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武儒将战神粟裕

2019-11-01关捷

乐活老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会同粟裕侠客

文/关捷

大将故里能人辈出

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枕雪峰山脉,南倚云贵高原,气魄雄奇,渠水、巫水两河流经全境。会同,于是拥有了灵秀清丽。

在粟裕大将成名之前,它是炎帝的故乡。在粟裕大将成名之后,它是炎帝和粟裕的故乡。

会同区位独特,一直是湖南与贵州两省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地方。此地人文精神,综合体现湘、黔合一的特征,这就是崇文尚武——既重视文化教育,也注重抗击强暴的武功训练。因此这里既出文人学子,也出侠客豪杰。

血脉里写着“武”字

1907年8月10日,粟裕将军出生于会同县郊区坪村镇的枫木村。村里枫树特别多,因而得名。

走进粟裕大将的家门时,他已离开家80多年。粟裕故居,如今已是文物保护单位了。

故居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它由前厅、正屋、横仓楼三栋两层木楼房组合成二进式的独立院落,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房屋坐东南朝西北,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有湘西建筑特点。

粟裕出生在横仓楼的一间房子,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前厅,挂着粟裕的祖父粟志廷写的牌匾“旋听鹿鸣”。这位做过清代州官的举人希望后代能够考取功名,所以,写了这样一个牌匾。天从人愿,后来,粟裕的父亲粟周亨真就考取了秀才。

出来开门的,是粟裕大将的堂弟粟多瑛,粟裕故居由他和妻子两人居住并管理。

粟多瑛说:“我哥哥身上虽有文气,但那是作为儒将的文气,他的文雅中有逼人的英武。他绝对不是个考秀才的料,他是为战争而生的人。”

舞枪弄棒练就飞毛腿铁脚板

粟多瑛这样讲——

粟裕少年时,曾是一个酷爱用奔跑锻炼身体与意志的男孩。

粟裕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的父亲粟周亨——一位一生不得志的秀才,已经不再做“学而优则仕”的梦,他给这个二儿子起了个特别务实的名字:继业——他只希望儿子能够守住自己的小康之家,别的倒并不指望。

6岁的时候,父亲把粟裕送到私塾馆,老师不是外人,是族内的一个长辈。在这里粟裕虽学了《三字经》《中庸》等开蒙课本,但这却不是粟裕的兴趣所在。

粟多瑛说:“听我父亲讲,我大哥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他喜欢练武,喜欢那些侠客。”

家里有个比他大十几岁的长工阿陀,总是要为年少的粟裕充当评书演员,说那“草上飞”“一枝梅”的故事——

“从前哪,有个‘草上飞’,他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他轻功特别厉害,飞檐走壁,身轻如燕,能在轻柔的草尖上借力飞奔……还有个‘一枝梅’,更是了得,他武功高强,剑术精妙,行无定踪。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霸惩恶之后,一定要在墙上画一枝梅花,然后神态自若远走高飞……”

粟裕在侠客们的事迹中,一点点领会造反的革命精神。光有精神还不够,还要有武功。粟裕认定阿陀会功夫,就缠着阿陀收他为徒。

阿陀并未做过侠客,甚至土匪也没做过,但是,生在湘西的他多少会一些武功。会同的孩子早期启蒙教育,习武是必修课。这一是为乱世时起事用,二也是为平时健身防身。见粟裕学武心切,阿陀就瞒着老爷答应了少爷的要求。

粟裕天生就是个认真的人,见阿陀答应了,他就一丝不苟地学了起来。军人的粟裕,从那天开始起步了。

遵照这位老师的训诫,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刀练枪,也练骑马射箭,常常是汗流浃背,腰酸腿疼。然而,他仍在坚持,风雨不误,寒暑不辍,像传说中的侠客那样练功。老宅后面的大樟树,每天早晨都见证他的舞剑,杀声阵阵,枝桠摇曳。

除了舞枪弄刀、骑马射箭外,粟裕还坚持练长跑。即使是在为躲避匪患,随父母搬到会同县城后,他也没有放弃过长跑。

跑步,让粟裕的腿成了飞毛腿,让他的脚板成了铁脚板。他上山当红军填表时,在“有何特长”那一栏里,他工工整整地写上“跑长路”三个字。在别人看来,这有点儿可笑,可在朱德等人看来,这正是好功夫。

晚年的时候,粟裕回忆起战争年代,他讲道:“曾经一天行军走过180华里,一天打过五次仗,对我来说,即使是现在爬这么些山,那也根本不在话下的。”

不当账房先生愤然离家投奔革命军

11岁的时候,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粟家从枫木村搬到了会同县城。会同城里没有私塾,只有洋学堂,这里所教授的课程,要比私塾馆里的新鲜多了,而且多少还有些西方的新思想。至于算术和体操,更是让粟裕非常喜欢。

可是,父亲不那么喜欢,他觉得既然不考秀才了,那么,认了字识了数也就可以了。父亲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培养叱咤风云大将军的意思。这样,父亲就经常去叫粟裕帮他记账,不管课程多忙,家里有了账目的事,马上就要叫粟裕回家来。这让少年粟裕很不开心。他想逃离这个环境,他不要那份家业,更不想要为拴住他的心而定下的婚事。

1920年的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粟裕。县城里驻扎着军阀的一个连队,他们经常欺负百姓。有一次,一个士兵欺负到粟裕同学的头上,大家动手把那个士兵打了,结果,军阀出动了一个连队来打学生,由此酿成一场轰动全湖南的学潮。

粟裕决定走出这个黑暗而古老的县城,到外面闯世界,带领一支好的队伍,专门打这些欺压百姓的坏军队。

1925年,17岁的粟裕终于考上了向往已久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他离开会同的第一理想实现了。师范学院里有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粟裕在这里接触了革命。入学的第二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事变,粟裕和同学逃到了武昌,直接参加了叶挺的部队。叶挺亲自安排粟裕到二十四师的教导大队,这支中国共产党的原始武装部队,张开双臂接纳了粟裕。那时,无论是叶挺,还是粟裕本人,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从此跨上了战马。粟裕骑着中国革命这匹行空的天马,远征而去。他想到了父亲送别时的那一行热泪,但他无法拒绝前方那硝烟弥漫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粟裕进步很快,两个月后,即1927年6月,年仅20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者粟裕,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摸清了出身。他们派出爪牙,到会同县城粟裕的家进行大搜查。粟裕不在老家,他们当然搜不出来,于是就喊话粟裕的父亲:“三天之内交出你的儿子,交不出来,你就要替你儿子坐牢。”

父亲本来是想供他读书,继承家业的,却没有想到,他去了省城的高等学府,学了二年,成了一个政府要大张旗鼓全国通缉,死活不论、务必捉拿归案的“土匪”。

老实巴交的秀才长叹一声,对那些人说:“好吧,我去找他,找到后,一定给你们送去。”他只好装成要饭的叫花子,远走他乡逃命。他哪里会去找儿子?他东躲西藏,到处流浪。这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哪里受得了那份艰苦?43岁那年得了重病,由于没有钱救治,在亲友的帮助下,回到了家,总算满足了死在老家的愿望。临死前,他嘴里反复念叨的就是粟裕的乳名。

远在征程上的粟裕,听说这个细节,泪如雨下。他一咬牙,策马奔驰得更远了。

回家看看是大将军一生的愿望

1951年,粟裕曾请示想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看看。可是,他的部下回答说:“现在湘西剿匪还没结束,您要回去,至少要派一个加强连保护您。”粟裕不忍心以这样的气势去看望乡亲,去吓唬乡亲。半晌他说:“加强连?太过分了。我不同意。”就这样,他取消了回乡的计划。

1958年,粟裕到长沙出差,他的思乡之情再度强烈起来,因为家乡毕竟近在咫尺嘛。但听说家乡正在搞大跃进,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影响了乡亲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了慰藉自己那颗思乡的心,他在长沙接见了正在开人代会的家乡的县长粟周光。

粟裕大将问话很简单:

“我老屋后面的那棵大樟树还有吗?”

“有!”

“那就好……”

简单的问话里,藏着浓浓的情感。 粟多瑛说:“那棵大樟树有故事,我堂哥小时天天在树下练武,他腿上绑着沙袋,在那里练枪练剑。所以他想念这棵树……”

1981年,74岁的粟裕因病住院。将军躺在病床上,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从不给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这回提出了要回家看看的请求。医院把他的想法和当时的身体情况向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决定派他的老部下张震将军代他回乡省亲。

张震来到了会同,见到了粟多瑛,在他的带领下,张震拍了很多故居的照片,其中包括那棵大樟树。

临走时,粟多瑛和乡亲们给粟裕带上冬笋、腊肉、蜜饯、芝麻等土特产,他们说:“告诉粟裕,好好养病,家乡人等他回来。不要怕麻烦,这是他自己的家呀。”当张震把照片和礼物送到粟裕面前时,不苟言笑的大将军脸上露出了微笑。当听到乡亲们的那番话时,他掏出手帕擦眼睛。

1984年2月5日,粟裕在京病逝,享年77岁。

1987年,人民在会同县县城南郊建造了粟裕大将纪念馆。纪念馆设三个展室,造型上结合地形特点,把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民间建筑特点及绘画手法融为一体。馆前花岗石牌坊设计造型别具一格,牌坊上带圆的三角形象征日月,表示永恒……

猜你喜欢

会同粟裕侠客
西江月·贺两会
第一次开飞机
公安机关会同文物部门追缴文物5.8万件
挂羊头卖狗肉
艺术节播下的种子正发芽
乡村之美,美从何处寻?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客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