小竹读了姚彬的诗后说:“对付这糟糕的生活,你有力量了。”两位诗人的话大概是不错的。而我,更乐意将姚彬形象地比喻成“潜伏在黑夜里的一只诗歌螃蟹”。

(周航,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当代作家研究中心。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XJA751001;2016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以来重庆乌江流域诗人群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YBWX076)

猜你喜欢

抒情螃蟹黑夜
会抒情的灰绿
沉默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螃蟹
螃蟹
我是螃蟹
约会
黑夜过桥
白天和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