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乡土资源,聚焦历史人物,落实核心素养
——以人民版“甲午战争”教学设计为例

2019-11-01宋春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李鸿章潮流

宋春杰

甲午战争发生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之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大事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对近代化的回应造就了李鸿章的命运浮沉和中国国运兴衰,因此,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命运与国运:近代化潮流下的浮沉兴衰”。

图片导入:家国情怀立意,挖掘乡土资源。

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甲午战争就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指挥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让我们走进直隶总督署,透过李鸿章的命运浮沉,去参悟甲午战争前后的国运兴衰。

设计意图:挖掘乡土资源,引领学生由家而国,于润物无声中感悟家国情怀。将甲午战争置于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增加历史课堂的厚度。

第一篇章:甲午风云

教师:出示甲午战争大事年表,

组织课堂模拟活动“我做义务解说员”:

(1)假设你是直隶总督署义务解说员,请你以《甲午风云》为题为甲午战争写一段解说词,叙述战争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31页甲午战争图文资料,结合教师出示的甲午战争大事年表写解说词。

(2)结合教材第31页“甲午战争形势图”进行解说。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大事年表,设计“我做义务解说员”活动,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人物三个维度整合教材,梳理甲午战争基本史实,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历史概念,自然地落实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变成了组织引导。

第二篇章:甲午缘起

教师出示表一:

1892年李鸿章70大寿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赏赐匾额“调鼎凝厘”“钧衡笃祜”,达到了他的命运巅峰,现悬挂于直隶总督署大堂。

表一:命运巅峰与同光中兴

——据宋路霞《细说李鸿章家族》等整理

(1)归纳李鸿章成为晚清重臣的原因。

(2)概括世界发展潮流及其表现。

(3)中日两国如应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挑战?

(4)面对民族危机和世界发展潮流,日本必然侵华吗?

教师拓展: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没有发生新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洋务运动增强了国力,统治者自认为实现了“同光中兴”。李鸿章的命运巅峰和清王朝的“同光中兴”实质上源于对近代化潮流的回应。

设计意图:聚焦李鸿章的命运浮沉,可以使历史情境更加丰满生动,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有利于理解战争缘起和影响,有利于以后全面客观评价李鸿章,突破教学难点。运用长时段、宽视野的方式,将甲午战争置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下考察,增加历史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中外联系的历史思维,落实时空观念素养,更能凸显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有利于学生理解战争失败的根源。新旧知识对接,知识体系水到渠成。最后一问针对思维定势设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落实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化不一定导致对外侵略,甲午战争是日本基于自身历史现实状况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教师小结:甲午缘起

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发展;中日两国开启了近代化历程;

日本基于自身历史现实状况在近代化过程中必然走向对外侵略。

李鸿章成为晚清重臣,长期负责对朝对日交涉。

第三篇章;甲午殇思

教师过渡:指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李鸿章误国、卖国之名更甚,陷入命运谷底,也打碎了清朝的中兴迷梦,国运衰微。120多年来,国人不断反思:甲午战争何以战败?李鸿章到底对战败应该承担多大责任?我们又应从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出示表二:

表二:命运谷底与中兴梦碎

——据宋路霞《细说李鸿章家族》等整理

(1)依据教材自主梳理《马关条约》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2)结合材料分析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及列强的影响。

(3)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近代化历程有何影响?

鉴于此,本文对5个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试件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段、屈服强化段及破坏阶段4个受力过程,采用回归拟合法建立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并对整个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刚度退化规律及滞回规则进行分析,提出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滞回曲线恢复力模型,可为该种节点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设计意图:呼应表一,李鸿章命运浮沉和国运兴衰构成近代化潮流下的两条线索,使课堂兼具温度与深度。通过层进式设问,引导学生由分析《马关条约》危害扩展到多角度认识甲午战争影响,再深化到近代化道路,落实唯物史观素养,浸润家国情怀。

教师进一步提问:中日两国近代化基本同时起步,为什么清朝惨败于日本?

材料三 光绪元年(1876年),中国洋务派领袖李鸿章(1823—1901)和日本西化派先锋森有礼(1847—1889)……曾就学习西方在保定(直隶总督署二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李: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不以为然。

森:我国旧有服制……虽能适应过去的事态,但时至今日,已觉得其甚为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

李:衣服制度,乃人们追怀祖先遗愿的一种体现。作为子孙,应该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其万世传承才对。……阁下对贵国舍弃旧有服制,模仿欧洲风俗,将贵国独立的精神委诸欧洲的支配,难道一点也不感到羞耻?

森:不仅丝毫不感到可耻,而且我们反而以此变革为骄傲。此变革绝非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完全是根据我国自己的喜好作出的决定……

李: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

——周程《中日现代化进程中观念冲突之一斑——以李鸿章与森有礼在直隶总督府的论战为中心》

教师过渡:李鸿章生前死后,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八个字来形容李鸿章,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教师出示:

材料四李鸿章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负有直接的和无法推卸的责任。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我认为至少包括外交、用人、军事三个方面。……他目睹时局艰难,从承认中国国力和装备不如外国出发,立足忍小忿而图远虑,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可惜,弱国无外交……更多的是用了一批当年跟随他淮军打仗起家的一些部属……“徇他私情,展转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李鸿章对于自己亲手创建的这样一支战略打击的力量,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把海军消极地看成是运输船队,运兵船的护航力量和陆地防守的一种辅助。

——姜鸣《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三大历史责任》

设计意图:李鸿章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社会上仍有很多符号化的认识流行甚广。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本着史料实证原则,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全面地评价李鸿章,认识到他领导洋务运动,顺应了世界近代化发展潮流。对外妥协和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化的不充分,国力孱弱,但李鸿章对甲午战败负有重要责任。

材料五 李鸿章的马关之行,深深地刺激了他,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洲回来,在日本换船时,怎么也不肯乘上摆渡的日本小船。最后人们只好在两条大船之间架上一块跳板,扶他过去。

——宋路霞《细说李鸿章家族》

材料六 日本帝国主义恃强威逼是导致《马关条约》的主要原因……尽管他是与日本签约的清政府全权大臣,但是其所有活动均是在清政府和光绪皇帝授权之下进行的,他自己并没有擅权独断。实事求是来讲,李鸿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羔羊”罢了。

——吴连海《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李鸿章也有爱国之心,签订不平等条约是国力孱弱的无奈之举,职责所在。仅以签订不平等条约批判李鸿章卖国不尽合理。

材料七 李鸿章在临终之际,感念一生中的万事种种,曾口述七律一首,诗云: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宋路霞《细说李鸿章家族》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实行妥协的外交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大办洋务客观上顺应了近代化潮流,但主观目的仍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结语;展望未来

1921—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蓝图。

今天,保定发展日新月异!直隶总督署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迎接着八方来客。

设计意图:回扣乡土资源和民族复兴梦想,呼应导入,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成就之伟大,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承担历史使命,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李鸿章潮流
李鸿章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潮流
潮流
潮流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