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文化,本就应该是无国界的
2019-11-01向煜
○记者 向煜
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笔下的狮城,是成家终老,孩子生长的土地;笔下的金门,是我的乡愁;笔下的印尼,是对排华受尽蹂躏的华人的同情。而作为炎黄子孙,则期盼古老的神州大地重生。
——寒川
新加坡人寒川,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出生于金门的他,5岁移居新加坡,热爱文学创作,至今出版了20本诗文集。
因为妻子是印尼华人,所以他在70年代中便开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和印尼华文文学的交流发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他无惧印尼政府对华文的管制,“走私”了上千本华文书刊到印尼,大大地促进了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被誉为“印华文坛功臣”“印华文学推动者”。
在寒川心里,文化是没有国界之分的,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在什么环境,文化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更深地认识与了解。
融洽的环境,需要彼此的尊重与认同
开放、多元和自主,是新加坡人很明显的三个特质,而不同种族间的包容与谅解,也成为新加坡持续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走在新加坡街头,你会很切身地体会到,这是一个多元种族融洽共处的国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还有一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文化现象,都聚集在这里。而更奇妙的是,不同种族与宗教并没有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矛盾,而是和谐共处,和平共存。
这些文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反映在他们的服饰上,更融入到了新加坡精神里。“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华人、身穿传统服饰的印度人、包着头巾的马来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在街上随处可见。大家都能和谐共处,离不开对彼此文化的包容与认同。”
寒川认为,维护社会安定,需要的是彼此尊重,而从文化入手,是很好的切入点。“新加坡政府尊重每一种文化,这也营造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象。更重要的是,政府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种族的人民,无论你来自哪个阶层,得到教育、住房、就业的机会是平等的。生活在新加坡,只要你肯努力,生活不会欺骗你、亏待你!”
谈到中华文化,他说,“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发起,在两年前由李显龙总理开幕的‘华族文化中心’,其所展开的活动可说是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缩影,体现了新加坡的独特文化身份。那里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和华文文学讲座,也会邀请各行业的人士举行研讨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工作。”
“咫尺之遥的‘中国文化中心’,则让热爱传统中华文化的国人有另一个深入接触与认识的机会 不久前刚举行了以文化和旅游为主题的苏州展,我也去参观了。”他补充道。
与苏州,也有一份情
从80年代的首次华东之旅,40多年来,寒川旅游神州大地的次数不能说少。他写大观楼,也写富春江,他赞颂黄山,也吟咏长城。还有黄果树瀑布、西湖……前几年游邯郸市,回来后一口气便写了十首诗。
经常往返金门、印尼、中国和新加坡的寒川,去年开始,来苏州的频率也增加了。“去年,儿子从上海转来苏州任职,所以最近我与內人常去苏州,每次都会小住一阵子。”
回忆起与苏州的第一次“相遇”,寒川告诉记者,那是在1986年。
“在姑苏城外的这一座古寺/寺内,这一片落叶/断然是南朝梁时绿色生命的延续/年年凋落/又岁岁生长//早秋的黄昏过去/乃想起我们虽不乘舟/不在枫桥夜泊/此刻却也心境清淡一如高僧/虽然我们并不是/不是寒山,也非拾得/虽然我们并非诗人/不是张继/并不孤寂。”
这是那一年,寒川第一次游寒山寺后所写的诗(摘录第三、四节),他说他很喜欢老苏州浓郁的文化气息,古人的书画、笔墨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描绘,让他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儿子住在苏州工业园区,所以这几次来,我都会在园区转转。”在寒川眼里,园区与古城区是完全不同景象——现代化、国际化,生活便利,所有设施应有尽有。“儿子的家在奥体中心附近,平时闲空,我就会在那边坐上公交车,去到苏州诚品,或是再转地铁到姑苏古城,感受老区的浓浓魅力。周末时,孩子也会带我们去附近游逛,例如金鸡湖、李公堤等景点。这里新区与古城巧妙配合,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绝对是一个宜居的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