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没有重量,却有质量
2019-11-01
【吴一,原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22岁来到苏州后便扎根于这片土地,参与城市发展与建设,对城市的成长充满感情。】
在带爷爷看完《我和我的祖国》的电影后,爷爷发了一条朋友圈:“观影后感慨万千!现在太平盛世,国富民强,我乐享晚年,幸福快乐,可喜可贺!”
眼看从贫瘠走向发展
吴一,我的爷爷,1933年出生在无锡,家中兄弟姊妹五个,爷爷是最小的弟弟。在私塾读完小学的那年,正逢抗战胜利。1945年后,中国开始兴办教育,爷爷所在的无锡玉祁县开出了很多学堂,在中学毕业后,18岁风华正茂的爷爷便进入了当地的镇政府开始参加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原叫吴县)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苏州专区,在当时全称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苏州调整为省辖市,苏州专区改称为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在1955年的春节,爷爷便被调配到了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工作。
在爷爷的回忆中,当时的苏州还是个小微城市,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刺绣业等轻工业为主。而爷爷当时所在的办公室也非常简陋,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与同事们住在排满了木板床的集体宿舍。出门办事基本靠走,有一次出差,爷爷挎着小背包走了100多里路,愣是从日出走到日落。条件虽艰苦,但是心系家国的爷爷和当年的伙伴们都乐在其中。
1971年,爷爷所在的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为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苏州地委”)。 1978年,中国吹起改革开放的号角,同年,“苏州地委”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简称“苏州地区”)。几十年的探索和尝试,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腾飞。苏州也渐渐有了苏州市杂品公司、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苏州沙钢等国营、民营企业,实现了经济的初步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从无到有,从贫瘠到走向发展。
1983年,苏州撤销了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地市合并”,已经50岁的爷爷进入了苏州市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在爷爷印象中,在80年代中后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苏州全面推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形成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激发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在这个时期苏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苏州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到上世纪80年代末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苏州人从谷场走向市场,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走上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路,这为日后苏州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放包容”,让新城一骑绝尘
在爷爷看来,让苏州真正实现腾飞的,是其“开放包容”的基因,在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苏州更是紧紧抓住机遇,外贸、外资、外经齐上,合作、合资、独资并举,各级各类开发区并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1994年,首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开发建设,从此苏州从田岸走向口岸,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跨越,走上了经济国际化的道路。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之时,爷爷已退休两年,但有幸在第一时间亲眼目睹了那张蓝图,规划之出色和超前让人惊叹不已。花甲之年的爷爷站在金鸡湖边,望着这一汪湖水,和后生力量们说:“苏州的未来一定会因为这个地方变得不可估量!”
25年后,果然一语成真。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蓝图变为现实,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的园区,成为了“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苏州,在园区发生着。现在,步伐依旧矫健、精神依旧抖擞的爷爷经常沿着环金鸡湖步道漫步,看着这个崛起的新城,爷爷满是感慨。
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很久,但年近九旬的爷爷仍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每年春节期间,市领导对老一辈政府工作者的新春问候,让许多和爷爷一样历经时代变迁的老人感到股股暖流。“值此新中国七十华诞,欢呼、庆贺、兴奋、激动、高兴、自豪、骄傲……说再多的词汇都觉贫乏,再多的语言也显苍白。我最想说的还是永藏于心的那句话:我幸福,我与新中国,新苏州同成长!唯愿未来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